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古代中日的关系究竟如何?607年8月1日:日本推古天皇遣使者小野妹子向中国隋朝递交国书,国书中写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表明日本与隋朝地位平等;这与中国传统的“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思想相违背,引得隋炀帝勃然大怒。
隋炀帝虽然狂怒,仍然保持同日本的外交关系。
今天从中国去日本很容易,从我们南京飞到日本东京,大体相当于从南京飞到首都北京,用不了多少时间。
古代则不同,从中国想要到日本则非常的困难,主要分为陆路和水路。
陆路首先设法到达朝鲜半岛最南端的釜山等地,随后乘船经过对马海峡到日本。
然而,这个陆路谈何容易。
首先,怎么到达朝鲜半岛就是个大问题。
即便是盛唐时期,中国控制了朝鲜北方成为本国的领土,也无法控制朝鲜南方地区。更别说其他朝代,朝鲜是独立国家,中国人难以入境。
退一步说,就算整个朝鲜半岛都是我国领土,从北京到釜山的陆地距离超过3000公里。这一路非常难行,如出了山海关到釜山就是可怕的辽西走廊,这里地形复杂,游牧渔猎民族肆虐。至于朝鲜北部的山地更是要人命,美国人就在这里遭遇了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的惨败,现代化武器的威力被地形抵消了不少。
那么,直接走水路呢?更是难走。
船只从宁波出发,到最近的日本九州也有800公里,在古代可是非常遥远。
要知道,台湾海峡最狭窄的区域仅有120多公里。相距大陆似乎很近,从厦门、泉州坐船到台湾在古代也是非常危险的,经常出现海难。
明明海峡对面的福建老百姓严重缺乏耕种的田地,然而明朝末期的台湾只有区区几万汉人移民,唯一原因就是水路太难走。
如果100多公里的海路尚且难走,更别说800多公里。
在264年内,日本共派出19次遣唐使到中国,除去未成行的3次,真正意义上派出遣唐使16次。他们大多历经重重波折,死亡多达千人。派出的48艘船只,沉入海底就有12艘以上。
换句话说,即便是日本以国家性质派遣的遣唐使,拥有本国最好的船只,死亡率高达百分之二十五。
这些地理上的阻碍,让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相当疏远。
中日在古代均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完全可以关起门来不同外人来往。
不过,中日绝非没有交流。
早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时期,一些中国人为了躲避战火,开始向海上各地迁移。一些移民辗转来到,处于新石器时代,非常原始的日本。
大陆移民教导日本居民很多新的技术,使得该国文明突飞猛进。日本人开始大量种植高产水稻,使用包括铁器在内的金属农具。
由此,传统的绳纹时代结束,日本进入了弥生时代,文明跳跃前进了几百年。
话虽如此,中日官方却没有来往,也无法有什么来往。
在弥生时代的日本没有统一的国家,而是分散为无数小国。
在汉代,中国对日本的认识仍然是小国林立的落后地区:据《三国志·魏志·倭人传》记载:“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两国最早的接触,应该是公元57年:《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1784年,在日本发现了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一说就是光武帝御赐给日本天皇的。
这颗金印章也是日本重要的国宝文物。
国家级别有了初步接触,双方随后的交流仍然极少。
有趣的是,此时中国建立了朝贡关系,这是对外援助的一种变形。
外国只要对中国称臣,就可以以少量的进贡物品换取中国皇帝的大量赏赐。
有这种好事,谁会不上前争抢,日本可不是傻子。
于是,中国史书记载了日本向中国的多次朝贡:公元107年倭国王帅升等朝贡东汉;239年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送使者难升米等朝贡魏;266年倭女王壹与遣使朝贡西晋;421年至478年的57年间,倭王赞、珍、济、兴、武先后遣使朝贡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国(不是后来的南宋)。
两国关系的改变开始于592年,日本的推古天皇即位。
推古天皇是日本第33代天皇,也是日本第一个被认可的女天皇。
她本来只是大奴隶主苏我家族的傀儡,后来圣德太子政变族灭苏我家族后,女天皇和继任者顺水推舟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中国的改革。
