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强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升食物开发质量效益,以降低资源禀赋约束,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但始终受到资源禀赋的制约。随着生活的改善,人民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精,需要消耗更多的农业资源,对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我国耕地复种指数已从2001年的1.14上升至目前的1.30,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00以上,耕地高负荷利用不可避免受到收入报酬递减的困惑。我国又是一个缺水大国,人均水资源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50%的国土面积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每年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气象旱情常年多发。此外,我国农业化肥和农药用量大,生产成本高。在这种高强度、高消耗、高投入的农业生产模式下,一旦有任何内外部的“风吹草动”,我国食物供求的紧平衡就很容易被打破。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鼓励推广节水灌溉、有机肥利用、生物防治等绿色农业技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创新驱动,高效开发食物资源。加强食物开发基础研究,构建与食物开发相适应的种业创新体系,建设与食物开发相关的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打造食品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具有核心研发能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食物开发科技企业,提升食物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意见》提出,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提升食物开发价值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从我国的实际需求看,现阶段的粮食安全,事实上是饲料粮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安全,或者更直观来讲,不仅是食物量的保障供给,更是营养素的有效供给。目前,城乡居民人均原粮消费量已由1978年的247.8kg下降到130kg,而副食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这表明,我国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告别了吃不饱饭的同时,人们更加重视丰富多样、营养健康的食物消费。在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升、收入稳步增长的趋势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将保持刚性增长,未来的食物消费结构将更加丰富,对传统主粮以外各种食物的需求将更加旺盛。因此,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通过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食物多样性,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品供给;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建立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实现从农产品初加工向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型;加大对冷链仓储与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逐步构建覆盖产地、加工、流通和销售的全流程冷链网络,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的损耗;发展营养导向型农业,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从满足人民群众吃得饱向吃得更加营养健康的现实需求转变。
《意见》要求强化保障措施,充分利用政策工具支持食物开发,以推动粮食与大食物稳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支持食物开发,以增强粮食等大食物的持续发展能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农业生产主体持续稳定增收,构建更为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完善用地政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其他农产品生产用地,并对耕地的利用和保护实行科学管理。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掌握多元食物的生产、流通、消费情况,确保大食物观政策能够精准落实。这些支持保障政策不仅有利于稳定和强化现有的粮食和农业扶持政策,还有力地回应了各地在落实大食物观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践行大食物观,就是要发挥各类政策的引导作用,既能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又能推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各地落实大食物观的经验做法,提出如何更好利用现有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从以扶持粮食生产为主向扶持大食物产品生产拓展,推动形成更加完备的大食物观政策体系。
作者 |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 陈萌山 编辑 | 徐菁 责编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图片来源 | 新华网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