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量子力学,量子力学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科学家们在研究微观世界的时候,发现经典物理学无法很好的解释一些实验结果,从而促使了量子力学的诞生,量子力学是由众多科学家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等一起创立的,在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问题,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假设,他认为能量不是连续分布的,而是以离散的形式存在,存在最小的能量单位量子,这一突破传统观念的假设宣告了量子物理的诞生,普朗克也因此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本质和行为规律,也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
通过量子力学我们能够知道,微观粒子都是以波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波并不是水波或者声波,而是一个概率波,他描述了粒子出现在某个位置或状态的概率大小,这就意味着在没有测量之前,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种可能性之中,比如同时在两个地方,或者同时具有两种属性,这就是量子叠加现象,在量子力学当中,人类的观测会导致结果的改变,虽然这个说法听上去非常的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如此,为此科学家还做了很多经典的实验,比如说双缝干涉实验,想要了解这个实验还得从光的粒子和波动这两个理论开始说起。牛顿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它不仅仅发现了光的色散,还提出了微粒说,认为光是由一个一个的微小粒子组成的。
而在同时代,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波,直到1807年,托马斯.杨通过双缝干涉实验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证明了光是一种波而并不是粒子,光的波动成为了正统,后来到了20世纪初的实惠,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重新捡起了光是粒子的说法,并在普朗克能量子的启发下提出了光量子,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双缝干涉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当时托马斯·杨利用一个点燃的蜡烛以及一块被割开两处的遮挡板、一面屏幕便做起了实验。托马斯·杨首先先把蜡烛摆在遮挡板后,然后点燃蜡烛观测屏幕上光所形成的条纹。实验原理实际上是很简单的,如果光是一种粒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便会直接透过缝隙投影在屏幕之上,成为明暗相间的条纹。
但如果光是一种波,那么便很可能会随机通过左边或是右边的缝隙到达屏幕之上。最后的实验结果让所有人都大为震惊,在屏幕上,干涉条纹出现了,那么这项研究也证明,光确实是一种波。尽管实验结果已经证明光是一种波,但是物理学界对这项实验结果依旧抱有怀疑。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便曾经提出,光还是具有粒子性的。随着争议的不断升级,物理学界也有许多物理学家对双缝干涉实验做出了“迭代升级”。在1909年的时候,英国物理学家杰弗里·泰勒便对双缝实验重新做出了调整升级。他将发射光源的强度做出了调整,确保每次只有一个光子能够通过双缝板。
按照常理来说,在实验的屏幕上应该会出现两条亮斑,这样才能够符合预计的结果,但是最终干涉条纹出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了解开这个奥秘,科学家后来对实验安装了监视仪器,当监视仪器打开时的时候,屏幕上就不会出现干涉图案,当监视器关闭之后,屏幕上又会出现干涉条纹,这就好像光知道我们在观测它一样,会随着人类的观测而改变自己,后来科学家提出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除了这个实验之外,当时薛定谔还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这个思想实验就是薛定谔的猫,这个著名的实验还有一段名言:在科学构建的理论体系中,我们不属于这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在这个世界中,在世界之外我们只是世界的观测者。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当中,任何物质都会有一个完全确定的状态,物质的这个状态应该是客观的、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就像我们将一颗篮球扔向天空,最终它一定会落到地面上,这个结果看或者不看都不会发生改变,而薛定谔的猫似乎推翻了这个观点,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35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只猫关闭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里,这个空间里面只有一只活着的猫,和一瓶毒药。然后将这个空间和一种设置衔接在一起,在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原子核,和一种含有剧毒的设置。这个原子核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概率,会使猫发生衰变。衰变的过程当中,会从中释放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就可以将活着的猫毒死。也就是说,当衰变发生时,药品就会被打破,猫也就会被杀死。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空间里面的猫可能是活着的,也可能是死亡的,这在经典物理学当中是必然能发生的事情,但是在量子力学当中,还存在一种状态,就是即死又活的猫。这个说法让很多人都无法接受,但事实确实如此,这个思想实验的意义在于,它以一种生动且看似荒谬的方式解释了量子力学当中微观粒子的叠假态和测量坍缩等概念与宏观世界的经验常识之间的矛盾,在宏观世界中,猫的死活是确定的状态,不存在即死又生的情况,但是在量子力学当中,却会出现这种情况,叠加态是量子力学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谓叠加态就是把不同的状态叠加在一起,包括在宏观世界相互矛盾的状态。
