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成为皇帝后,很注意古来帝王的作风行事,因为其出身经历与刘邦相似,故而常常推崇汉高祖。
不过朱元璋也曾说过刘邦心胸不够宽大。
朱元璋说:“论高祖豁达大度,世咸知之,然其记五嫂之怨而封其子为羹颉侯;怨丰之叛,而不封雍齿,不肯以丰为汤沐邑,则度量亦未弘矣。”
在处理兄嫂之子与叛徒雍齿这两件事中,朱元璋认为刘邦作为皇帝,处理方式实在有些“小家子气”。
那么,面对曾经不肯借地给他安葬父母的地主刘德,朱元璋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一、与地主刘德的恩怨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家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故而父亲为他取名为朱重八。
一家人迁移到濠州钟离西乡孤庄村后,由于无地耕种,只能成为地主刘德的佃户。
1344年,濠州在经历过旱灾之后,又发生严重的蝗灾和瘟疫,短短半个月时间内,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以及大哥相继去世,只剩下他和二哥以及大嫂和侄子。
家中实在太穷,连给亲人置办棺材的钱都没有,更不用说一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了。
可古人又十分注重入土为安,朱元璋兄弟二人无奈之下只能去央求地主刘德,希望其能发善心借给他们一角土地,好安葬父母和兄长。
可能朱元璋认为,刘德会看在自己一家为他辛苦种地那么多年的份上,应该会讲点情义,可是只亏本没有回报的事,普通人都不会干,更何况是精明的地主。
果不其然,刘德不仅没有借给朱元璋兄弟土地,还大骂侮辱了他们一番。
朱元璋对这段屈辱经历记忆深刻,后来在《御制皇陵碑》上还说:“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刘德痛骂朱元璋的情况引起了村中邻居的围观,他们也都同情朱家的遭遇,可惜他们也都自顾不暇,只能表示爱莫能助。
最终还是刘德的本家亲戚刘继祖看不下去,送给朱元璋一块土地,让他们准备好棺材好择日安葬父母和兄长。
二、流浪乞讨,投身红巾军前文说过,棺材也是买不起的,朱元璋和二哥只能用破衣裳父母和兄长裹起来草草下葬,用朱元璋的话来说就是:“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安排好亲人身后事之后,朱元璋兄弟也面临着生存的威胁,为了活命,大嫂带着儿女回到娘家讨生活,二哥也带着妻儿逃荒去外地。
朱元璋则认了本村寡妇汪大娘为干娘,暂时安定下来,不过后来汪大娘家也揭不开锅了,为了让朱元璋活命,汪大娘找通门路送朱元璋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
在当时,当和尚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毕竟当了和尚不仅有僧衣穿,还有斋饭吃。
可没过多久,皇觉寺也没粮吃了,住持没办法只能打发一众和尚云游化缘,名义上是化缘,实际上朱元璋此时的身份已经变成了要饭的乞丐。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走过了合肥、固始、陈州以及亳州等地,1348年,在流浪三年后,朱元璋才再次回到皇觉寺。
1352年,朱元璋接到幼时玩伴汤和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巧此时,他的师兄告诉他,有人知道这封信,准备去告发他,朱元璋当即决定离开寺庙投奔汤和。
这一年,朱元璋仅仅二十五岁。
很快,朱元璋就凭借勇猛和机智获得郭子兴的赏识,成为红巾军大将,后来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为妻子。
1353年,刘继祖的儿子刘大和汪大娘的儿子曹秀在家乡也活不下去,选择投奔朱元璋,等从两人口中得知刘继祖和汪大娘已经亡故后,朱元璋“惨怛动容”。
三、一言免仇,尽显格局到了1366年,朱元璋已经消灭劲敌陈友谅,另一劲敌张士诚也覆灭在即,同时,小明王韩林儿也不幸沉江,朱元璋统一天下称帝只是早晚的事了。
俗话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朱元璋将濠州从张士诚手中夺回来后,当即决定要回家乡祭拜父母,同时也见见父老乡亲。
朱元璋此次回乡还特意让刘大与曹秀同行,回到家乡后,朱元璋在刘继祖赠地基础上对家族墓地进行了扩建,随即准备在这里修建祖陵。
而祖陵的修建筹备工作,朱元璋交给了刘大和曹秀,之后朱元璋还特意给两人改了名字,刘大改名为刘英,曹秀改名为汪文。
至于当初辱骂他且不肯借地的地主刘德,朱元璋则表现得相当大度,他对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朱元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当初你不肯借地是人之常情,当年我穷,你怎会知道我能成为天子。
言外之意就是,朱元璋不会追究刘德的过错,不仅如此,当得知刘德的家已经破败之后,还下令赏赐给刘德三十顷田地,免除十年徭役。
这一套操作直接把刘德感动得涕泗横流。
对待仇人尚且如此,对待恩人,朱元璋更是不吝赏赐,对于当初拿出一块地供朱家作了墓地的刘继祖,追封为义惠侯,由是荫及子孙,终明一朝,同享富贵。
而对于干娘汪大娘,在修建好父母的明皇陵后,朱元璋下令将汪大娘的排位也放置在皇陵内,世代享受皇室的香火祭拜。
谁能想到,被许多人吐槽为“冷血无情”的朱元璋竟会轻轻放过仇人刘德,只能说人是多面而复杂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