韦德体育官方网站app下载中心 清朝为什么设置九大总督,握有文武之权,难道不怕这些人造反吗

探秘历史阿 1周前 (12-14) 阅读数 171 #历史

清朝的总督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殊的一种地方官职设置。说起总督,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这帮人地位显赫,手握大权,一个比一个像地方诸侯,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权倾一方。可问题也就来了:清廷为什么敢把这么大的权力交给他们?

难道不怕这些总督心怀不轨、起兵造反吗?这事儿,得从总督的职责、权力分配以及清廷的一系列精密设计说起。

九大总督何以形成

九大总督的由来,可不是清朝一拍脑袋定下来的,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实际上,总督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总督更多是临时派遣的特使,负责一方军政事务。然而,到了清朝,总督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官职,专门管理地方事务。

清廷认为,这种制度能够有效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确保地方不至于因为沟通效率低而陷入混乱。九大总督的分布也有讲究。

东三省总督掌管的是大清龙兴之地,是满洲皇室的发源地,地位自然特殊;直隶总督位于京畿重地,对应的是皇帝的眼皮底下;两江总督守护江南富庶地区,江浙一带是大清的经济命脉。其他如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等,几乎覆盖全国战略要地。

这样的布局,乍一看确实是给了总督很大的权力。然而,清廷设计九大总督的初衷并不是让他们完全独揽地方大权,而是希望通过分权制衡,避免地方权力过于集中。

总督虽权重,却不是一家独大

很多人好奇,总督的权力这么大,难道地方上其他官员就没有发言权吗?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很有趣的设计:总督和巡抚是平级的,而非上下级关系。巡抚是什么人?简单来说,他是地方的最高民政长官,负责具体落实地方事务的执行。

而总督则是军政合一,偏向于更高层次的协调。两者既要合作,又互相制衡。比如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在地方上,谁也不能完全压倒谁,朝廷就可以通过这种制衡机制,确保地方不会一家独大。

不仅如此,总督虽然表面上握有军权,但实则在军队中根基并不稳。清朝的八旗制度是皇权的重要支柱,这些八旗驻军直接受中央控制,总督能指挥的只是绿营军。绿营军是什么水平?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绿营军的表现早已说明了一切。

缺乏战斗力的绿营军,成了总督权力的一个天然制约。再者,总督的任职时间通常不会太长。像九大总督这样的重要岗位,清廷每隔几年就会调换一轮,目的就是防止总督在地方上形成深厚的个人势力。毕竟,屁股坐久了,谁也容易忘了自己是给皇帝打工的。

总督权力为何会逐步上升?

尽管清廷在制度设计上有诸多约束,但总督的权力还是在晚清时期经历了一次显著的膨胀。这一切,和太平天国运动脱不开关系。太平天国爆发后,清廷发现八旗军根本无法应对如此规模的叛乱。

无奈之下,只得允许地方总督自行组建军队,这才有了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这些私人武装成为了镇压叛乱的主力,但同时也对清廷中央集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湘军和淮军这样的地方武装,表面上听命于清廷,实际上却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私人势力。

这些总督不仅手握军权,还控制着地方财政,形成了高度自治的局面。清末最著名的“东南互保”事件,正是总督权力膨胀的典型体现。庚子国难期间,慈禧下令各地勤王,但东南地区的总督们却选择了联合起来,直接与外国列强交涉,拒绝响应中央的命令。

这种行为在清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也充分显示了清廷对地方控制力的下降。

九大总督的权力看似辉煌,但最终的命运却各不相同。东三省总督赵尔巽,在清帝退位后转而编撰《清史稿》,得以善终;直隶总督张镇芳则因为支持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而成为众矢之的,晚年专注商业,淡出政坛。而一些总督的结局则颇为悲壮。

闽浙总督松寿,在起义爆发后坚守职位,最终选择吞金自杀,为清廷尽忠;四川总督赵尔丰因处置保路运动不当,被士兵叛乱斩首,成为清末最惨烈的总督之一。

其他如两江总督张勋,因拥护清廷复辟失败被迫避居租界;云贵总督李经羲则因顺应潮流轻松过渡,成为北洋政府的一员。

结语

清朝的九大总督,曾是皇权下的重要支柱,却在清末风雨飘摇中逐渐沦为历史的符号。他们的命运不仅折射出清廷在地方治理上的挣扎与妥协,也见证了封建王朝最后的荣耀与衰亡。

权力再大,终究敌不过历史洪流。而那些曾经权倾一方的总督们,最终也没能跳出“大势所趋”的宿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探秘历史阿

探秘历史阿

看历史,知兴替;知历史,以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