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到夏朝,史书记载只隔了几代人,但考古发现硬生生多了700年。
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史书和考古学家意见大不一样。史书说得简单,从黄帝到夏朝,几代人就接力完成了文明的初创。但考古学家却发现,这中间至少隔了七八百年。这些年头去哪了?没人知道。更离谱的是,黄帝、炎帝、尧舜禹这些“上古明星”,看起来都像是一大家族的“流水席”,讲得热闹,细想却漏洞百出。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槽点一炎黄二帝到底是人还是“人设”?
史书说,炎帝和黄帝是兄弟,黄帝后来打败了炎帝,取而代之。这听起来像个英雄故事,但仔细一看,问题多了去了。炎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职位”。《吕氏春秋》说炎帝有17代,《史记》说炎帝统治了530年,这么长的时间,怎么可能只有一个炎帝?显然,这是一个“家族品牌”,类似周朝的“周天子”。黄帝呢?同样是个“职位”,但史书却只记了一个“黄帝”,三百年的历史全靠他一个人背书。这就很奇怪了,难道黄帝是长生不老?其实,黄帝的“人设”更像是后人为了统一历史编出来的一个“超级祖先”。考古发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跨度接近1000年,才是真正支撑“黄帝时代”的基础。
槽点二从黄帝到尧舜,史书直接“快进”了几个世纪
史书上,黄帝死了,孙子昌意的后代颛顼接班,接着是帝喾、尧、舜,看似顺理成章,但时间根本对不上。陶寺遗址(可能是尧的“都城”)的年代是公元前2300年,而黄帝的时代对应的是公元前3300年。这中间整整隔了1000年!可史书记载却只用了几代人“打发”了这段时间。再看考古,黄帝的部族闹内讧,庙底沟文化分裂成了好几派;山东的大汶口文化趁机“入侵”,一路攻城略地,甚至把自己的传统带到了黄帝的老家。这说明什么?说明黄帝到尧之间,不是一个“和平传承”的过程,而是各路文化族群互相较量的百年混战。
槽点三尧舜禹“禅让”是神话还是政治宣传?
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史书讲得头头是道尧觉得舜有才能,把位置让给了他;舜又看中了禹,让他接班。但这听起来太完美了,反而让人怀疑。《尚书》中提到,尧舜都有自己的儿子,尧的儿子是丹朱,舜的儿子是商均,为什么不让儿子继位?更重要的是,考古发现,陶寺遗址(尧的都城)分明有自己的王族墓地,说明王位是家族内传承的,而不是“禅让”给别人。再看禹,考古表明,他的族群活动范围在河南嵩山附近,和陶寺遗址根本不挨边。所谓“禅让”,很可能是后来的夏朝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编造出来的“政治神话”。
黄帝到夏朝的历史,充满了断档和疑问。炎黄二帝的“人设”、黄帝到尧的时间差、尧舜禹的“禅让”故事,看起来都像是一种“后见之明”,是后人为了统一历史、塑造文化认同而人为拼凑出来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这些“空档期”背后的复杂真相文明的演进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分裂、冲突和融合。所谓“天下原为一统”,其实只是后人的一种美好想象而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