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澳门这片土地虽未被战争的硝烟完全笼罩,但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战时期,澳门同胞却以满腔热血和实际行动,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爱国篇章,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和民族大义,不愧是华夏子孙。
想当年,“九一八”的噩耗传来,澳门瞬间被点燃了爱国之火。中文报纸们纷纷行动起来,《新声报》等报纸毫不畏惧地揭露日本的侵略恶行,一篇篇报道就像一声声号角,号召着各界人士加入抗战救亡的队伍。
学校里也沸腾了,粤华中学的师生们积极响应,通过时事报告让大家了解战争形势,用激昂的抗战歌曲鼓舞人心,还有那张贴在大街小巷的标语,像旗帜一样唤醒了师生们的爱国热情。
到了“卢沟桥事变”后,整个澳门都动了起来,各界纷纷以“救灾”“慰劳”为名成立团体,大家走上街头,宣传抗战,让每一个澳门人都知道国家正处在危难之中,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去保卫。
而在物资支援方面,澳门同胞也是竭尽全力。“九一八”后,“阖澳华侨筹赈东北兵灾慈善会”就成立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制定了长期捐款抗战的办法。
镜湖医院的职工、歧关车路公司的职工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工资,只为给抗战出一份力。1937 年 9 月,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澳门分会成立,大家纷纷响应号召购买公债,仅仅到 11 月下旬,就筹集到了 47 万多元。从 1937 年到 1940 年,这几年间募捐活动多达 100 多次,像马万祺、罗柏心夫妇等爱国人士,带头捐款捐物,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澳门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大家都知道,多一份物资,前线的战士们就多一份保障。
战场救护和杀敌,澳门同胞也毫不退缩。
“一·二八事变”爆发,李福伍毅然奔赴上海前线,担任大刀队教练,传授杀敌本领。1937 年 10 月,镜湖医院组建了澳门中国青年救护团,柯麟挑起训练部长的重担,精心组织救护队,四处征集药物送往战火纷飞的前线。
1938 年 10 月,“澳门四界救灾会回国服务团”成立,教师、学生、工人纷纷踊跃报名,他们告别家乡,奔赴东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等地,有的在战场上救护伤员,有的直接拿起武器与敌人战斗,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捍卫祖国的尊严。
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澳门还成为了周边难民的避风港。人口一下子增加了许多,但澳门社会没有丝毫怨言,大家积极开展赈济活动。
粥厂开起来了,为饥饿的难民送去温暖;衣服和药品也纷纷发放,让难民们免受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不仅如此,还增设了义学,像澳门中华教育会办了 6 个免费义学,镜湖医院专门收治病童,给这些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学习和治病的地方,让他们在苦难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希望。
回顾这段历史,澳门同胞在山河破碎之际,始终与祖国紧紧相连,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立下了不朽功勋,这种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