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手机支付非常普遍了,但我们都知道,以前用纸币时经常会担心换到假的。
古代也有银票,还没有验钞机什么的,那么为什么很少听说古代银票造假的呢?
毕竟古代的银票都价值不菲,要是能造假成功,就发大财了。
其实,古人的智慧不简单,让你不仅不敢造假,也没能力造假。
01
古代的银票最早出现在北宋,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商人们互相交易都得用钱。可那时候钱币主要材料是铜,有些地方也铸造铁钱,可是铁钱价值低且重量大,使用极为不便。
例如,在四川地区,买一匹布需要携带100多斤的铁钱,想想看真够头疼的,要是大宗买卖还得专门请人运钱呢。于是,用于兑换的纸币“交子”就应运而生了,“蜀地百姓因铁钱太重,私下印制了一种票据,称之为交子,以便于进行贸易。”后来,官府看这银票挺好用,就接管了银票的管理和发行。
银票出现了,你别想着随随便便就能造一张去兑换的,看起来它只是一张纸,但其防伪措施和制作工艺之复杂,让你根本无从下手。首先,古代银票用的不是普通的纸,而是采用特殊材料。比如,宋朝时期的交子主要使用的是楮纸,这种纸是由楮树皮制成的,质地光滑且耐磨,非常适合大规模流通。你想仿造?不行,楮纸需要经过“斩构漂塘、煮楻足火、荡料入簾、覆簾压纸、透火焙干”等复杂的工序,制作技术被官方所垄断,一般人可搞不定。你想直接买楮纸?也不行,只有官府的人员才能买到。其次,古代的银票上还会刻着非常精美的图案,还有手工雕刻,什么花草、山景、二十四孝图、城市街道等,需要很高超的技艺和印刷技术。
清代的宝钞,甚至以龙的图案居多,图形更复杂,模仿起来难上加难。
而且古代银票发展到后来,连水印防伪技术都有了,票面上会印有大量的微雕文字,一般都是名家的作品全文,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这谁能搞得定呢?
那你说,古代都是用刻板印刷,我干脆把模板偷走……
这一招也不可行,因为古代的银票票版经常更新,而且一批模板印完就销毁。
你哼哧哼哧费半天劲冒极大风险印出一些假银票,结果刚印好就作废了,得不偿失。
02
你可能说了,古代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上信息交流不发达,这些关于正版银票的鉴定方法,可能很多老百姓压根不懂,拿个假的不就容易混过去了吗?
还是不行,古代没有验钞机,却有专门的验银票机构,这些验票人经验老道,一看就知真伪。
而且,古代的银票根本不是给小老百姓用的,毕竟压根没那么多钱,而是给做生意的富商用的,一般都会有担保和备案,这就有了很大可控性。
就算拿假的银票骗,也只是骗过做交易的商人,想从钱庄兑换到钱,那就非常难了。
看过《大宅门》的都知道,银票还有密押,比如将银票上的金额和签发时间等关键信息不直接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组特定的汉字作为代号来替代。
这些密押,通常由票号内部人员设定和知晓,而且会定期更换,旁人很难破解。
比如,日升昌票号使用的密押中,“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数字,分别以“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来代替,而“万、千、百、十”这四个位数,分别以“国、宝、流、通”来代替。
因此,如果一张汇票上写着“赵国氏宝”,那么懂密押的人就会知道这是一张可以兑换一万两千两白银的汇票
所以,即使有人能够伪造银票的外观,如果没有正确的密押,也无法通过票号的验证。
03
当然,真遇到造假高手,还是可能仿制出以假乱真的银票牟取暴利的。
历史上也发生过一些银票造假案,比如北宋时就有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因贪念驱使,伪造银票,一时间有部分商贩被其蒙骗。
所以,历代王朝都会通过严厉法令,来震慑不法之徒。
南宋时期,《伪会子法》明确规定:伪造银票者要被斩首;
明清时期,规定伪造宝钞的行为不分首犯、从犯、知情者,都会被处以死刑,甚至一家亲族都被牵连流放,而举报伪造者却被给予丰厚赏赐。
而在银票上,也会有小字标注警告,比如“伪造者斩,告者赏银五两”等。
正因为制作难度高,一旦事发后果严重,所以少有人铤而走险,因此古代没有出现大规模银票造假的情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