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是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参考信息来源,请知悉。
最近一则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暴降50万,国考人数超过340万的数据,让许多网友十分诧异,也将网络上流传的“宇宙的尽头就是编制”具象化了。
以前大学生凌晨5点挑灯苦读,是为了早日考研上岸;现在大学生深夜10点灯光下伏案,竟是为了“考编”!考研热度被国考轻松反超,究竟是何原因?考研与国考如何做选择?
“国考”人数反超“考研”的原因
若在80、90年代,本科毕业已经是普通人眼中的最高学历了,研究生教育基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本科毕业生遍地都是,研究生教育反而成了大学生提升自我、追求梦想的一种途径。
考研不仅可以帮助本科生在某领域上取得更深入、更专业的学识,对未来的学术研究、职业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最重要的是,研究生毕业后对从事科研、教育等竞争力强的职业更有优势,对实现个人学术梦想也很关键。既然“考研”的好处这么多,为什么到了2025年“考研”人数不升反降,甚至被“国考”人数反超?
首先和这几年研究生扩招,导致硕士学位含金量降低有关。研究生扩招,一来是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二来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三是为了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2021-2023年,研究生扩招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仅2023这一年就扩招了130.17万人。研究生扩招人数越多,更拉低了硕士学位的含金量,考研的光环自然也了不少。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双非院校的硕士生,他们没日没夜在图书馆里啃书本,费尽千辛才考上硕士生。结果毕业后出去找工作,发现双非硕士毕业生的身份并未给他们提供很大的就业优势,他们还是要为了一个职位跟本科生挤破头。
对于渴望进入体制内或国企的大学生来说,拼尽全力考上211、985高校,是他们通往成功的唯一渠道。
可211、985高校的热门专业动辄数百万人竞争,光靠疯狂刷题、啃知识点,没点硬实力也很难竞争上位。所以看清竞争形势后,很多大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放弃了考研。
早早投身于职场所获得的收益,与塑造高学历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不成正比。就业压力的日益见涨,让很多大学生都感受到极大的就业危机,也让他们产生了重新审视塑造高学历的价值与意义。
同样大学毕业,别人考编上岸后直接投身于职场中,学习更多的职业技能,并获取相应的报酬,还能不断提升个人竞争力。
可对于选择考研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至少要多付出3年时间在科研、学习上,而且这3年里他们也没有稳定的收入。
而且读研的3年里,社会、时代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就业市场、职业发展也充满了更多的未知。与其把时间、精力花费在不确定的未来上,倒不如大学毕业后直接考编,为自己的未来谋得稳定的规划。
考编成功后,进入体制内工作才是真正手握一个“铁饭碗”,未来无论外界社会竞争、就业市场如何变化,都不会给体制内带来影响。
而且当了公务员后,所享受到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都比普通单位多得多,正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对地位、身份、待遇的追求。
高校青睐“保研生”,也是导致考研人数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从现在开始,保研成了高校招收研究生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青睐保研生已是不争的事实。
甚至有些高校的部分专业只对推免生开放,完全不给统考生竞争的机会,考研人数不下降才怪。而且成为保研生的门槛非常高,首先要求保研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表现,都要保持极度“优秀”的成绩。
保研生还得具备一定的科研项目经历,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并拥有相应的竞赛经历,单是这3个条件就成了很多人难以跨越的门槛。
所以对于争取保研资格或没有保研资格的大学生来说,无形中都增加了不少压力。
大学毕业直接考编,比研究生毕业后考编,备考时间、精力更加充沛。大学刚毕业,年纪、精力都处于很旺盛的状态,这个时候全身心投入到考编中,成功的机率高很多。
但如果读完研再考编,不仅要一边应对繁忙的科研工作,还好抽出时间备考,相当于付出了双倍精力,考编上岸的机率只会大大降低。
直播带货、短视频博主等新型职业的兴起与发展,对大学生考研的态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以前考研是为了得到一份更可靠、更稳定的职业选择,更是展现价值与技能的最佳途径。
但自从直播、短视频等新行业慢慢崛起,大学生不再单纯依赖考研、考编才能获得稳定、可靠的职业发展。
而是以参加相关的培训课程或实习等方式,掌握相关的技能与知识,并帮助自己快速进入到该行业当中。
“考研”与“考编”熟难熟易?
2025年考研上岸人数从去年438万人下降至388万人,整整少了50万人。反观国考,去年过审人数303.3万人,今年已经飙升至341.6万人,整整多了40万人!
那么“国考”人数上涨,是不是也意味着它的竞争压力比“考研”更高,成功考研上岸的概率也会随之上涨?
其实,考研人数下降,并不意味着考研竞争力也会降低,因为不同院校的招生标准,以及热/冷门专业的竞争力情况存在着很大差距。
而且国家线的划定,并不是因考研人数而定,而是通过结合多重因素进行规划,所以准备考研的人,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
考编就更不用说,原本考编的竞争压力就比考研大很多,几百万人考编最终成功上岸的只有39561人,其中还有78.1万人弃考。
2025年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达到了341.6万,以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1计算,相当于86个人竞争同一个职位。哪怕最后可能会出现将近80万人弃考,也减轻不了多大压力,所以每一个准备考编的人,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切莫掉以轻心。
“考研”与“考编”如何选择
随着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面临“考研”或“考编”的抉择也越来越常见,那么当下年轻人要如何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呢?
首先明确“考研”或“考编”两者的优劣势之分。考编成功,不仅能获得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还能享受优厚的福利、待遇及良好的工作环境。
但考编成功,也意味着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就确定了相对固定的发展轨迹,对某领域的拓展与研究会有一定的限制。
而考研成功,就等于拥有了深入挖掘与拓展专业知识、科研的能力,将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但考研成功,仍逃不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对明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同样具备一定难度。
其次,在“考研”和“考编”之间做选择,既有长远的考虑也有短期的目标。短期内想为自己、家人获取一份稳定的生活保障,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毕业后直接考编上岸是最好的选择。
但从长期发展角度考虑,接受研究生教育更有助于提高个人知识领域、增长科研实践能力和拓展人际网络关系。
当然,无论“考研”还是“考编”,都离不开对个人爱好兴趣、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与了解。若个人对公共事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考编上岸后定然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收获,也能在相关领域中大有作为。
若个人对学术研究、技术创新或特定行业的深度发展意向更高,大学毕业后再读研,相当于拔高了个人的教育培养,也能专注于某一专业的研究与探讨。
所以说,面对“考研”和“考编”这两大抉择,需要结合大学生自身以及其他方面因素进行综合思考,才能做出一个正确且关键的决定。
当然做出抉择后,还要做好迎接一切挑战与困难的准备,才不至于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半途而废。
结语
“考研”与“国考”人数的变化,恰好印证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处境与抉择,同时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职业规划更深入的思考和转变。
所以在面对考研”还是“国考”的问题上,当代大学生应当遵从内心、明确规划、洞察需求,切记勿人云亦云、摇摆不定。而且一旦做出了选择,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一步一个脚印朝着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参考资料:
韦德体育注册体育真人
“考公”和“考研”同时录取,选择哪一个更好?学生的答案很一致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