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注册 百岁老人回忆抗战,从东北流亡到战斗在最前线

北京日报客户端 1周前 (12-15) 阅读数 4 #推荐

《此生许国》 瀛云萍口述 朱洪海执笔 济南出版社

1937年12月1日,江阴失守,日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南京。驻扎在乌龙山的甲一台台员瀛云萍,这天骑着自行车到南京城买衬衣、洗澡,到了中午往回赶,还没出城就听到了空袭警报。十几架日军飞机即将接近城区,瀛云萍赶紧下车到一棵大树下躲避。

敌机飞临城区上空时,只见南京城内万炮齐发,打的是电光弹,南京上空形成了一个护住全城的彩光罩子,将敌机完全包围在这个彩光罩子中。日军飞机吓得胡乱投了弹,便仰头冲出了高射炮的射程范围往回跑。

敌机飞经瀛云萍所在的甲一台时,又被甲一台打了一阵,胡乱炸了炸,没有炸到什么重要目标,却伤了很多百姓。事后,瀛云萍才知道,这是我军向日寇有计划进行的一次防空大示威。事先,南京方面已经把全国可调动的防空枪、高射炮都调到了南京,打完这一仗又都回到了原地驻防。

或许是之后南京的惨痛悲剧,这样一场秀肌肉的示威很少有人讲述。瀛云萍回忆道:“我从未见到过这样的天空景象,抗战史上也没有人详记这件事,以后的抗战过程中,也没再上演这一幕。”个人的回忆在大历史的叙事下或许只是枝叶上的那一滴雨露,不足以滋养整棵树木,但个人的回忆也让冰冷的历史有了温度有了人气。瀛云萍作为一个经历了整个抗日战争的老兵,他对国家、对中国的理解是不断成长,不断丰满的,这也让他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历史紧紧交织在一起。

《此生许国》这本书由抗战传奇老人瀛云萍口述、学者朱洪海执笔。从个人视角,叙述了主人公瀛云萍从东北流亡到抗战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个人经历,记述了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的愤懑,体现了那个时代每个铁骨铮铮的中国人与日本侵略军抗争到底的决心。

瀛云萍,原名王愚臣,1912年出生于辽宁省铁法市,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东北的变故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瀛云萍15岁进入了东北学生队军校学习,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因聪明好学,他很快得到张学良将军的赏识,并在东北军校学习了五年,不仅在体质和兵学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还奠定了其爱憎分明的民族气概的基础。

然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瀛云萍的命运。1931年9月18日晚,柳条湖的爆炸声惊醒了东北军校的学员们。在不抵抗命令的压制下,学员们只能无奈撤退。瀛云萍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沦陷,心中充满了悲愤。他愤然把自己的名字从王愚臣改为瀛云萍,意思是日本人使他像空中的云、水中的浮萍,无有定处。从此,他满怀着流亡的悲怆与国仇家恨,踏上了寻求救国之策的抗战征程。

经过在北京的学习和在东北军第七旅驻古北口部见习,瀛云萍等300余名学生被调往南京黄埔军校第十期学习。后来,他又转入要塞科干部训练班第1期学习,成为一名出色的炮兵人才。随着抗日战局紧张,没有完成学业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员陆续被派往江阴、南京一线,瀛云萍就在其中,就这样一个经历过九一八背井离乡的东北人,在6年之后站在了南京郊外,展开南京保卫战。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被编入甲一台的瀛云萍被调派到江阴防守江面,阻止日军舰船。他们驻守的阵地遭到了日军的炮击,日军的飞机、军舰都向他们要塞疯狂攻击。而甲一台全体官兵也展开了反击。瀛云萍说道:“我从望远镜里看到我们的炮弹击中敌舰,兴奋得神经都好像有些失常,自九一八事变逃出沈阳,六年间的艰难,今天终于有机会手刃仇虏了。”他不由得口中大喊:“打中了!打中了!”泪流满面的瀛云萍向开炮的战友们不停说着感谢。很多东北籍的战士也流下了眼泪。

个人的历史回忆有时候也补充了大历史很多细节,比如在江阴要塞,瀛云萍和战友们与日寇正展开激烈的炮战时,汉奸们为日军指示目标的彩光信号弹也布满了甲三台、甲四台的上空,为日寇的炮击指点了方位。瀛云萍看准信号弹的位置就带着十几名战士前去搜捕。等过去之后只看到说是一样前往搜捕的江阴老兵,搜捕一圈没收获后回到炮台,汉奸的信号弹又出来了。如此反复几遍,瀛云萍知道汉奸就在那些江阴老兵中,但一没证据,二这些老兵全副武装冲突起来只能是自己吃亏。他们是有苦说不出,在这样的环境下硬着头皮跟日寇作战,这些细节也反映了抗日时期战场上的另一面。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爆发。当时,日军已经攻占了江阴,长江防线岌岌可危。南京作为当时中国的首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战斗打响后,日军舰队在炮火的掩护下,试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然而,瀛云萍和他的战友们并没有被吓倒。炮台的李台长熟悉日本火炮和炮兵技术,日军炮击他们就隐蔽,等日军倾泻完火力他们再突然还击。不光日本人不知道甲一台炮台是不是完了,连南京城司令部也不清楚。因为通讯中断,南京司令部只能用望远镜观察,只见一阵地面炮火、舰炮、飞机扫地式轰炸,甲一台没有了动静。等日军往前靠近,甲一台又打了起来,瀛云萍和战友们坚守的甲一台就这样顽强地成为拦住日军舰船的铁炮台。

尽管中国军队在乌龙山炮台等要塞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瀛云萍他们的任务从保卫南京变为了为南京部队撤退争取时间。就这样他们一直坚守到12月12日深夜,他们向南京城望去,城内火光四起,陆续传来枪声。日本军舰害怕水雷,夜里不再进军,瀛云萍带着无奈和悲愤,毁掉炮台内的炮具仪器。看着沦陷的南京城,台长李诚中跟大家说:“弟兄们不必伤心!咱们会打回来的,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不会亡!”随后便泣不成声。

在《此生许国》中,瀛云萍以一名普通学生兵、底层教官的视角回忆了他在抗日战争中从东北流亡到战斗在最前线的经历。后期他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建立黄埔第九分校并任教,最后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参加起义,成为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以普通人的角度书写了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的历史大时代,以普通人的心路成长去思考国家的成长。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洪宇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客户端

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