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中国,不仅幅员辽阔,而且地杰人灵,在二千多年封建王朝中,诞生了不计其数的文人,许多文人,不仅在文学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在政治上也作出非同凡响的贡献。从而功成名就,美名远播!
但既有才华又得志的文人,毕竟寥寥无几。大部分人空有一身才华,却终身郁郁不得志!那历史上,最有名气的十大怀才不遇文人有哪些?我继续带领大家去寻找!
第一位 英年早逝贾谊
因自疚而早逝的贾谊,西汉汉文帝时期大臣、政论家、文学家。
贾谊十八岁就因文才闻名,汉文帝即位后,贾谊在吴公的举荐下,入朝担任博士,次年升任太中大夫。贾谊上书提出改制,主张改订历法,变易车马,更换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汉文帝采纳。贾谊改制后,汉文帝认为他应位列公卿,但此举遭到大臣群起反对。
此后,汉文帝逐渐疏远贾谊,后又将其贬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前往长沙,渡过湘水时写下《吊屈原赋》。谪居长沙期间,贾谊作《鵩鸟赋》以自我宽解。
贾谊离京四年,汉文帝征召他入朝觐见,却在未央宫不问苍生而问鬼神。不久,汉文帝拜贾谊为小儿子刘揖的太傅。在此期间,贾谊曾多次上书汉文帝,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劝农立本,使无业游民转归农亩。
贾谊所作政论文章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等。但汉文帝并未采纳,贾谊的政治抱负始终没能得到施展。后汉文帝最为宠爱的小儿子刘揖坠马而死,贾谊自责未尽到太傅的责任,因悲伤过度而在一年后去世,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生前施政举措:在政治上,贾谊主张强化中央集权,提出改制,限制诸侯发展等主张。为了解决匈奴边患,贾谊提出“以厚德怀服四夷”的建议。经济上,贾谊提出重农抑商、禁止民间铸造钱币。
在文化上,贾谊主张发展儒学,规范君臣之间的礼仪,提出“华夷一体”“尊王攘夷”“用夏变夷”的夷夏观。在文学上,他的政论散文、辞赋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后人评价贾谊是汉朝士人中唯一的儒者。贾谊通达古今、推行改制,若能得到重用,其成就绝对不在伊尹、管仲之下,可惜英年早逝,让人哀悼痛惜。
第二位 壮志难酬曹植
曹植,魏国诗人、文学家,魏武帝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
曹植幼年聪慧,下笔成章,受到父亲曹操的喜爱;早年随父亲征战四方,建安十六年受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封为临淄侯。曹操早年欲立曹植为世子,曹植却因受到哥哥曹丕的排挤陷害而逐渐失宠。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曹操立为世子,而后下令诛杀过去曹植的支持者。政治环境变得险恶,曹植被迫回到自己的封地,却依然难逃迫害。
黄初二年,曹植因事被贬为安乡侯,后又遭屡贬谪。期间,曹植曾多次上表求用无果,苦闷之中作《赠白马王彪》《责躬》《七哀》《种葛篇》等名篇抒发感怀。太和六年,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世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一生作品颇丰,后世辑有《陈思王曹植集》三十卷,今已散佚。目前存世作品尚存诗歌八十余首,赋四十余篇,散文七十多篇。
曹植的诗歌遣词精切、音节和谐,具有慷慨清新、刚健雄浑的审美特征,被誉为“建安风骨”,代表作有《白马篇》《七哀诗》。其赋和散文融合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通俗易懂,感情浓厚,富于感染力,代表作有《洛神赋》《求自试表》等。
曹植一生擅作五言诗,对五言诗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也以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的创作特征对后世诗风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曹植也是辞赋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的作家,其辞赋创作打破了两汉以来“劝百讽一”的赋颂传统,由描写宫廷林苑转向反映广阔的现实社会,为建安赋风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曹植的辞赋注意骈俪对偶,对后世辞赋的骈俪化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就是这样的一位文学天才,却被兄长曹丕所不容。以致政治失意,壮志难酬,最后抑郁而终!让后人无不感慨万千!
