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封建王朝选取人才的一项考核制度。而今天要分享的故事就发生在科举考试中的殿试上。殿试通常要求考生们在一天的时间内完成考试内容。这一天要经历激烈的脑力挑战,所以朝廷是允许考生携带食物入场以维持体力。考场内,大部分学子仅携带基本的便饭,这种举措主要为了解决饥饿,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应考。
但在康熙帝统治的时期,有个特例,就是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故事。一位名叫李蟠的考生,背着整整36个馒头参加殿试,成为了考场上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线。考试结束之时,李蟠不仅完成了考卷,更是一一品尝完这些馒头,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江苏籍的李蟠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接受着父亲对为官之道的培养。少年时期,李蟠入读了当地极负盛名的私塾,修学多年。他通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刻苦准备,终于在38岁高龄时,他踏入了举人的门槛。
举人只是他的起点,李蟠并没有因此停步,他相继通过了会试,踏上了寻求状元的征程。当其他考生为了这场殿试而携带简易食物时,李蟠却与众不同,选择带上36个馒头。这种不寻常的行为让人不禁感到费解。甚至引发了侍卫的猜疑,担心这些馒头中可能隐藏着作弊的工具。但经过彻底检查后,李蟠获准带着这些馒头进入考场。
据透露,李蟠个头高大且体格魁梧,他需要摄入更多能量以支撑在漫长考试中的体力消耗。李蟠的作文创作是出了名的细致而严谨。这也就意味着完成一篇文章需要花费比常人更多的时间,这是他与其他考生不同之处。
在那次殿试中,其余考生早已离开考场,唯独李蟠还在答题,直至深夜。在考官的不断催促下,最终在凌晨四点,李蟠才提交了他的考卷。这份被评价极高的卷子,不仅如愿接受了延时上交,也赢得了康熙帝的垂青,书写下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科举佳话。
康熙帝亲临阅览试卷之际,李蟠的答卷很快抓住了他的目光。李蟠的文字中展现了其对国政的精湛洞察力和与众不同的观点。他的观点直指时弊,深得康熙心悦。李蟠指出大清虽看似国力强盛,但康熙年间却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军事层面,尽管强敌噶尔丹已经败亡,但准噶尔部落的余力仍旧牵扯着帝国的稳定。此外,黄河水患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百姓的生活与产业。而官场腐败,尤其是对一些贪官污吏的宽纵,更是让这位被誉为宽仁君主的康熙帝痛心疾首。李蟠的论文不仅深刻描绘这些社会顽疾,更是巧妙提出合理治理之策。
李蟠所提建议虽然带有些许理想色彩,但仍让康熙帝看到了希望之光。他觉得这个考生的潜力与觉悟远超常人。因此,康熙坚信,若加以培育与砥砺,李蟠定能成为朝中佼佼者。结果,李蟠不负众望,在那年殿试中脱颖而出,勇夺头名。
殿试荣耀后,李蟠跻身翰林院,担任修撰。李蟠的成功也实现了他家族历代的夙愿。不久,当他年至42岁时,朝廷又委以重任。李蟠被朝廷委派主持顺天府乡试,显示出其在朝中的地位。然而,顺天府人才云集,京城际遇复杂,这使得作为主考官的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当次乡试揭榜之日,多数上榜者都出自官宦之家。这一情况自然会让众人怀疑,因此也引起了寒门士子的公愤。
他们义愤填膺,纷纷投诉李蟠及其副考姜宸英行贿舞弊之嫌。这些非议如野火燎原,各种流言蜚语满城流传。这起所谓的"科举舞弊案"顷刻间便成了顺天府城中,市井妇孺皆知的丑闻。
这场风波终究触动了皇宫深处的康熙帝。康熙对李蟠还是信任有加,在苍茫的舆论压力下选择了暂时按兵不动,期望事件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平息。当时多数人也以为随着光阴的流逝,人们会逐渐忘记这段丑闻,或许李蟠能够从中幸免。
然而,意外的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国子监的一位学者孙孔尚,创作了一出名为《通天榜传奇》的戏剧。这部喜剧就是以李蟠所受的指控为蓝本,让事件重新成为公共讨论的热点。戏剧中对贿选的描写生动细致,以至于影响了大众的主观判断,多数民众对李蟠的清白更加怀疑了。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围绕着李蟠的舆论漩涡越发巨大。以致于即便是康熙帝也不得不让步于民意,处于两难的境地。康熙帝最终决定重新审视那些入榜的学子,并亲临复试。不幸的是,在此过程中,李蟠遭到了牢狱之灾。
复试结果揭露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所有首次参加殿试的考生竟全数通过。这反证实了这些多数出自官宦家庭的学子确实具有真才实学。这一发现对那些未能名列榜上的士人无疑是一种讽刺,然而他们的不满情绪仍未平息。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民怨,康熙帝最终不得不采取措施决定流放李蟠和姜宸英。令人痛心的是,年事已高的姜宸英悲剧地在流放命令出台前,就已在狱中含冤去世。
三年的边疆流放生活对李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回归故里之时本能凭借他殿试状元的身份再赴朝堂。更何况他是清白之人,康熙也对其冤情心知肚明。因此重返朝廷对他而言并非难事。但三年的背井离乡抑或已让他对仕途失去了全部渴望。李蟠的官场激情已被彻底扼杀,他拒绝回到曾经令他心伤的朝堂之上。
因此,人言可畏,尤其是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更是如此。我们作为普通民众对待网络上所传的信息不要听风就是雨,要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别让我们的误导毁了任何一个无辜之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