由此,日本脱离了奴隶社会,开始进入比较先进的封建社会,文明又有所前进。
推古天皇和继任者舒明天皇不愿意向隋炀帝称臣,却非常愿意学习中国的各种文化。
有趣的是,隋炀帝极为恼怒推古天皇敢于和他平起平坐,却没有因为几句话而搞得两国敌对,仍然保持着和日本的外交关系。
至此,中日的关系变得密切。
630年,日本舒明天皇派遣最早的遣唐使。645年,孝德天皇即位,推行大化革新,废除大豪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唐朝的官僚体制学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无语的是,日本人的野心始终很大且自不量力。
大化革新后刚刚15年,自觉强大的日本就开始对外扩张。当时朝鲜半岛分为新罗、百济和高句丽三个国家。
大唐扶持新罗打压百济,试图一举控制朝鲜半岛。日本决定涉足朝鲜,同强大的唐朝争夺地区霸权。663年,日本出兵4万和800多艘战船渡海支持百济,同大唐和新罗联军发生了“白江口之战”。
此战,日军惨败。面对唐军区区1万多人和100多艘战船,日军不堪一击。两国各方面相差很大,军队战斗力差距更是明显。以战舰为例,唐军战舰可以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体积庞大,坚固耐用,武器多,更有很快的速度。
日军战船则大多是小船,同大唐舰队差了几个级别。双方刚刚交手,日军舰队就狼狈不堪,连逃跑都非常困难。
双方连续交战4次,日军全线溃败。即便逃的很快,战舰也被摧毁一半,士兵死亡过万,多名大将战死。
日本自知完全不是大唐对手,慌忙放弃支援百济逃回国内。
百济由此亡国,5年后大唐又打垮了高句丽,完全控制了朝鲜半岛。
“白江口之战”后,日本震惊于大唐强大的军事实力,吓得魂飞魄散。
天智天皇决定强化日本的国土防御。在对马和九州北部筑造水城防御唐军的进攻,于濑户内海沿岸各地筑造朝鲜式的城堡进行防御。667年,又从难波迁都至内陆部的近江京。
不过,大唐没有远征日本的计划。唐朝还是很理智的,知道跨海消灭一个大国非同小可。
日本被胖揍以后,开始同中国的蜜月期。
694年,日本持统天皇将首都迁至模仿唐朝长安建成的都城藤原京。701年,日本制定了以唐律为蓝本的大宝律令,将大化改新以来的改革成果制度化,奠定日本做为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法治基础。
随后中日的交往不局限于官方和商人,宗教人士也经常来往。
717年,信仰佛教的圣武天皇派遣僧人玄昉入唐,从智周学法相宗,受唐玄宗赐紫袈裟。
735年玄昉带着5000余卷经卷及佛像回到日本弘法。753年12月20日,唐朝僧人鉴真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陪同下第6次东渡日本成功,开创了日本佛教律宗。
整个8世纪,中日宗教界来往频繁,对日本社会有着重大影响。
随着大唐的灭亡,中日的交往逐步停止。
宋代的中国更为务实,不再推崇华而不实的朝贡政策。中日两国的外交往来不多,相反经济贸易非常活跃。
大量宋朝中国商人,带着货物来到日本的博多。日本则由大宰府监督贸易,这个大宰府类似于今天的外交部接待部门。宋朝商人的货物,是不允许私下卖给日本商人的,而必须以官方价格首先卖给日本朝廷和大贵族,随后由当地中小贵族和寺庙进行挑选,剩下的才能卖给平民富户。
在买卖期间,中国商人住在鸿胪馆中,它类似于我国的涉外大酒店。中国商人住在这里,是不需要付钱的。
这种官方控制的贸易,维持了大概200年。随着日本国内战乱和诸侯四起,中日贸易很快扩展到民间。实力派诸侯开始私下同宋朝贸易,以赚取大量的利益。
对日本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的铜钱。之前,日本国内严重缺乏货币,民间贸易主要是以物易物,或者以大米作为通用货币。
从中国得到大量铜钱以后,日本社会的商贸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商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自然,铜钱的流失对中国不是什么好事,毕竟铜本身是贵重金属,铸钱也不容易。
日本商人则通常会到达中国的浙江宁波港,从事各种贸易。
由此,中日的海上贸易路线彻底确定:日本商船从日本的博多跨越东海到中国的宁波。船只从博多出发,或经过长崎县的平户、五岛列岛,到日本最西边,乘风直行中国;或通过韩国的济州岛一带,经几天的航行到达舟山群岛再入宁波。
南宋灭亡以后,蒙古人三下五除二征服朝鲜半岛,又压迫日本归顺。
日本拒绝投降,蒙古人勃然大怒,两次出动大军试图渡海打垮日本。
至此,蒙古人才知道为什么中国在2000年内不去攻打日本?