第三位 治国安邦陈子昂
陈子昂,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
十七八岁才立志读书,二十四岁考中进士。在政治上,他支持武则天的改革,同时对武后重用酷吏、滥施刑罚、穷兵黩武、佞佛靡财等弊政,屡次上书直言谏诤。一生两次从军卫边,两度身陷囹圄,在武则天久视元年冤死狱中,卒年四十二岁。
在文学上,陈子昂继“初唐四杰”之后,更加自觉地倡导诗文革新,大力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并创作出内容充实、文辞质朴的诗文,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两个方面,扫荡了统治诗坛数百年的形式主义颓风,为唐诗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后人因此赞其为“唐之诗祖”。
政治上,陈子昂身上有强烈的功名意识、积极的承担勇气、独特的人格精神和深邃的人生哲思。陈子昂的政治理想是“致明君于尧舜”,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安人”。从“安人”理念出发,他通过政论、对策、奏疏,提出了安民、倡廉、慎刑、兴学、任贤、节用、息兵等一系列政治主张。
他提倡贞观朝的君臣关系,劝谏武则天任用骨鲠直言之臣,广开言路。他认为“杀一人则千人恐,滥一罪则百夫愁”,劝谏武则天取消告密制度,停止重用酷吏和滥施刑狱,以仁德治理国家。他甚至直陈武后兴兵革、重赋役和残害李唐宗人之害,劝谏武则天“缓刑崇德,息兵革,省赋役,抚慰宗室,各使自安”。
陈子昂的思想十分复杂,可以说纵横家给了他飞翔之力,道家给了他飞翔之术,儒家给了他顾尘之累,佛家给了他终归人世而又妙赏自然之趣。
后人认为陈子昂不仅是文人骚客,身上还具备真正的治国才能。如果得遇明君能尽其才,他会成为一个像马周、姚崇那样了不起的政治人物。可惜,有治国安邦之才的陈子昂,始终未能一展抱负!
第四位 无功而返孟浩然
孟浩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早年隐居襄阳,有志用世,曾干谒公卿,无人援引;赴京科举,落第而归。宦游长安之际,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孟浩然的作品以五言诗见长,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诗清丽壮逸的风格为世所称道,后人将其与盛唐另一位山水诗派先驱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被誉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其原因不仅是他开盛唐山水田园派风气之先,更是因为他对唐代之前山水诗的艺术风格,有着很好地继承和发扬,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除了山水田园题材之外,还有漫游、隐居、羁旅时的心情。虽一生仕途受挫,可他的诗中很少有愤世嫉俗之言,而是偏重于自我感官与感受的表达,就连干谒求仕之诗,也极为委婉含蓄、自然冲淡,无其他人的恳请之意。
孟浩然漫游求仕,曾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相赠,以求得到赏识、引荐。干谒无果后,孟浩然次年归家读书,作诗慨叹清贫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荐。后来孟浩然病中赠诗张子容。感叹年华渐逝而入仕无门。
仕途受挫的孟浩然,心灰意冷之下,最后拂衣离开长安。开始漫游寄情山水,最后归隐终身!
求仕四处碰壁,最终无功而返。一代才子孟浩然,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憎恶趋炎附势之辈的高尚品格,深深影响着后人。
第五位 怀才不遇李白
李白,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浪漫奔放,意境独特,才华洋溢,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他被认为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将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
同时,李白也是乐府诗的继承人,使许多流失的乐府诗回归本题,并革新古体诗,使其升华到新的高度。
杜甫对李白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可以“惊风雨”“泣鬼神”,且无敌于世、卓然不群。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名在贞元时期已经家喻户晓。中唐的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取经验,创造出自己的杰出诗风。李贺的浪漫主义诗风也明显受到他的启发。宋代苏轼、陆游、辛弃疾,乃至明清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诗人,都从他的诗中汲取养分。
一个在诗作上取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在政治上居然颗粒无收。这与李白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世沉浮的人生态度不无关系。
有人也许会说,李白也曾奉唐玄宗命进京供奉翰林。可唐玄宗只把他当做御用文人,毫无实职。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感到苦闷,开始放纵地喝酒来让自己神昏形秽。甚至玄宗呼唤他,他也不上朝。有次起草诏书时,还让高力士亲自为他脱下靴子。这一行为引起了宫中人的不满。
不久,李白既因酒后狂放惹怒唐玄宗及其近臣,也因目睹官僚腐败进取不得,才义无反顾离开了京城,从此,一代诗仙开始了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生活,直至客死他乡!
