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神农,这是大家对他或者他这一氏族的尊称。这一称呼与他身上农神的属性息息相关。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期,还处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的母系社会。
他所处的时代虽然已经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期,但是食物的来源还比较单一,农作物的收成依旧满足不了部落发展的需要。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气候的客观原因之外,还有来自工作效率低下的阻碍。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去耕种更多的土地,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当时,尽管已存在一些相对简陋的耕种器具,但它们仍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效率。
为了突破这个发展瓶颈,搞好农业生产,他砍削树木做成犁头,曲转木材为犁柄,用农具除草。
这对那个时代来说,不啻于一场技术革命。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这项技术私藏起来,反而将这些农具传授给天下的人民 。
诚然,以我们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种工具是如此的落后,但在那时却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耒耜示意图(图侵删)
耒耜的发明标志着农业革命的开始,使人类从原始的狩猎采集经济逐渐转向种植畜牧经济,实现了从渔猎时代到农耕时代的转变。
凭借这种工具他们把荒野开辟为良田。
随着农业以及畜牧业的发展,另外一种趋势也渐渐显现。
那就是母系氏族公社趋于瓦解,男性在氏族公社中逐渐掌权。
男这个字就是从农耕中演化而来。
男性与田地、劳力紧密相连。"力"字在此处象征着古代农具"耒",描绘的是使用耒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由于耕作是男性承担的主要职责之一,因此,"田"与"力"的结合便被用来象征"男性"。
部落
由于耕作面积以及效率的提升,部落中逐渐产生了一定数量的多余产品和个人生产用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有制部落制度逐渐受到了私有制观念的冲击。对物质占有的不均衡趋势催生了私有财产的概念,并促使阶级开始萌芽。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思想上的深刻转变。
神农时期,男人耕种而使人有饭吃,女人织布让大家有衣裳穿;治理天下时,无需使用刑法和政令就能够令天下安定,不用军队就能称王天下 。
到了后期,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有的制度已无法有效地适应和约束新的情况。神农氏或许未能察觉到这一变革,即便察觉到了,也可能没有意愿或不知道如何进行调整与改变。
因此,他逐渐被时代所淘汰,力量日渐衰弱,最终被黄帝所取代。 。
尽管神农的时代已成往昔,但他亲尝百草开创草药治病之先河,教导民众播种五谷,以及设立“日中为市”的市场交易模式等功绩,以传说的形式被后世传颂,这对他而言,未尝不是一种回报与纪念。
北京的先农坛,明清时期皇帝祭祀神农的祭坛
参考^《庄子》称:“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易•系辞下传》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商君书》:“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之时,神农氏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