蒙古舰队第一次刚刚登陆日本作战几天,就遭遇了强大的台风,损失惨重,狼狈撤退;
第二次蒙古人还没有来得及作战,舰队停泊在日本沿岸就遭遇了可怕的飓风,整个舰队基本被摧毁。
至此,元朝放弃攻打日本。
元朝损失巨大,日本损失也不轻。蒙古人所到之处,同以往一样大肆屠杀。
蒙古人占领的日本沿海对马、壹岐、松浦、五岛列岛的居民,被杀得干干净净。
如果蒙古最终占领日本,很难想象整个日本还会剩下多少人。
中日关系没有随着元朝入侵而彻底崩溃。相反,蒙古人对中国地方控制很差,甚至搞出行政权力真空,使得民间商人频繁私下往来,不受什么约束。
在元代中后期,中日贸易非常昌盛,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时期,倭寇也随之出现。
严格说,元朝末年就出现了倭寇!
倭寇本来是到中国贸易的日本商人,发现抢劫比做生意更赚钱以后,就联络本国武士和海盗来劫掠。
中国沿海也有大量本国海盗,他们同倭寇勾结起来,导致海贼实力慢慢强大。
此时,中日官方的关系却比较良好。
明朝初期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十余万人抵达日本,传明成祖旨意提出朝贡要求,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回书明成祖,答应向明朝遣使朝贡,受封“日本国王”,并献上倭寇数十名,两国政治贸易关系加强。
随着明朝中后期卫所制度的荒废,沿海民间军事防御形同虚设。卫所的明军士兵形同今天的小区保安,根本没有战斗力。
此时日本陷入全国战乱时期,中央政府无法管辖地方军阀。很多军阀直接组织倭寇团体,公然来中国抢掠,借此筹措军费。
需要说明的是,区区一些日本海盗,在中国沿海是掀起大风浪的。
关键在于,中国沿海的本地海盗众多,数量远超过倭寇。这些中国海盗同倭寇勾结,这才形成燎原之势。
戚继光剿灭倭寇时发现,真正的日本倭寇不足半数甚至三分之一,大部分倭寇就是中国海盗,有的中国海盗甚至直接剃头伪装成日本人。
倭寇没什么了不起,也不难对付。
嘉靖年间,明政府大力对付沿海倭乱。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出动数千兵力,花费了一些时间,就将倭寇斩尽杀绝。在嘉靖后期,大明沿海的倭寇基本被荡平。
倭寇被剿灭,中日商贸则受到很大影响。中日商船甚至不敢走传统的宁波到博多贸易路线,转而走:从福建出发,经过台湾、冲绳、南九州,到熊本的高濑。
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结束长期战乱,成为日本实际统治者。
此时秀吉麾下有数十万精兵悍将,堪称日本历史上最强时代。
有了这样强大的军队,野心勃勃的秀吉开始了入侵朝鲜中国的计划。在秀吉看来,朝鲜李氏王朝腐败不堪,重文轻武,军事荒废,不足为惧。大明王朝则到了末期,国内问题很多,经济困难,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1592年,丰臣秀吉出兵15万大举进攻朝鲜。朝鲜李氏王朝极端腐败,仅仅1个多月几乎沦陷了所有领土。
不过,大明王朝即便到了暮年,也比岛国日本强大的多。明军出兵数万远征朝鲜,将日军迅速击溃,逃到朝鲜南部。随后明军始终保持不到10万规模,拥兵数十万的日本却无计可施。战争持续了7年,在陆地海上一次次失败后,损失兵力过半的日本只能撤军,秀吉失望病死。