李白一生空怀“用世”之心,而不被世用,因报国无门,才产生英雄气短的满腹悲愤!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一腔忿懑到了无以复加、无法宣泄的地步,只能借助诗歌淋漓尽致表达。
此外他的“排圣贤、反封建、鄙权贵、轻礼教”的思想同他在艺术中反抗传统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若在官场如鱼得水,那还会是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吗”?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得必有失,看淡才从容,看谈才能活出自我色彩!
第六位 生不逢时杜甫
中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非杜甫莫属!
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大多集于《杜工部集》,代表诗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三别》《三吏》《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等。
他的诗作“沉郁顿挫”,揭露社会矛盾与统治集团昏庸腐朽,反映人民苦难均十分深刻,有“诗史”之誉。他诗艺精湛,被誉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诗歌史中的双子星座”。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诗中哲理,推动宋诗理趣特色的形成。他的五七古长篇,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五七律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艺术经验。他是诗歌艺术集大成者,后世众多名家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他的影响。
就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在仕途上却郁郁不得志。杜甫曾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无结果。
后来虽担过小官小吏,但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参军的职务。从此,杜甫永远离开朝廷,过起漂泊的生活。一代文豪,最后因体弱多病,生活窘迫,异常悲惨地客死舟中。
杜甫一生具有很正统的儒家思想: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入世精神、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概括表述,他希望能有圣贤的君王臣子治理国家,多多选拔贤良有才干的人,在政治上除旧布新,促进社会的繁荣安定,对社会的黑暗、腐朽,他进行深切的批判和谴责。
这样忧国忧民的一位伟大诗人,空有满腔热血,在残酷现实面前,也只能抱憾终身!真的是生不逢时!
第七位 一波三折李商隐
李商隐,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
李商隐在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歌工于比兴、善于用典而又语言凝练,被后人称为“义山体”。诗风朦胧幽深、深情绵邈,在继承杜甫、李贺等人的传统上自成一派。
李商隐诗歌题材众多,诗歌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沉痛凄切的抑郁情调和忧伤美,在精工富丽的辞藻中,朦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成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李商隐是诗文俱佳的诗人,其与温庭筠、杜牧并誉为晚唐三大诗人。他开创了抒情诗新领域,并以无题诗著名。
李商隐的骈文,其词句华丽浓艳的基础上做到雕镂精工、用典深僻,尽力充实文章思想内容,展现出清高俊雅、婉转流畅的格调。李商隐的诗歌是中晚唐文学成就的最高代表,对后来的宋代诗歌产生重要影响。
他建立了感伤主义诗歌的最高范式,并进一步发展了象征诗风,在文学史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创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其诗风在北宋得到推崇,形成一种新型诗歌体式“西昆体”。
李商隐在文学之路上,顺风顺水。可仕途上,却一波三折。先是屡试不中,好不容易因贵人相助才考中进士。却不幸卷入牛李党争,仕途也因此变得坎坷。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第八位 不合时宜苏轼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他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在创新宋诗生新面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词体。苏轼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人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对当时以及各个时期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绘画方面,苏轼开启了写意绘画的先声,对“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苏轼二十岁就进士及第,本以为从此官途会一帆风顺,不料苏轼却卷入政治斗争中。其一生的政治态度,使自己在北宋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确定了一个中间派的地位。中间派的特点就是动摇性。他有时作了守旧派的附庸和尾巴,有时又成为“旧党”中变法派的代言人。总之,自嘲自己不合时宜的苏轼,学不会左右逢源,结果两边都不讨好,重用也就无从谈起。
