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早年前的四处流浪,以化缘为生,名为僧人,但与乞丐没什么区别。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了。跟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朱元璋也是个普通人,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家庭。因为家中排第四,族内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那么很显然,在“投胎”这条起跑线上,相比于王侯将相之子,朱元璋已经输了。甚至同为农民,朱元璋都要比旁人差上不少。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夺得了天下,成了天下共主,一朝的开国皇帝。从古至今,草根逆袭的故事,都可谓传奇。
公元1279年,崖山之战结束。这场战争的结束,也标志着宋元纷争的落幕。最后的结局,是南宋彻底灭亡,残余势力毁灭殆尽为结局。自此,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
元朝虽然建立,但是整个文化气氛却格格不入。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与中原文明有着差距。
也因此,在元朝统治期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而元末天灾连连,又将这些矛盾激化,于是各地起义反抗,吹响反元号角。
公元1343年,安徽一带爆发天灾,旱情严重,农民颗粒无收。次年,又爆发了蝗灾。
在天灾下,百姓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而尸横遍野后,紧随其后的就是瘟疫。
农民生活本就艰难,好死不死的又碰上了天灾。原本就艰辛的日子,现在更是雪上加霜。
朱元璋在这场天灾中幸免于难,但他的家人就没那么幸运了。瘟疫爆发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父亲、母亲、大哥统统病死。
田地荒芜、家中贫寒、家人丧尽……生活本就悲催,现在更是难上加难,甚至于,朱元璋都找不到地方下葬。
好在邻居好心,给了他一块坟地,让他把家人埋进去,不至于曝尸荒野。没有棺材,也没有追悼会,就是用衣服包好尸体,埋进土里,这就是告别家人的葬礼了。
没了土地,又没地方招工。走投无路之下,朱元璋只得投奔皇觉寺,到此剃度为僧,以求有口饭吃。
僧人虽然不事生产,但是总是有人上香,求财求子求平安,特别是在灾年,总是会有人来送钱的。也因此,寺庙才能养得起那么多僧人。
虽说剃度为僧了,但寺里寺外的都知道,这些新来的僧人,就是活不下去了,来寺里混饭吃的。
也因此,寺里的老人对他们并不上心,每日都交付大量工作,洒扫、上香、击鼓撞钟、洗衣做饭……脏活累活都由他们负责。
若是他们吃得了苦,寺庙里的脏活累活有人敢,自然是好的。若是受不住了,自己跑路也好,省下一口饭,少了一笔开支。
但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依旧选择在庙里。虽说遭苦受罪,但在那个年月,有饭吃就不差什么了,没那么多事才能好好活下去
但后来,灾情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朝廷赈灾也没有效果。人死的死,跑的跑,自然没几个来上香的了。
得不到施舍,寺庙也入不敷出了。以前有余裕的时候,养些灾民还没什么,现在自己都有可能活不下去,当然是要把他们赶走了。
也因此,面对“饥荒”这个危机,皇觉寺选择“裁员”。将那些非核心成员,也就是朱元璋这批僧人,统统外派出去,令其云游四方。
还没在寺庙呆满一年,朱元璋就被赶了出去,过上了化缘乞讨,流浪天涯的日子。这一年,朱元璋十七岁。
朱元璋从濠州走到合肥,再走到河南,经过固始、信阳,而后北上汝州,过陈洲,东经鹿邑,过亳州。
朱元璋在外云游三年,苦过累过,化缘过乞讨过。在外漂泊流浪,见惯了人情冷暖,他之后选择投起义军,也许就是这段经历的影响。
对于元朝来说,有一个很不幸的消息。天灾并没有放过元朝,而是连年光顾。底层百姓不说是民不聊生,也算得上是走投无路了。
公元1351年,元朝朝廷腐败,加之连年天灾,底层百姓走投无路之下,只得揭竿而起。
在韩山童、刘福通的号令下,这些灾民头裹红巾,自号“红巾军”。他们推举韩山童为明王,愿意追随他共图大业。
在几个月内,全国各地掀起反元浪潮。浙西、江东南、湖南北……这些汉人居多的地点,都举起了“反元”的大旗。
