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洪宪帝制袁世凯称帝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的结束,中华民国也称为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彼时的革命党,虽有满腔热血,但无奈于军备不足,民主政权立足不稳,无法完全推翻清朝封建势力,曾一度与清政府形成“民主”与“封建”的“南北对立”。
清政府被迫请出此前被“罢黜”的袁世凯救急,并赋予袁世凯完全的军事权利,袁世凯成为可以左右彼时中国历史走向的人。袁深知清政府已经是强弩之末,也明白革命党人力量不足,于是周旋于两势力之间。
革命党于是向袁世凯妥协,只要袁放弃对清政府的拥护,支持共和,愿意让袁世凯上任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欣然接受,逼迫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袁世凯于1912年2月15日当选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后,并没有表现出对民主共和的忠诚,而是逐渐暴露其君主专制的本性,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暗杀后,国民党遂发动“二次革命”,但是以失败告终。
1915年末,袁世凯有意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建立君主立宪制,袁世凯加冕皇帝,加强中央集权,彻底背叛革命。
1915年12月,愤怒的国民党发动“护国战争”,各地方“倒袁”起义纷纷响应,1916年6月,身患尿毒症的袁世凯在全国起义大潮中郁郁而逝。
1916年10月孙中山在浙江盐官镇观潮时写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昌,逆则亡。
二、南京大屠杀及日本政府否认历史事实歪曲真相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8月中旬日军进攻上海,中日双方于上海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日军对上海久攻不下,于是增兵杭州湾,意图从南面登陆,形成对上海守军的合围。蒋介石为保存实力避免被日军包围,遂下令从上海撤军,试图将上海守军撤退到南京一带,保卫南京。1937年11月中旬,上海失守。
从上海西撤的国军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指挥,加上日军的沿途轰炸以及自身信心的不足,未能及时有效的撤退到南京一带有利位置,南京守备形势愈发不利。
1937年11月末,国民政府通告全国有意迁都重庆,大量南京市民开始西迁。南京守卫司令为表明其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切断大部分后撤的退路,南京城内50余万未撤退的市民和十几万军人的生命岌岌可危。
日军发动对南京的总攻后,历时不到半月,唐生智命令撤军,由于之前自断后路且命令发布过于仓促,很多市民和军人未能及时撤出南京。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开始展开对南京城内军民的大屠杀,屠杀历时40多天,包括机枪扫射、活埋、毒气杀害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行为,罄竹难书。南京城变成人间炼狱,到处都是残肢断骸,鲜血染红长江。
据统计,南京大屠杀中被日军杀害的中国军民多达30万有余,是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最大的军事犯罪行为。但是,即使在大屠杀期间已经被完全记录于各国媒体、以及各种照片、文字、证人等形式可以作为“南京大屠杀”铁证的背景下,日本政府至今都否认这一历史事实,不仅如此,日方在日本国内大肆歪曲真相,称日本人才是战争受害者!
三、希特勒种族主义对犹太人的屠杀
“种族主义”并不是一个明确的学说,大致上等于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起源于19世纪,是在“黑奴贸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高速发展,殖民地的扩张,让越来越多的欧洲“土著”拥有超前的“优越感”,他们认为自己是被神触摸过的孩子,神赋予了他们智慧和力量。生物学的进步、进化论的普及,都让这些欧洲“土著”认识到“血统”和“基因”的重要性。
希特勒不是“种族主义”的提出者和发起者,但绝对是“种族主义”的狂热实施者。他认为雅利安人是“血统”最为纯正的人种(日耳曼人属于雅利安人一支),“金发碧眼”才是人种的最高等级。
希特勒的“反犹主义”正是“种族主义”的一种,在希特勒看来,犹太人不仅在生活方式和习惯上与雅利安人截然不同,在宗教和信仰上也呈现两极分化,不仅如此,犹太人还创造出“马克思主义”试图在德国制造混乱,破坏德国内部秩序。
在之前,越来越多的犹太人与雅利安人通婚。带有犹太人“血统”的欧洲人越来越多。
希特勒上台之前为争取犹太人的支持,还宣传反对“种族主义”,那时候的“种族主义”还停留在口头上,类似于“种族歧视”,但是在希特勒上台后,形势发生剧变,纳粹政权开始限制犹太人的商业行为,又逐渐限制其社会行为,继而开始对犹太人进行抓捕、囚禁,然后又开始进行杀害,到最后变成系统的屠杀。
希特勒执政期间,被杀害的犹太人多达600余万,堪称“种族灭绝”。
四、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在社会主义内部造成内乱
建国初期,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种讨论从未停止,新中国的成立,必定是以社会主义为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伟大成果。在未来的发展也是以此根据坚定不移的进行的。
当时国内资本主义思想尚未完全消除,党政机关腐败、官僚主义等不良现象层出不穷。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文化大革命”开始发起。
“文化大革命”是当时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最初的初衷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社会主义建设铺平道路。
