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关系的发展,几乎可以用“过山车”来形容。从2019年合作的“蜜月期”,到如今连最基本的外交礼仪都撕破脸,这背后全是立陶宛的“花式挑衅”。往前翻,2019年以前,中立关系还算得上是“模范”。
那时候,立陶宛不仅是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的成员,还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双边合作看起来一片大好。可惜好景不长,立陶宛总统瑙塞达上台后,开始了彻底“翻脸”。各种合作协议被推翻,连基本的外交准则也被踩在脚下。
事情真正恶化,还是因为台湾问题。2021年,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擅自允许设立所谓的“台湾代表处”,直接踩上了中国的红线。中方随即宣布将两国外交关系降级为代办级。这本应是个警告,理智的政府都会在这时候踩下刹车,重新考虑和中国的关系。但立陶宛偏不,他们选择踩油门往下冲。
这次驱逐事件又是一次“作妖”的升级版。立陶宛政府对外宣称,中国驻立代办处的三名外交人员因为“认证过期”,违反了相关规定。所以,他们只能被列为“不受欢迎的人”,并被要求在一周内离境。
这种说辞,怎么看怎么像是个临时拼凑的借口。毕竟,驱逐外交官可是国际交往中的大事,不能随便找个理由就开刀。更何况,这次的操作和立陶宛政府的实际行动完全自相矛盾——一边喊着要改善关系,一边却公然挑衅,立陶宛到底是唱哪一出?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立陶宛的这套操作,怎么看都像是为了讨好美国。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局势紧张的背景下,立陶宛选择在美国大选换届的节点上出手,显然是有着更大的政治算计。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刚刚连任,他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一直十分强硬,多次公开支持美国的印太战略。这次驱逐事件,完全可以看作是他的“投名状”。
但更有意思的是,立陶宛国内似乎并不是铁板一块。即将上任的新政府负责人曾公开批评设立“台湾代表处”是一个严重错误,表示希望在上任后推动中立关系的正常化。可就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时间点,瑙塞达却急着在外交上“出招”,显然是想在新政府上台前进一步锁死中立关系的下行趋势。这种“搬石头砸自己脚”的行为,只能说,立陶宛真是够“拼”。
立陶宛这次驱逐事件,既荒唐又危险。荒唐的是,他们的理由几乎没有任何逻辑可言;危险的是,这种举动不仅是对中国的挑衅,也是对国际外交规则的破坏。
先说荒唐。驱逐外交官这种事,通常是因为严重的外交摩擦、间谍活动或者违反国际法才会发生。可立陶宛这次给出的理由,竟然是“认证过期”。这就好比你和邻居吵架,结果对方说不欢迎你是因为你的鞋子没擦干净一样,怎么看都站不住脚。
而且,就算真的有“认证过期”的问题,这种事情完全可以通过正常渠道沟通解决,根本不需要闹到驱逐的地步。这种做法,明摆着就是政治操弄,借机制造事端。
再说危险。外交关系是国家间最基本的交往形式,驱逐外交官是极为严重的举动,几乎等同于“外交断交”的前奏。立陶宛这次的行为,不仅是对中国的挑衅,也是对国际外交惯例的破坏。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足够的反制,恐怕会让其他国家效仿,进一步破坏国际社会的稳定。
那么,立陶宛为什么敢这么干?答案很简单:靠山硬。他们背后有美国撑腰,完全不担心中国的反制。尤其是在当前中美博弈激烈的背景下,立陶宛选择站队美国,自然会在外交上更加激进。但问题在于,立陶宛的这套操作,真的能为他们带来好处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立陶宛不过是美国手中的一颗棋子,真正的利益从来轮不到他们。更何况,立陶宛国内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他们原本可以通过与中国的合作获得更多机遇,却因为一系列的错误决策彻底断送了这一切。如今的立陶宛,经济上失去了中国市场,外交上得罪了一个大国,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写在最后
中方这次沉默三天后才正式表态,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给了立陶宛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认清局面。但立陶宛显然没这个觉悟,反而变本加厉。这种情况下,中方的反制措施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有人说,立陶宛是在“玩火”。这种说法并不过分。对一个小国来说,挑衅大国从来不是明智之举,尤其是像立陶宛这样既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也没有足够的战略纵深的小国。他们的这次操作,不仅不会为自己赢得任何实质性的好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之中。
最终,立陶宛只能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有人说,大国外交是门复杂的艺术,而立陶宛的这次操作,只能算是拙劣的表演罢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