壬辰倭乱的结局告诉日本,它没有争夺大陆霸权的能力。
日本德川幕府明白了这个道理,转而向中国示好!德川幕府对内闭关锁国,不允许国民随便离开日本,却没有中断和中国的贸易,中日海上贸易仍然繁荣。
有趣的是,满清建立以后,中日贸易却萧条起来。除了两国同样闭关锁国以外,日本不认可满清统治地位。日本认为,满清女真人同当年的元寇一样,只是占据中国大地的胡人蛮族,不配以上国自居。
至此,除了维持在长崎港断断续续的贸易以外,两国经贸关系陷入冰河期。
最终,两国都在19世纪中叶迎来了列强的入侵。满清故步自封,坚持不愿意改革自强,结果搞出了中国百年国耻,国家陷入半殖民地地位,民族险些遭遇灭顶之灾,慈禧太后也被人掘墓挖坟,留下千古骂名。
日本则学习西方进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改革,实现了又一次飞跃。
最后说一说,中日贸易里,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中日贸易仍然是逆差严重。
日本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商品,自己没什么值得出口的东西。
比较常见的出口商品,就是日本的黄金。
日本国内有一些金矿,产量不高但能够维持一定规模,加上黄金便于携带,成为中国商人的首选。
一时间,大量中国商人带着黄金回国,有时候日本一年要输出四五千两黄金,导致国内黄金价格大幅度上涨。
除了黄金以外,日本经常大量出售水银到中国。
12世纪,越前守平忠盛将外来的货品进献给院(执政的太上皇),获得近臣的地位。平氏政权成立后,平氏输出其控制下的伊势出产的水银到中国。
那么,中国人要水银干什么?除了我们都知道的烧丹炼药以外,中医把水银作为外科用药,工匠可以用来制造鎏金青铜器。古代,水银还可以用来提取金银。
除了这两项以外,日本还主要出口硫磺和木材。日本国内有硫磺产地,本国则不太需要这种东西。对于中国人来说,宋代之前的硫磺不值钱,之后则可以用于制造火药,也是重要物资。
如1084年,宋神宗令明州向日本派遣商人,购买大量的硫磺。当时宋正在和西夏打仗,硫磺是必要的军需品。
另外,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口木材。日本国内森林覆盖率很高,盛产优质木材。相反,中国的人口稠密,中原和沿海大省树木已经不多,陕西很多地方森林几乎被砍光了,非常缺少木材。
自然,日本出口的木材不是那种普通木料,主要是优质的高级木料,一般用于建造宫殿、寺院和富人的豪宅。
除了以上的几种以外,日本会出口一些手工品,如武士刀、莳绘(在漆器上以金、银、色粉等材料所绘制而成的纹样装饰,为日本的传统工艺技术)、螺钿(将贝壳或海螺镶嵌在器皿表面的一种装饰工艺,因为会闪发出银紫色的光芒而得名)等。
总之,日本可以出口的东西不多,相比大量购入的中国纺织品、瓷器、茶叶、香料、中药根本不值得一提。
这里倒是需要提一提,日本大量购入的中国书籍。从唐代开始,日本就热衷于购买中国书籍,一直持续到清末。
今天,中国国内有很多书籍已经失传了,却可以在日本找到。
这也是东边不亮西边亮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