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注册彩票

博古说 1个月前 (11-18) 阅读数 0 #社会

你见过这样神仙的工作吗,一年只需要工作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赚到的钱还一点不比别人少,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像诈骗?

四川的一个老人却凭借自己的手艺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可当他满心欢喜的想要把这个技术传给自己的两个儿子时,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拒绝了父亲。

不仅仅是儿子不愿意学,就连曾经和老人一起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都纷纷退出了这个行当,哪怕少赚点钱,也不愿意再次踏足这个行业。

这不禁让人发问:天底下居然还有有钱都不赚的人!

老人从事的到底是怎样的工作,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雅砻江最后的“采燕人”:余成明与燕窝采集的坚守与传承困境

在四川凉山的一处深山里,一位老人紧紧拽着绑在身上的绳索,仔细地观察着悬崖上的岩洞,不时地伸出手抓出来个什么东西,放进斜挎在身上的篓子里。

不明所以的人可能会问:他这是在做什么?

这位老人名叫余成明,是雅砻江流域的最后一位“采燕人”,他的工作就是在悬崖峭壁之间采集燕窝,卖给商家。

最初一斤燕窝的价格只有可怜的几块钱,但随着近几年来人们发现了燕窝的价值,它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价格也急剧暴涨到了上万块一斤。

俗语说物以稀为贵,可燕窝价格上升的这么快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从事采摘燕窝的人越来越少。

采集燕窝虽然是一个十分赚钱的工作,但高回报的同时必然也包含着极高的风险。

余成明每一次采摘燕窝都可以用“玩命”来形容,他不仅要爬到几百米高的悬崖边缘寻找燕子洞,还要面临着洞中其他野生动物的攻击,其危险程度可见一斑。

尽管余成明已经从事这个行业接近40年,经验老道,但他身上大大小小的伤疤还是能看出来他这些年没少遭遇危险。

余成明叶曾经带着自己的儿子跟着自己学习采集燕窝,希望儿子可以传承自己的这门技术,成为下一代采燕人。

可事实却和余成明的想法背道而驰,儿子跟着他尝试了一次采集燕窝之后,直接毅然决然地拒绝了父亲的请求,还表示自己宁愿远离家门外出打工,也不要从事这种危险的工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雅砻江的“采燕人”余成明的两个儿子都没有接他的班,使得这个即将失传的职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既然这项工作让这么多人都望而却步,那余成明为什么坚定的选择了这条道路呢?

从贫困农民到采燕高手:余成明的蜕变与对自然的敬畏

余成明出生于四川凉州,家里的几代人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家境十分贫困。

尽管那时候燕窝的价格只有二几十块钱一斤,但一年下来赚的钱比种地还是要多得多,与实际年轻的余成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跟着村里的老“采燕人”学了起来。

他每天都守在悬崖边等着两位老“采燕人”,并在他们采集燕窝的时候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仅凭一根绳索就可以进入到燕子洞中的。

余成明观察的次数越来越多,一来二去,就和两位老“采燕人”熟悉了起来,他们也会在回去的路上向余成明传授自己的经验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余成明慢慢掌握了一些采集燕窝的技巧,但光看可是远远不够的,采燕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加练习。

在余成明的不断请求之下,老“采燕人”终于同意了余成明想要亲自实践的请求。

一次次的训练后,余成明逐渐明白了该如何选择攀岩的路线,怎么控制身体的平衡,掌握了采燕这一项技能,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采燕人”。

从此之后,余成明的一生便和“采燕”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依靠着这项技术带着自己的家庭脱离了贫困。

余成明尽管从采燕窝中获得丰厚的收入,但他对燕子和大自然持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他定下规矩,每个燕子洞每年只采一次,而且是在燕子第一次筑完巢,还未生蛋孵化时。

几十年来,余成明始终恪守自己定下的规矩,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要给燕子留下生存的余地,这样才能一直有燕窝可采。

同时,余成明也是近些年来燕窝价格上涨的见证者,凭借着采集燕窝获得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燕窝身价倍增:余成明家族的财富与幸福之源

余成明刚刚学会采集燕窝的时候,一斤燕窝的只能卖到200多块钱,那时候采燕这个工作仅仅只能养家糊口罢了。

但现如今随着燕窝价格的水涨船高,最贵的燕窝一斤已经可以买到2万多块钱了,“现在的燕窝都是论个卖”说这话时余成明的脸上洋溢着控制不住的喜悦。

虽然一年采不了几斤燕窝,但就单单采燕窝这一项每年就能给他们家带来五六万元的收益,这可比当初勤勤恳恳种一年的地赚的多多了。

为了多赚点钱,余成明还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了如何处理燕窝,每次他从上上将燕窝带回来之后,家里人就会帮着处理燕窝中的杂质,处理好的燕窝可以卖出更好的价钱。

余成明的燕窝从来不缺顾客,通常都是还没到采燕窝的季节呢,他就已经接到了十几个厂家的预订电话,由于雅砻江只剩他这一个“采燕人”了,商家们只能从他手里抢夺货源。

尽管燕窝的价格如此高昂,但余成明对家里人没有一点点吝啬,经常拿好几只出来给家里人炖汤,每次家里人团聚在一起时,余成明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总结

当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野生燕窝价格虽然高昂,也慢慢的要被人工养殖的挤掉了市场。

再加上年轻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于传统技术的兴趣不高,导致采燕这门技术逐渐走向了“灭绝”。

如今,余成明选择尊重孩子们做出的决定,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从事这么危险的工作了。

“采燕人以后可能就没有了”,余成明的眼中充满了惋惜。

信源:雅砻江最后的采燕窝人:贵的一斤2万6,儿子宁愿打工也不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博古说

博古说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