尽管苏轼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倾向有所变化,但他的政治主张则从未变化。苏轼一生都主张变革,具体内容便是“丰财、强兵、择吏”,苏轼在其后从政生涯中,都为之在努力;其二则是苏轼主张循序渐进的变革,反对骤变;其三,苏轼一直都坚持反对变法,从来都不曾改变自己的主张。
在那个时代,不合时宜的苏轼,最终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一辈子都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
第九位 报国无门陆游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陆游,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是尚书右丞陆佃之孙。
陆游一生著述颇丰,在诗词文章和史学都有诸多成就,作品收入《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代表诗作有《剑门道中遇微雨》《游山西村》《金错刀行》《关山月》等名篇,散文代表作有《代乞分兵去山东札子》《老学庵笔记》《入蜀记》等。此外还曾参与修撰《两朝实录》和《三朝史》。
陆游的诗词文章多以爱国为主题,立足于现实主义,反映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形式多变,不拘一格。有人认为陆游在宋朝诗坛的成就应在苏轼之上。
陆游出身官宦之家,时逢金兵南侵,与家人避乱南方,十二岁凭恩荫补任登仕郎。绍兴二十三年,陆游参加锁厅考试被推为第一,因遭到宰相秦桧嫉恨未能出仕,直到秦桧死后才担任宁德簿,后升任敕令所删定官、大理寺司直兼宗正簿。
宋孝宗即位后,陆游被赐进士出身;此后他多次上疏,希望宋孝宗革除时弊,恢复中原。隆兴元年,宋军北伐失利,宋孝宗欲与金人签订“隆兴和议”。陆游上疏劝阻没有得到采纳,被调任为镇江府通判。
不久,陆游因揭发宠臣招权纳贿、结党营私被贬为建康府通判。乾道元年,陆游调任隆兴府通判,次年遭罢免回乡。乾道五年,陆游被起用为夔州通判,三年后被征辟为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期间,陆游曾作《平戎策》为王炎陈述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进取之策,并写下诸多主张北伐抗金的爱国诗篇。但是由于朝廷主降,陆游一直未能实现政治抱负。
乾道八年,陆游先后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蜀州通判、嘉州通判等职。淳熙五年,陆游的诗作传到杭州,宋孝宗心有所感,提拔他为福建路常平茶事、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淳熙七年,陆游因遭弹劾,再次罢职还乡。直到六年后,陆游被重启为严州知州,次年升任军器少监。淳熙十七年,陆游升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但不久因陷入党争,再遭到罢免。
嘉泰二年,陆游被再次起用,入京主持编修《两朝实录》和《三朝史》,不久兼任秘书监。次年,国史编撰完成,陆游升任宝章阁待制,但陆游不久即告老还乡。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陆游,虽未能在仕途上,实现恢复中原的政治宏愿,但在人人自危,投降派作为主流的南宋朝堂上,唯独他终身创作悲愤之诗以强调复仇雪耻,恢复中原的决心,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第十位 辛弃疾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生于书香家庭,幼年学儒,饱读诗书,为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辛弃疾词风格悲壮激烈,为豪放词派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易安并称“济南二安”,和爱国诗人陆游双峰并峙。代表作《青玉案·元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
然而,辛弃疾的人生在金人南下之后发生了重大转变,宋朝皇帝南渡深深影响了辛弃疾。绍兴末,辛弃疾聚众从耿京抗金,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奏《美芹十论》《九议》等,均未被采纳。遭主和派打击,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后人评价,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然而,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弃疾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智的英雄人物,文才武略兼而有之。可惜,历史没有给他施展的机会和舞台,最后英雄亦落寞!
历史上,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施展机会的文人,何止只有这十个?他们只是代表人物罢了。希望有真才实学的有志之士,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都能有展示的舞台,都能建功立业!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