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
来访者是一个刚毕业工作的女孩,冰冰(化名),她和男朋友已经恋爱三年,之前都是异地,毕业后冰冰特地离开家乡,去往男友工作的城市。本以为生活能蜜里调油,可等两人住在一起之后,问题也接踵而至。两个人的生活习惯不相同,连喜欢的口味也不相同。
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能使个体减轻心理压力,尽快从创伤中解脱,甚至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坚强的品格;
而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会使个体出现退缩或是恐惧,进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丧失致盲效应其实就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本质上还是内在的心理冲突所导致的。
在某种情况下,个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我,当他们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或者自己是被他人认可的,丧失致盲效应就像是一种心理上的“保护机制”。比如一个人突然被裁员,ta可能关注不到自身存在的某些问题,或者与同事之间发生的摩擦,反而会把精力放在探求公司今年有没有效益损失,或者是不是自己无意中得罪了领导。因为个体潜意识里排除了“自己不好”的可能,因此更倾向于向外寻求原因,导致看不到本质问题所在。自我价值人在潜意识里,对于“自我价值”是无比看重的。行为经济学家赛勒曾经在芝加哥大学做过这么两个实验。1.他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每人发一个价值3美元的马克杯,第二组则得到3美元,赛勒让这些学生自由交易。在后续的调查中,拿到马克杯的学生认为,杯子的价值高于3美元;而拿到3美元的学生则认为,马克杯的价格应该低于3美元。2.还是分为两组,向第一组的学生提问,今年NBA总决赛的票,你愿意花多少钱购买?第一组的学生平均意愿为330美元;向第二组的学生提问,你现在有一张今年NBA总决赛的票,但你有事不能去,你倾向于多少钱卖掉它?第二组的学生平均意愿为1920美元。这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同样一个东西,自己拥有时会觉得价值很高,但是如果它在别人手里,就会觉得价值很低;且同一个东西,个体买入时愿意付出的价值,比放弃时心理预期的价值要低很多。这其实就与“自我价值”有关。买入的东西,或已经得到的东西,已经是自己的一部分,和自己紧密相连了。就像前面说的,没人会承认“自己不好”,那么自己的东西,当然也得是顶顶好的。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概念,叫做“损失厌恶”。即人们面对同样价值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令人难以接受。因为收益是额外的,本来也没有;而损失是本来已有的,现在却没了。
举个例子,假如你走在路上,突然捡到了100元,和你走在路上,突然发现自己丢了100元,哪一个情绪波动会比较大呢?说回丧失致盲效应,也就是当你走在路上,突然捡到了100元,可是激动过后,又发现自己丢了它,这样的情绪落差感,就有可能会使人出现丧失致盲现象。
有人说:“人生如迷雾翻滚,只有坚定的内心才能穿越困惑。”我们或许受到了情感的困扰,或是重大挫折带来的失败,因而陷入了一时的纠结和迷茫之中,但是一定不能麻痹自己,也不能自我欺骗。
积压的情绪就像被拥堵的洪水,迟早会冲破另一个薄弱的闸口。也请各位朋友们,在察觉到自己的情绪不对时,及时去调节和纾解,如有必要,一定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