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传承,无论是家业还是国家,皆以血脉为依托,其次才是宗族势力。而很多人为了能够笼络到一些才华之士,会收一些养子或者义子,将他们的名分放在宗族内,譬如曹操帐下就有很多养子,而五代十国时期的李克用手下更是有十三太保,李克用的宿敌朱温同样也收了许多养子,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曾是义军小头领郭子兴的义子。而这些养子和义子,其实按照宗族而论,都有继承权,但是相比血脉至亲,肯定还是有很大差距,毕竟现实中谁也不是琅琊榜中的萧庭生和萧平章。当然像郭威这种亲儿子被满门诛杀,传位给养子的除外。
一般来说,这些养子和义子都会比较懂事,不擅自动夺大位和继承权的歪心思,毕竟尽管在一个锅里吃饭,但是终归有所不同。而且老父亲为了扶持自己的亲儿子,往往会为其铺路,这个时候一旦这些养子或者义子有什么坏心思,哪怕是威胁到了当权者亲儿子的统治,都是自取灭亡。这里就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那就是影响蜀汉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刘封被杀案。
众所周知,刘备奋斗一生,晚来得子,但是刘禅资质这方面属实有些先天性不足,为了替这位阿斗铺路,刘备可以说是处心积虑,将对继承者有威胁的养子刘封发配到边远的上庸守边疆,之后又将忠心耿耿且罪不致死的刘封赐死,说到底,还是对刘封不放心。
刘封守上庸
刘备作为蜀汉的开国皇帝,一位从底层寒门混迹起来的枭雄。一生历经无数风雨,从贩履织席的小商贩到称霸一方的诸侯,再到蜀汉的开国皇帝,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在他的众多决策中,有一项决策却饱受争议,那就是他赐死自己的养子刘封。这一决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刘备赐死刘封的决策是在蜀汉割据定型不久之后做出的。当时,刘封已经成为了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战功卓著,深受刘备的器重。然而,因为一场战役的失利,刘封被指责为“欺君罔上”,最终被赐死。这一决策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许多人认为刘封并没有必要被赐死,因为他的罪行并不足以构成死罪。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刘备赐死刘封的决策并不是那么简单。在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君主们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刘备也不例外。他之所以赐死刘封,一方面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将来有人利用刘封谋反。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刘备和刘封之间的关系。虽然刘封是刘备的养子,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像亲子之间的关系那样亲密。在刘备看来,刘封是一个有才华但是也有野心的年轻人,如果不加以控制,将来很可能会成为自己的威胁。因此,为了确保蜀汉的稳定和安全,刘备选择了赐死刘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刘封自身的过错。在刘备赐死刘封的事件中,刘封的罪行是“欺君罔上”,这一罪行在当时是被视为非常严重的。如果刘封没有犯下这样的罪行,也许他并不会被赐死。因此,刘封的命运也可以说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刘封
综上所述,刘备赐死刘封的决策并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问题,而是涉及到政治、军事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刘备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蜀汉的稳定和安全,选择了赐死刘封。这一决策虽然饱受争议,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它背后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事件对于我们的启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如何在权力和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而刘备赐死刘封的事件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借鉴。
总之,刘备赐死刘封的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它涉及到政治、军事、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通过深入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和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和人物,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然而,有了刘备的榜样在此,为什么后世还有那么多宝座被义子抢夺的情况?