比如说一个粒子在不观测它时,它的状态是无法确定的,它即处于向左旋转,又同时向右旋转,这在宏观世界中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违反常识的,但是在微观世界中,确实存在这种情况,这就类似于薛定谔的猫,这只猫既是活的也是死的,关于量子状态的确定,在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就像两个纠缠的粒子,它们各自的状态是什么时候被确定的?一个观点认为它们在产生的时候就已经被确定了,这是爱因斯坦的观点,它认为两个纠缠状态的粒子,就像一双鞋子一样,一个是右脚,另一个肯定是左脚,不过另一个哥本哈根大学学派的观点认为,只有在观测它的时候,造成波函数塌缩时候才确定的,在没有观测它之前,它就处于叠加状态,或者说没有确定的状态,只有观测它后才会确定它的状态。为了证明这两派的观点到底谁是对的,最终科学家利用贝尔不等式给出了答案。
贝尔证明了定域性和隐变量不相容,如果一个因变量定律是对的,那么一定会出现一个满足物理现象,一个会限制物理现象,最终贝尔不等式证明了量子力学中的不可观测性,量子力学让很多人感到非常可怕,甚至有很多人怀疑我们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一种虚拟的世界,按照观测者的理论来看的话,如果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那么世界就是存在的,如果我们闭上眼睛,那么世界就不存在了,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显然都是不对的,虽然现在很多科学家还在积极的研究量子力学的奥秘,但是想要彻底解开微观世界的奥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和相对论一起为其它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
量子力学的研究不断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拓了新的科学前沿。例如,量子引力理论的研究试图将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统一起来,解决现代物理学中的重大难题。量子力学的技术应用有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环境、健康等重大问题提供新的途径。例如,新型量子材料的开发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实现更高效的能源转换;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过从量子力学当中,我们也能够感觉到,我们的世界可能是虚拟的,因为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虚拟世界,比如说游戏,游戏就是一个虚拟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有打游戏的经历,在游戏中,我们能够随意的控制里面的人物。对于人类来说,游戏本身就是虚拟的。
但是对于游戏里面的人物来说,游戏世界就是真实存在的,它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游戏是虚拟的,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一个高级文明利用超级计算机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宇宙来,我们如何能够知道呢?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事实确实如此, 高级文明可能已经完全掌握并能高效利用各种能源。比如能够轻松收集和利用恒星的能量,甚至是星系中心的巨大能量源,如黑洞的能量。相比之下,人类目前对太阳能的利用还非常有限,可控核聚变技术也仍在探索中。可以随意操控物质的形态、结构和性质。能够将基本粒子进行重新组合和排列,创造出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质的新型材料。例如,制造出强度极高、质量极轻的材料用于建造宇宙飞船或其他大型设施;或者能够改变物质的物理状态,使物体在固态、液态、气态之间自由转换。
它们能够创造出全新的生命形式,或者对现有的生命进行进行改造和优化,可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出具有特定功能和特征的生物,比如说适应各种极端环境的生命,具有超强智力和能力的生物等等,并且掌握了延长生命甚至永生的办法,能够通过基因编辑、细胞修复、意识转移等技术,使得个体生命不再受到自然寿命的限制,虽然这些看上去都非常的不可思议,但是对于高级文明来说,这是都是非常容易的,而且现在科学家也在积极的研究量子生命,如果说人类真的能够成功研究出量子生命来,那么我们也能够创造出一个虚拟的世界来。既然如此,那么高级文明创造出一个虚拟宇宙来也是有可能的。曾经著名的企业家马斯克表示,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还不到十亿分之一。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似乎都能够用数学和物理公式来描述和预测,这和计算机程序中通过算法和规则来模拟世界的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有很多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暗示着我们的世界实际上就是由高级文明创造出来的,在哲学层面,人类对现实的认知是通过感官和大脑来获取的,但感官和大脑本身可能存在局限性和误差。我们所感知到的世界可能只是大脑对外部信息的一种解读和构建,而不一定是真实的客观存在。就像电影《黑客帝国》中所展示的那样,人们可能一直生活在一个由计算机程序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却浑然不知。虽然有一些理论和推测认为我们可能生活在虚拟世界中,但目前并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所有的观点都只是基于假设和推理,缺乏直接的观测或实验证据。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或许我们能够解开这个奥秘,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