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先秦的诗歌,经过漫长岁月,在唐代发展至顶峰,所以后世诗多以唐称。
其实在唐之后的两宋诗坛,也是能人辈出。两宋文人在诗歌格律完备、意象纯熟、臻于顶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让宋诗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非常高的成就。
如果从整个古典文学的高度来看,唐诗与宋诗的文学价值,应该来说也同样是不分伯仲,只不过唐诗的光彩会更显耀眼。
不论唐诗还是宋诗,描写自然风景都是一个很常见的题材,也有很多流传于世的千古名作。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宋代一位冷门诗人徐俯所写的一首春景诗《春游湖》。
春游湖
宋代: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优美,作者从细节处入手,仅用了三言两语,便把江南的美描写得很传神,而且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也是惊艳世人千年的名句。
诗的作者徐俯,现在可能不太熟悉,但他有个舅舅很出名,是宋朝大诗人黄庭坚。
徐俯他七岁能作诗,深受舅父黄庭坚的器重,所以在诗歌创作方面比较接近黄庭坚的风格,是两宋交际之期江西诗派的核心成员之一,位列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
后来徐俯在江西诗派诗论和诗风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便逐渐摆脱江西诗派“瘦硬奇拗”的诗风,形成了清新自然、具有个人特色的诗风。
他的这首《春游湖》,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首诗是徐俯春游时,被眼前飞燕、桃花、柳树、小桥流水、小舟悠悠等寻常意象组成的画面吸引到了,于是便挥笔写诗将这幅画记录下来。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诗人在温暖的阳光下漫步,蓦地,从远处飞来了几双燕子,它们叽叽喳喳地相互追逐的身影,在诗人心中激起了点点涟漪,他不禁好奇发问燕子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
诗作开篇的这个问句,既点题,又问得非常巧妙漂亮。
诗作题目是《春游湖》,那么诗人在描写游湖所见时,必然要抓住一个“春”字。
“燕子双飞”,说明春天来了;诗人突兀发问,说明此时还是春色尚未浓郁的早春,在疑问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心中惊喜的感情。
疑问过后,诗人放眼一看,才发现春天果然来了,因为他看见岸边的桃树已经盛开了朵朵桃花,一片嫣红的花影映在水面,湖面上有双燕齐飞,岸边有桃花依水盛开,这景美啊!
“夹岸”二字写桃花成林,极为繁盛。“蘸”字也是神来之笔,仅用这一个字,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桃花依水盛放的状态。
花既夹岸,枝条斜伸到水面,方有蘸水而开的妙想。而蘸水又可使人意会桃花的鲜艳水灵仿佛是由于蘸饱了水分的缘故,甚至可以进而联想到水中桃花的倒影,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这两句是诗人着力表现的绝胜佳境,也是千古名句。
正在诗人紧锁眉头为过桥为难之时,一叶小舟正从柳荫下悠然而出!这缓缓小舟的出现既解决了诗人的困扰,又让眼前这明媚的美景更加诗情画意。
“小舟撑出柳阴来”虚实相生的手法真是妙,既让这满湖春色跃然纸上,也能感受到诗人游春的喜悦。
整首诗诗人以细腻的观察力,高超的表现手法,把双飞的燕子、夹岸而开的蘸水桃花,到春雨不停歇导致春水上涨没过桥,再到小舟撑出柳荫来,一步一景展现在读者眼前,仿佛一幅流动的江南春景图徐徐铺展,给读者以视觉上的享受的同时,也是体现出了诗人一种独特的才情。
如此优秀的经典小诗,也得到了后世不少人的称赞,作者徐俯也凭借此传唱千古的经典之作,在文学史上留名。
-END-
图片来源网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