刘曜
1、刘曜
前赵末代皇帝刘曜,汉赵开国皇帝刘渊从子,也就是刘渊叔父或者伯父的孙子,因为自幼丧父,但是聪明好学,颇有豪迈之气,所以刘渊将其收养,算是刘渊的养子。刘曜骁勇善战,弓马娴熟,被刘渊和刘聪当作心腹爱将培养。刘曜也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回报了刘聪的信任,替汉赵攻下了关中,灭了西晋。
刘聪病逝后,汉赵政权内乱,石勒和刘曜分别在河北和关中各自为政,刘曜率军平定内乱后,没有扶持刘聪后人上位,而是自己在下属的拥护下登上了皇位。石勒得知后,本就想要脱离汉赵政权的石勒对刘曜百般不服,果断起兵与刘曜对峙,自此汉赵一分为二,刘曜在关中建立了前赵,石勒在河北建立了后赵。
刘曜称帝后,追封刘渊等人为先帝,立妻羊氏为皇后,儿子刘熙为皇太子,其余诸子与宗室都封王。修缮宗庙、社稷、南北郊,算是以养子身份夺取了刘家江山。
冉闵
2、冉闵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猛将冉闵,冉魏的开创者,杀胡令的颁布者,也被后世尊为拯救汉文化的民族英雄。冉闵之父冉良,其祖先在汉朝为将,之后世代任牙将,之后被石勒击败后成为俘虏,石勒见识到冉良的才华,令石虎收冉良为义子。冉良骁勇善战,为后赵立下了赫赫战功,累功封侯。
后冉闵出世,同样是性格火爆,武力高强,且多有军事计谋,深得石虎喜欢,石虎将其视作亲孙子一般对待,之后配合李农为后赵立下了汗马功劳。石虎去世之后,太子石世即位,刘太后与丞相张豺专权,冉闵为了维持权力,决定和李农扶持石遵上位,于是率军拥护石遵杀回邺城,帮助石遵拿下了皇位,因此冉闵水涨船高,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辅国大将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
石遵不满足于充当冉闵的傀儡,多次想要诛杀冉闵。而冉闵也不满足二把手的位置,想要更进一步,矛盾就此展开。之后冉闵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在乱局中找到了突破口,弑君自立,然后灭了石氏皇族,建立了冉魏。推动了整个五胡十六国的发展。
李嗣源
3、李嗣源
李嗣源出身沙陀骑兵最底层,自小便在沙陀首领李国昌帐下效力,因为骁勇善战,且为人沉默寡言,深得李克用喜欢,十三岁时被李克用收为养子,伴随着李克用一路水涨船高,之后李克用割据河东,李嗣源为其冲锋陷阵,虽然在李克用帐下并非最顶尖的将领,譬如李存审、周德威、郭崇韬、李嗣昭等人皆名震天下。但是李嗣源胜在忠心和沉稳,所以也颇受李克用和李存勖重用。最典型的当属上源驿事件,李嗣源时年十七,拼死翼护李克用,在乱兵流矢之中将其救出,有此大功,李嗣源自然能够稳居李克用父子最核心的管理层。
但是李嗣源忠心,在思维天马行空的李存勖这里,却未必讨好,尤其是李存勖年纪轻轻就荡平大半个天下,有点飘,喜欢看戏和唱戏,结果就是那些跟着李存勖打天下的将领们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再加上李存勖的政治策略不如后梁朱温,所以中原百姓对李存勖的后唐并不满意,造反事件层出不穷,让李存勖有些杯弓蛇影。
李嗣源也因此遭受到了李存勖的猜忌,之后李嗣源在平叛途中,受属下影响选择造反,恰好李存勖因为兴教门之变被弑杀,李嗣源统军入洛阳,平定叛乱之后登基称帝,以养子身份夺取了继承权。
沙场拼出来的李从珂
4、李从珂
无独有偶,农民出身的李从珂,因为十岁左右时,家族蒙难,被李嗣源劫掠,其母亲被李嗣源掳走收为小妾。李从珂因此被李嗣源收为养子,也算是因祸得福。李从珂性格和能力都与李嗣源年轻时相似,端谨稳重,沉默寡言,而且骁勇善战,孔武有力,是不可多得的名将,在李存勖纵马河北时期,李从珂多有战功。
后来李从珂辅佐李嗣源称帝,因为封为凤翔节度使,晋位为王。但是李嗣源死后,即位者李从厚对李从珂格外猜忌,先是解除了李从珂子李重吉的禁军之权,改任亳州刺史,然后内召其女儿入宫,对于此李从珂忍了。但是李从厚得理不饶人,诏令李从珂离开凤翔,改任河东节度使,想要将李从珂调离大本营。
李从珂情知不能再忍,于是起兵反叛,以清君侧除奸臣为名杀入京师,夺取了皇位。
徐知诰
5、徐知诰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杨吴政权,自从杨行密英年早逝之后,杨家人基本就没有掌握过真正的权力,国家先是落入了权臣徐温手中。徐温掌权之后,自己居南京,让儿子徐知训在广陵陪吴王过家家。但是徐知训这人年少轻狂不知收敛,得罪了被朱温击败后从北方来降的诸侯朱瑾,后被朱瑾所杀。
而早年战乱中被徐温收养的儿子徐知诰,抢先赶到广陵平乱,任淮南节度行军副使、内外马步都军副使,从而控制了南吴朝政,通过一系列宽仁政策收取了民心,而此时徐温的另一个孩子徐知询年龄还小,只能放任徐知诰坐镇广陵,取代徐知训成为自己在广陵的代言人。
徐温去世后,徐知诰明面上让徐知询继承了徐温的爵位,但是却牢牢将权力握在了自己手中,等到时机成熟,全面打压徐知询为代表的徐家子弟,之后顺利从杨氏手中篡夺了皇位。
那为什么前有刘备诛杀刘封为榜样,后世还有那么多人不防备养子和义子?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大意,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会那么弱,在用人和防人这方面的度没有把握好。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