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的古道,人们耳熟能详的有剑阁蜀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梅关古道,秦岭古道等。
有一条古道,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厚重的足迹,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条古道。
我们翻开中国地形图,关中盆地为四塞之地,通往东面中原地区的有潼关道,通往西面西域地区的有萧关道,通往南面汉中和四川的有子午道、斜谷道等秦岭古道。这些古道为大家所熟知,只有一条古道在现代知名度稍逊,这就是通往东南方向的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比萧关道等通往西域的古道要早。
商於古道,开辟于西周初年,又称“武关道”、“商山道”、“商州道”,始于陕西省商洛市通往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今内乡县桃溪镇罗沟村於家沟),全长约古600里。
商於古道,记录着着楚国开国的艰辛和亡国的心酸。
商末周初,鬻熊为周文王老师,荆楚部落跟随武王伐纣。周成王分封诸侯,鬻熊的三世孙熊绎受封为楚子,并带来族人从关中向东南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楚人一路沿着秦岭北侧的灞水河谷前进,然后再逢山开路,再到秦岭南侧的丹水河,这就是商於古道的最初开凿。在周初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山区开路着实不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楚人总是用这个典故来告诫自己的后人,先祖创业的艰难。
战国晚期,纵横家穿梭于商於古道,发生了秦国以商於六百里欺楚事件。楚怀王又轻信张仪之言,被骗到商於古道上的武关会盟,被秦国扣留,最终客死秦国。
商於古道有几个在历史上很著名的地点。
灞上和灞桥。灞上是古代长安城外重要的屯兵之所,灞桥则是文人雅士喜欢聚集的地方。
蓝田关,也称为峣关或蓝关,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南部。秦楚战争中的蓝田之役,刘邦峣关之战,以及东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桓温的蓝田之战都发生在这里。
商山,以商山四皓而闻名。李自成兵败之后,隐藏在商山,出山之后很快就席卷河南山西而攻入北京。
武关,商洛市丹凤县东武关河的北岸,"秦楚咽喉"、"三秦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楚怀王被骗到这里会盟,秦国却关上了关门,扣留了楚怀王。
唐代是商於古道的全盛时期,因为当时长安是国都,唐贞观七年,商於古道进行了重修。当时,从长安到东南主要由两条路。一条是潼关道,经潼关到洛阳,再南下,这条路相对平坦。另一条路就是商於古道。
商於古道具体路线为:从长安,溯灞河西侧向南行,经过蓝田县,过灞河至坡底村,上七盘岭,绕芦山北侧,经六郎关、大坡垴过蓝桥镇,溯蓝桥水而上至新店子,经牧护关翻越秦岭,进入商地。顺丹水(丹江)支流七盘河而下至黑龙口,经麻街抵商州城(今商州市商州区);又东南经现丹凤县、穿越丹江北侧丘陵,过桃花铺、铁峪铺到达武关,再到南阳内乡县。从内乡县出发,可以到南阳,到了南阳之后,再到荆襄南下或者东进都很方便。
唐朝时期,有很多官员被贬谪、流放到南方,有的到湖南,有的到广东。灞桥折柳送别,成为唐时的一件雅事。
这些官员自灞桥踏上了商於古道,开始南下,也开始了他们的人生逆旅,他们留下了众多诗篇。韩愈,在蓝田县境内的蓝关写下了“雪拥蓝关马不前”。李商隐写下了,“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和“ 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温庭筠写下了,“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在这条路上留下诗句的还有:元稹、李白、白居易、杜牧、柳宗元……
唐朝立国之初,都城长安的物资供应主要来源东面的潼关道,南方的物资经隋朝修的大运河,抵达汴州(开封),再到洛阳,再运转到长安。后来由于水路淤积,商於古道成为南方通往长安的主要道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商於古道还是唐朝南方举子进京赶考的主要道路。有个叫做王贞白的诗人,在赶考路上写下了一句:“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最终,王贞白自己也中了进士,踏上了名利之路。
北宋定都开封,大道都往都城汇集,商於古道慢慢变成了旁枝,冷清了不少。
(明朝主要驿道)
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元明清时期,商於古道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在明朝的驿路图中,商於古道已经不再是国家级主要交通驿道。但是明清时期,关中和荆襄地区民间商贸交往,这条路仍然是主要通道。
商於古道,是一条沉淀着历史和文化的古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