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彼时中央领导机构改组,“左”的方针占据主导地位,党中央错误的判断让以陈伯达、康生、江青、张春桥等为首的文革小组开始迅速发展。
“文革小组”扭曲毛主席正确思想,不断借题发挥,在全国工商业、教育界、文化、党中央内部等多个领域不断制造混乱,部分革命老同志为稳定国家和社会稳定,与“文革小组”展开激烈争论,均被“文革小组”进行不同程度的批判。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刘少奇同志首当其冲,被施加“叛徒”、“内奸”、“工贼”等罪名,随即“文革小组”开始展开对刘少奇同志的迫害,一年后,刘少奇含冤去世。
贺龙、罗瑞卿、邓小平、聂荣臻、徐向前等大批革命元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
1966-1976年的十年中,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国上到党中央,下到各基层单位,其生产和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国家政权被大大削弱,民主与法治遭到破坏,政治危机空前严重。在社会领域,经济发展萎靡,教育断层,科技停滞,社会矛盾加剧。
“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耽误了社会主义建设最为宝贵的黄金期。
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者和成功者,开启了社会主义阵营在国际上的新纪元,也为世界各地在国家发展方向上不断探索的国家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世界潮流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为很多探索革命事业、为国民谋求出路的有志人士注入强有力的信心和能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在国际上展开激烈角逐,世界形势由之前的“列强争霸”变成“美苏争霸”。“冷战”开始。
冷战不断地制造各种擦枪走火,让很多国家人心惶惶。但终究在势均力敌中达到一个平衡,这种平衡互相牵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很多国家可以安全的、平等的发展自身经济和实力。
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各领导人及中央领导集体在上台后不断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批判,这种批判从最初的行为方式逐渐加深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歪曲和质疑。苏联在对其周边盟友国的态度上也逐渐发生转变,由之前的平等互惠互利关系逐渐演变为“霸权主义”,试图建立一个以苏联为核心从而达到“众星捧月”的局面,并不断干涉他国外交和内政,实行一系列垄断措施。大大阻碍了苏联自身和盟国的经济发展。
苏联在发展过程中不求变通,针对社会主义思想做出错误判断,固执的坚守传统的理论,逐渐脱离社会主义大纲。在国家发展方向上,过度追求军事发展,忽略了经济发展。到80年代时,苏联中央内部已经开始出现对社会主义的公开质疑和批判。
1989年东欧剧变,多个国家脱离苏联统治走向资本主义道路,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形势由“美苏争霸”变成“一超多强”。
六、美国霸权主义主导世界局势
霸权主义实际上就是大国欺负小国,强国干涉弱国。这一表现形式主要起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具体表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为争夺世界殖民地和霸主地位展开的战争。这一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展开延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老牌列强国家开始因为战争开始走向下坡路,美国胜利夺取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在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下,美国与欧洲老牌列强国家逐渐形成一个以自身利益为核心的团体,也就是现在的北约。以此形成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
在于苏联的存在,美国并没有在霸权主义方面有具体表现形式。很多小国和弱国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周旋于苏联与美国之间,他们可以依附于美国或者苏联之中的一方。间接的形成一种暂时性的和平。
1991年苏联解体,美国失去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世界局势变成一超多强,原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很多中欧以及东欧国家由社会主义进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并不断加入北约。直接扩大了美国实力,间接导致美国霸权主义在世界的展开。美国从此更加可以肆无忌惮的主导世界形势。
之后,美国不断打着人道主义的幌子干涉他国内政,制造战争。比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以及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这些战争大多是为了削弱其他国家的实力、维护北约以及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这些战争行为虽然在某些程度上来说可以促进地区短暂性的和平。但是战争给这些国家的人民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美国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实际上是在进行一系列反人类的战争行为和犯罪。
近些年来,美国不断的唆使其他国家之间的摩擦和战争,妄图坐收渔翁之利,实际上是为了削弱其他国家的实力,维护自身霸权的地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