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之后,放弃了南京,把首都一下子给拉到了前线,连续多次被敌人兵临城下,南京六部给直接荒废,首都不断被后金农民军和蒙古人联合夹击,最后直接被满清给端了锅,这是不是一招臭棋?
非也。
其实,朱棣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迁都北京,重修大运河,与其父朱元璋,承前启后完成了在三百年后,“混一南北汉人”的历史功绩。
称帝后的朱棣,毫无疑问是个南方人。那么,他为何要力排众议,转移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到北方?只因他不止是南方人的皇帝,更是整个华夏中国的帝王!
任何定都南京的朝代,在初期可能会有点北伐的想法,但只要超过一代,本地势力开始抬头,那么他们的所有观点基本都是掉钱眼里,只会着眼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全国都是累赘落后地区,北伐又浪费钱,这钱给自己留着花不好吗?不论南北朝,还是南宋都是如此。南朝宋的刘裕多猛啊,自从他驾崩,他的子孙后代不要说北伐,连带兵的将领都选不出来,所以才有儿子宋文帝的“元嘉草草”,被北魏骑兵打得一败涂地。而这群人往往只要一句“水太凉”,就可以心安理得做贰臣。
江浙沪的人就是这样,感觉“有钱大过天,没钱没脸面”。北方打生打死,打过了长江就能传缴而定。从来没见过南方鏖战数十年而无法统一的,就连五代十国,南方虽然分成数国,但最后也是南唐坐大以后,收拢半壁江山,最后北宋传檄而定。我们建国的定局,决胜局,三大战役,都是北方打得。北方一定,南方只剩下一个渡江战役,其他分地区得战役大家觉得有难度没有?历史上有重点宣传没有?基本是一鼓作气拿下的。司马昭拿下蜀国后,司马炎接班就没怎么用心,对峙孙吴时,大军过了荆州,孙皓就很霸气地自缚双手跪着等待上峰的审查了。
江浙这一片出过不少大人物。但普通人的思想确实有点跟其他地区格格不入。比如聊起扶贫、脱贫。江浙人喝茶聊天之间,喜欢说“直接把边疆地区、落后地区的人口迁到发达地区不好吗?这样不是更省钱效率更高吗?”在江浙这边不少普通人眼中,像是新疆、西藏、云贵都属于心理上的“负资产”,拖后腿的。但恰恰是这些西部地区得护卫,才让江浙地区成了国家得“优质资产”!
看了全国经济排名,全国gdp前20你猜有几个北方城市?若京城不在北方,你猜大量的西北地区,是会被以南方汉人为主的经济政权抛弃,还是会继续长期转移支付?21世纪了,东南沿海省市给西部进行转移支付都不是个轻松的事!(沿海省市也面临很大压力)何况明朝?新中国都不敢定都于南京,怕的就是两件事:第一南北分裂,第二,有强大边防压力的国家,是不可能只发展海军而忽视陆军的。另外德法都是陆军强国,最后的结果是如何?一战被封了海港进出不得,二战更是因为美国的参战而陷入苦战。
正因为定都北京,大明王朝用税收的形式,将南方的财富源源不断的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北京,然后再经北京这个消费中心,将南方财富分配到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北方的地主百姓受益于大一统的局面自然就不会造反。如果朱棣不迁都会怎样?要知道,朱元璋还在位的时候,江南这帮士绅就敢搞出南北榜案,会试通过的全部都是南方人。信不信,朱元璋、朱棣这些强势领导人死后,南京的朝廷就会全部变成南方人,一个北方人都看不到。
战争的基岩是地理,而东亚的地理决定了北方牧区拥有南方所没有的低成本产马地,与农耕区的稳定生产力一结合,就会诞生强大的军队。谁掌握了农牧交界区,谁就掌握了武德高地。长城就是区隔农区和牧区的界限,不能以华北为基石,控制长城的农耕政权,根本没有国家安全可言。西安、洛阳、北京、开封,首都从来都是钉在前线,就算是南方政权,首都也没有往华南放的,也是放在临安、南京这些与北方政权咫尺之遥的地方。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重叠是生存之本,逆天而行就是自寻死路。
定都北方,我们永远是一个强大的文明。定都南方,我们将四分五裂,历史已经有证明。历史上定都南京的,要么偏安,要么二世而亡……
朱棣迁都北京也并没有废南京,而是双首都制,南京也有一套政府班子。北平这地方,你放个异姓大将镇守,就是第二个安禄山,放个宗室亲王就是第二个燕王,你让朱棣怎么办?北上南下就是大明的一个政治策略,南京只是一个重要备份。中国王朝政权的根基就是控制耕地,拥有最好的耕地就拥有政权基础。所以,必须以北控南。
大家看明朝的双首都,能够发现什么?一南一北两个首都,中间夹着的就是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最大的内河运输通道,就是横贯华北平原。当时的北元就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威胁。所谓中原政权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首先确保华北平原不失。这块地一旦丢了,中原政权就没有意义了,只能是苟延残喘。参考南宋。在农耕社会,保卫最好的耕地就是最高政治任务。
朱元璋考虑首都北迁西安也有这个意图。自己守住关中平原,朱棣守卫华北平原,南京控制长江中下游平原。北元和后金对于华北平原的威胁太大了,关中平原尚在其次,而南京根本无力守护华北平原。因此永乐迁都势在必行。
北宋时期,随着《澶渊之盟》百年休兵,宋朝就已经颇有视燕云为“外国”,视当地民众为不同于“汉人”的“燕人”,加以歧视与防范。南宋时期,在《绍兴和议》「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后,举国官民已经是心安理得地偏安,将整个北方中原当成了“外国”,把辛弃疾这样南投的中原英杰,当成了必须防范与警惕的“归正人”,一直加以各种打压歧视。
蒙元末年,朱元璋起兵,大明开国之时,江南地区沦陷胡尘,近百年时光;中原地区沦陷胡尘,从北宋末年算起,已过了二百五十年光阴;而云贵、河西、辽东、燕云、河套地区,从晚唐五代算起,已经丢失了四五百年!明朝收复燕云十六州之时,实际上根基相当不稳。城头无数次变换大王旗,也就是胡化相当严重。语言、民族习惯、生活风貌等等,很难将当地人看成是汉人。如何巩固汉人政权在当地的统治,全方位改造教育当地人,从思想上重新变成汉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政治思想工作。
大明朝要守住华北平原的头还是尾巴?相对来说,长江中下游平原政权基础非常稳定,没有思想上的问题,汉人在这一区域就是主流。你看现在整个华北地区的汉民族意识,你能说朱没有功劳?研究中国历史不能只看一时一地,而是要以千年记。要改造一块已经丢了400多年的地方,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明朝对于重建华夏民族意识的功劳无双,这是以举国之力从根上让燕云十六州回归中华,这也可以说是中华国家民族意识建立的一个重要节点。一时的强弱,短时间的经济利益,都无法和统一民族文化意识相比较。现在的整个华北平原以作为中国人自豪,和明朝天子守国门是息息相关的。
古今中外,独立民族意识一旦产生,就再也难以消弭。我们文明史上最危急的时刻,正是西晋永嘉南渡、北宋靖康之耻,这两次胡族入侵引发的数百年南北大分离,而终结这种分离局面,消弭数百年南北汉人裂痕,重建统一的汉民族意识的隋唐与大明,无论其种种混一南北的措施,对自己王朝有何弊端,皆是遗惠于后世,功在千秋万代!
所以朱棣迁都北京,功莫大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