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困惑:自古以来都是以“上”为尊,至高无上的“皇上”怎么反而成了“陛下”呢?叫“陛上”不行吗?
还有,“陛下”和“皇上”两个称呼有区别吗?为什么历史剧中,看到有时候称呼皇帝为陛下,有时候又是皇上呢?01
首先来说说“陛下”。
其实,“陛”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就是宫殿内的台阶之下。在古代,台阶每层的高度和宽度都有固定的要求,根据不同身份和建筑等级有很大不同,后来,“阶级”这个词也是用来表示社会等级和阶层。
刚开始,“陛下”并不是对帝王的称呼,就是单纯指台阶下面。比如《荆轲刺秦王》中就提到:“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此进至陛下。”
后来“陛下”怎么就成了皇帝的称呼呢?还是“台阶下面”,这不是对皇帝很不尊重吗?
东汉蔡邕就解释过:“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
原来,古代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乱臣贼子作乱,也显示权威。
帝王高高在上,臣子不敢直呼天子,就只好让皇帝站在台阶下的侍者,也就是“陛下之人”,代为转达。
当然,后来也发现了这实在麻烦,大臣不可能句句让近侍来转达。
但是对皇帝说话前,称呼一声“陛下”,就等于有了这个程序,表示恭敬,意思是我没直呼天子呢。
秦朝统一六国后,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陛下”逐渐演变成为专门用来称呼皇帝的词汇。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由“陛下”又引申为“陛见”,指臣下见皇帝。
这个称呼从秦朝就已经出现,并一直流传至明清,大臣们在奏章中也会使用“陛下”来称呼皇帝。
所以,“陛下”这个词跟我们常规的理解不同,虽然它后来指代皇帝,刚开始其实是指皇帝台阶下近臣,但后来变成了一种固定用法的尊称。
跟陛下类似的称呼,还有殿下、邸下、阁下、足下等,都是一种“以卑达尊”的套路。
02
而“皇上”指代皇帝,该词最早出自东汉《马姜墓志》:“皇上闵悼,两宫赙赠,赐秘器。”
“陛下”是下,那“皇上”怎么又是上了?我们先看看皇、帝两字本来的意思。
皇,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火炬光焰上腾的样子,应是“煌”的本字。古先民又崇拜火,所以,“皇”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
帝者,古字形模拟架木或束木焚烧以祭天,是“禘”的初文;一说其古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功业超越了古代的三皇五帝,因此决定采用“皇帝”作为新的称号,以彰显自己的尊贵和权力。
而皇为上,帝为下,“皇上”也成为历代对君主的敬称之一。
03
虽然“陛下”与“皇上”都是对皇帝的尊称,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首先在使用场合上,“陛下”这个称呼更加正式和传统。
通常用于正式的朝会、官方文书、奏章以及在皇帝面前直接对话时使用,它体现了臣子对皇帝的尊敬和距离感,带有一定的第二人称色彩。
在一些非正式场合对话中,臣子可能会使用“皇上”来称呼皇帝。
而且有种第三人称的色彩,比如两人在私下讨论皇帝时,也可说“皇上如何如何”。
其次,在使用时期上,“陛下”使用更为广泛且历史悠久。
“陛下”这个称呼从秦朝开始使用,并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皇上”这个称呼在明清时期则较为常见。
明朝时期,大臣们在正式场合、官方文书和奏章中会使用“陛下”来称呼皇帝,在一些奏章中,也可以以“万岁”、“皇上”、“圣上”来称呼皇帝;
而到了清朝,由于满族和汉族文化的差异,以及清朝对汉文化的融合,“皇上”逐渐取代“陛下”成为对皇帝的主要称呼。
当然历史上对皇帝的称呼还有很多,比如宋朝时称呼皇帝为“官家”,唐朝还会称呼皇帝为“圣人”等。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