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僖公在位的时候,竭力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时不时的组织会盟,外交手段着实一流。文治武功下,齐国逐渐成为“春秋三小霸”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齐僖公的弟弟夷仲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夷仲年东奔西走,游说于各国之间,为齐僖公分担了很多事物。可谓是鞠躬尽瘁。齐僖公对这个弟弟非常喜爱,着实让人想起雍正皇帝的十三弟胤祥。
常年的奔波劳累使得夷仲年英年早逝,齐僖公悲痛万分。于是就把对这个弟弟的爱全部转到他儿子公孙无知身上,以此弥补夷仲年。齐僖公对这个侄子疼爱有加,以太子礼遇宠爱他。
这份宠爱让公孙无知误以为他会是齐国君王继任者,逐渐开始膨胀起来。这让齐僖公的儿子,也就是齐国真正的太子诸儿非常不满。两人不合,齐僖公在位时两人不方便直接对着干。
公孙无知毕竟不是正统储君,齐僖公一死,太子诸儿继位,就是齐襄公。
齐襄公一继位,就展开对这个堂弟的报复,把之前齐僖公给他的待遇降低了好几个档次,公孙无知心里非常不爽,但是又没办法。
齐襄公荒淫无道,好杀伐,信奸佞。齐国很多大臣和贵族都深受其害,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因害怕襄公迫害跑到鲁国避难,一个叫公子小白,跑到莒国避难。
齐襄公荒淫到什么地步呢?
齐僖公有个女儿叫文姜,是太子诸儿也就是后来的齐襄公的同父异母的妹妹,齐僖公为和鲁国结好,就把文姜嫁给了鲁桓公。但是齐僖公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女儿在未出嫁前就与哥哥诸儿私通,违背人伦,并且持续了很长时间。可怜的鲁桓公早早的就被戴上了一顶绿帽子。
这还不够,大概在文姜嫁给鲁桓公四五年左右的时间吧,那时候齐襄公已经继位三四年了。鲁桓公带着他的老婆文姜回娘家探亲。这给了齐襄公与文姜再次苟合的机会,二人干柴烈火,实在不认直视。
二人的不齿行为被鲁桓公的手下发现,手下告诉了鲁桓公,鲁桓公虽心中恼怒,但碍于两国友好关系不便直接撕破脸,于是就把文姜呵斥了一顿。
按理说一个男人受此大辱还能保持理智实属难得,可恨的是文姜不识好歹,认为鲁桓公的呵斥让他很生气,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齐襄公。齐襄公就约鲁桓公喝酒,趁机把其灌醉,然后让手下一个叫彭生的大力士把鲁桓公杀了。
这件事在鲁国迅速炸了锅,鲁国上下无不愤慨,要求齐襄公必须给个说法。齐襄公无奈,只好把锅甩给彭生。彭生冤死,临死前说就算化成厉鬼也要来报复齐襄公。齐国就把彭生的人头送去鲁国。
有一天,齐襄公出去打猎,在树林里遇见一只野猪,那野猪雄壮高大,站起来像人一样,旁边有人对齐襄公说:你看这野猪就像彭生一样。齐襄公大惊,搭箭便射,被野猪闪过,然后站在齐襄公面前,齐襄公吓得赶紧连滚带爬逃跑,把鞋子都跑掉了。
齐襄公回去后命人回去找鞋子,没找到,就把那个人毒打了一顿。这个管鞋人被赶出宫门。
公孙无知得知齐襄公打猎受伤,假装前去探望,实则意图弑君。一行人走到宫门前,正好遇到被毒打的管鞋人,公孙无知便询问详细并透露来意,管鞋人说自己被齐襄公毒打,心中有怨恨,愿意与其一同前去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怀疑有诈,管鞋人就把后背的伤痕给公孙无知看,这才让公孙无知信服。
管鞋人见到齐襄公,说无知谋反。把齐襄公藏起来,自己带人与无知等拼杀,不敌,皆被杀死。公孙无知找到齐襄公,然后把他杀了。公孙无知自立为齐君。
但是好景不长,无知自立不到一年,有一天在外游玩的时候,被刺客杀死了。一时间,齐国无君。
在外避难的两个公子,公子纠合公子小白赶紧回国争夺王位。鲁国想带着公子纠赶在小白前面,于是就派军队护送公子纠,并堵住公子小白回国的道路。公子纠的门人叫管仲,为全力保公子纠继位,用箭射小白,小白诈死,于是公子纠一行误以为竞争对手已不再,就放缓了脚步。
公子小白赶紧没日没夜的往回赶,终于赶在了公子纠一行的前面,于是小白就成了齐国的君王,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继位后,对鲁国之前的行为非常生气,于是打破他父亲与鲁国订立的盟约,发起对鲁国的战争。
齐桓公对鲁国发难,原因有二,一是其竞争对手公子纠还在鲁国;而是鲁国之前为保公子纠对其做出伤害。
其实这两个都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齐桓公刚继位时,接手的是被齐襄公和公孙无知霍霍的烂摊子,而且当时齐国和鲁国很多人都支持公子纠继位,对他非常不看好。齐桓公发动战争,一是用来转移国内外注意力,二是用来立威,然后称霸。
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是以兼并和杀伐为主,而是以称霸为主。谁能称霸,谁就能获得周天子的青睐。大家打来打去,还都是一家人。而且必须师出有名,或因家仇,或因国恨。不然就是不义之师,要受到其他诸侯国的唾骂,很难树立威望。
只不过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在春秋末期被打破,以致于“礼乐崩坏”,各诸侯国把之前的什么“仁义礼信”全都抛却在脑后,战争的性质变成了兼并和侵略。
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十年春,齐师伐我”,不过是齐桓公称霸的一个开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