公元1352年,回到了皇觉寺的朱元璋,接到了发小汤和的来信。信中说,汤和追随郭子兴,邀请他一起参加起义军。
朱元璋原本拿不定主意,心中虽有想法,但一时之间难以决断。恰巧,寺中有人看到这封信,前去告官。迫不得已之下,朱元璋前去投奔了郭子兴。
虽然不完全出于自愿,但既然加入了红巾军,就得弄出个名堂出来,不能混吃等死。
加入红巾军后,朱元璋心里想的就是出人头地。也因此,每逢作战必定身先士卒,提着刀就往前冲。这个敢于冲杀的愣头青,也逐渐混出了名声。
因为朱元璋学过字,流浪的三年里又涨了见识,也算是略有才学。在人均文盲的起义军中,朱元璋就显得那么出众。
郭子兴本就欣赏朱元璋,因为敢于冲杀的战将很重要。但是忽然发现,这小子肚子里还有墨水,就更加重视这个人才了。很快,这个刚加入红巾军不久的小伙子,就成了郭子兴的心腹干将。
就算是心腹也有远近之分,为了让关系更进一步,郭子兴还将养女嫁给朱元璋。
郭子兴有个至交好友,也就是马公。马公当年因杀人,为了逃避惩罚,所以远遁他乡。临走前,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郭子兴,郭子兴就将其收作养女,多年来用心对待。
为了表示亲近,还给当时的朱重八改了个名字,也就是广为人知的“朱元璋”,赐字国瑞。
起义军虽然打着“反元”的旗号,但很多人都是为了私利。争权夺利、贪财好色,在底层时还能装一装,身居高位后,人家不装了,摊牌了,就是喜欢美色,就是贪恋钱财。
在小小的濠州城内,居然就有五个元帅。这还不算完,几个元帅还得分个派系出来。
甚至有一次,要不是朱元璋及时赶到,郭子兴都要死在“自己人”手里。
虽然对这群人没什么期待,但是也没想到能这么做。朱元璋对这群人充满了失望,但也没产生自立门户的想法。
产生这个想法,是在朱元璋招兵买马后,看见这五个“元帅”半年没动静,就在濠州城里作威作福。
本就不满,现在更是有了理由。于是朱元璋带着自己的亲信,率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脱离起义军这个公司,开始了创业之路。
在当时的割据势力中,张士诚胸无大志,方国珍偏安一隅,徐寿辉被陈友谅干掉了。
本来还没定好谁打谁,跟谁结盟,公元1356年,元军就南下,攻打张士诚了。
朱元璋趁此机会,率大军夺取集庆。本来以为,张士诚能和元军周旋一二,但没想到,败的如此干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作为起义军的他,居然毫不犹豫的投降了。
作为打手而言,张士诚相当优秀。拿着元军的补贴,大肆打压反元势力,可谓优秀员工。
公元1363年,张士诚攻打小明王,朱元璋前去援救。陈友谅趁机攻打洪都,朱文正率军坚守八十五天。
同年,朱元璋出兵,攻打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此战几乎全歼陈友谅。
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同年,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朱元璋接手陈友谅的“遗产”。
公元1366年,朱元璋发表檄文,讨伐张士诚,并正式向张士诚宣战。这场战争很干脆,朱元璋没花多少功夫,就将张士诚拿下了。
在战争之初,朱元璋就围住了平江城,更是派人以弓矢、火铳向城内射击。张士诚多次突围,都被打了回去。
但即便是胜算渺茫,甚至是毫无胜算,张士诚依旧不投降。朱元璋排除多少人劝降,都当没听见一样,就是要坚持到底。
等到当年九月份,朱元璋才攻进平江城。但即便如此,张士诚依旧要抵抗,在城内开展巷战。
但结果很明显,张士诚失败了,败的彻彻底底。眼看毫无胜算了,张士诚当即自缢而死。
张士诚、陈友谅这两个大敌解决了,其余的不过是顺手吞并罢了。同年,朱元璋派汤和征讨方国珍,方国珍不战而降。
公元1367年,朱元璋北上中原,发布《谕中原檄》,号召天下共反元朝,拉开了北伐中原的序幕。
公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明”,建立了我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年号洪武。
同年,徐达攻取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出逃,北元开始。自此,朱元璋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
从工业团1370年开始,朱元璋派徐达等人北上,开始了以“剿灭北元”为目标的十三次北伐战争。
早年贫苦流浪,青年冲锋陷阵,中老年一统中原。开局一个碗,打拼出了个大一统王朝,当真是传奇人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