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军队以重信义为核心,毕竟一支军队的信仰坚定程度往往决定了战斗力,然而毕竟军事行动只是政治的延伸,其具体的行动完全受决策层的意志所决定,很多时候军事行动的残酷性,完全超乎人们的正常想象,毕竟军事行动不是圣母和慈善,每一个决策背后都有着无数的生命和鲜血。
而历史上,毕竟围魏救赵和围魏救韩这样的战例只是极少数,东汉出兵奔袭数千里只为解救十三壮士的恢弘故事只是历史的传奇,很多时候,为了自身利益有很多见死不救的先例并不罕见,甚至还有临阵背信弃义和倒戈的现象。试想,一战和二战之后,战败国德国在出席谈判会议时,却看着昔日的铁杆盟友意大利两次都坐在战胜国席位上,是怎样的心情?
历史上很多很多见死不救的故事,其实难以一一列举,我们就选几个典型的故事,进行简单讲述!
华沙起义
1、悲催的华沙起义军
波兰,一个二战时期的悲催国家,二战开始时,被德军闪电战突袭,而英法两大盟友却只是口头声讨和对德宣战,出工不出力。导致了波兰数十万军队被装备精良的德军打得溃不成军。紧接着,又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波兰正面被德军打得损失惨重的同时,背后又挨了苏联一刀,当时苏联看德军来势汹汹,为了推进前沿阵地,于是也决定出兵波兰,占领了波兰东部地区,与德军一同瓜分了波兰,当然,这已经是波兰历史上的第三次亡国了。
自1939年之后,波兰就成为了苏德双雄的势力范围,再一次获得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机会,已经是近五年之后的1944年下半年,苏联自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全面掌控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自1943年开始,展开了对德军的全线反攻,特别是在声势浩大的第聂伯河战役之后,德军几乎全线陷入溃败,几乎失去了招架之力。到了1944年,苏联已经全面解放了自有疆域,开始向德国本部和核心统治区展开了猛攻。到了1944年7-8月,苏联红军已经兵临维斯瓦河对岸,与波兰首都华沙隔河相望。
而波兰流亡伦敦的政府,为了避免苏联攻下华沙后,国家完全由苏联主导,进而陷入极大的被动之中,于是想要赶在苏联入主华沙之前,开展一次起义,从德军手中夺回华沙的控制权。所以,由波兰流亡政府组织,于1944年8月1日发动,但是波兰流亡政府低估了德军的战斗力,也高估了自身实力,这次起义更多的是和英美进行了报备,却没有和苏联进行提前沟通。1944年7月31日,波兰流亡政府领导人米科莱奇克访问苏联,只字未提第二天将会爆发的“华沙起义”,直到8月5日,才通知苏联,但没有请求苏军支援。
华沙起义军
毕竟当时的华沙,波兰起义军有三万人,德军才2.5万人,波兰流亡政府表示优势在我。然而华沙起义开始之后,德军装甲师迅速反扑,向着起义军控制的城区疯狂进攻,起义军完全不是对手,只能依托巷战进行顽强抵抗,而后期德军为了保卫华沙,开始增加兵力武装镇压!在长达63天的战役中,约1.8万起义军和超过25万名波兰平民死亡,还有2.5万人受伤。而苏联就在河对岸约十多公里的地方修整,坐视华沙起义军和百姓被德军绞杀却不为所动,连人道主义的支援都没有。
当然苏联也有不参战的理由,毕竟根据美英苏三国的《德黑兰协议》,战后波兰属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不怕英美介入,而波兰流亡政府想通过起义造成英美介入,苏联不支持,英美鞭长莫及,只能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林启荣失九江
2、悲壮的太平军悍将林启荣
林启荣,太平天国勤王,其自广西起义开始,便一路追随太平军血战,从广西打到了湖南,再从湖南一路打到了江南,林启荣是杨秀清手下不显眼但是很能打的一员猛将,在太平军西征时期,林启荣随军攻下九江之后,被杨秀清安排留守九江,成为了拱卫天京的桥头堡。
然而,自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军在军事行动上失去了核心指挥,四面受制于敌,九江很快就成为了湘军进攻的重点城池,林启荣苦守九江五年,有四年都处于湘军的包围之下。林启荣指挥太平军奋力与湘军相抗衡,天京事变前还能与湘军打得有来有回,可自杨秀清死后,太平军一片散沙,湘军开始全面围困九江,采用“堡垒战术”,与太平军拼消耗,断了太平军的粮道和外援,而太平军的水师装备极为简陋,根本无力冲破湘军的包围圈。
林启荣在此情形下,求助于昔日的旧相识石达开,当时,石达开坐镇安庆,麾下兵马十万,是太平军主力之一。原以为,石达开会以大局为重,出兵救援九江,但石达开因为天京事变家人被杀,东王杨秀清被诛,对太平天国的路线产生了怀疑。面对林启荣2次派出使者的求援,石达开都没有任何行动。最后林启荣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下,被迫与湘军决战,一万七千名将士尽数殒命。
梁元帝
3、梁元帝屯兵不救父
梁元帝素来以仁义著称,但是一生却留下了很多非议,比如焚书,比如起兵勤王却踌躇不前,坐视梁武帝死于侯景之手。梁武帝末年,国家腐朽衰败,降将侯景起兵渡江而来,梁武帝侄子萧正德为了一己之私打开城门,侯景打进了建康城,将梁武帝困在台城中。
而四处的勤王大军也纷纷响应,但是由于梁武帝的几个儿子对于继承人都有些不同的想法,毕竟只有等梁武帝和其钦定的继承人萧纲死了,各诸侯才有机会争夺皇位。所以几路大军都各怀鬼胎,萧绎驻军于郢州的武城,萧誉(萧统的儿子)驻军于青草湖,萧慥(梁武帝的侄孙)驻军于西峡口,他们坐观成败,而萧纪干脆不出兵。
等到了梁武帝去世之后,实力较强的萧绎火速派出大军东进江南,很快就平定了侯景之乱,可见所谓的仁义,徒有虚名而已。
刘封之死
4、刘封、孟达不救关羽
三国历史上有一段令人唏嘘的故事,那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而与之关联的就是刘封之死,刘封应该是蜀汉集团第二代中最具能力的一位将领,但是因为不救关羽惹怒刘备,再加上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所以被刘备所杀,实为可惜。
公元219年,坐镇荆州的关羽起兵北伐,给曹操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后孙曹两家合谋瓜分关羽所控制的部分荆州,吕蒙白衣渡江突袭江陵,关羽后路北段,被徐晃和吕蒙两路夹击,最终败走麦城,被东吴擒杀。而关羽在围困樊城,力有不逮需要支援之际,曾四处求援,而最先派出的求援使者,就是向距离最近的上庸求援。
然而,当时刚平定上庸的刘封,拒绝出兵援助关羽,首先上庸新定,局势不稳,刘封还需要留在上庸牵制孟达。然后刘封兵少,还没有擅自出兵的权力,还有就是和关羽不是很合得来,加上当时关羽处于绝对的优势,所以刘封就拒绝了关羽的求援。再之后关羽兵败,刘封也没有出兵救援,关羽最后身死,和刘封未及时救援,有一定的关系。
左良玉的无奈
5、左良玉拒不勤王
1644年初,大明王朝气数到了终点,李自成自陕西誓师北伐,一路过山西和直隶,势如破竹,旬月间就杀到了北京城外,崇祯数道勤王诏令,却没有等到一支援兵,最后只能坐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无奈之下,于煤山自缢身亡,君王死社稷。
其实当时大明并非没有兵马,袁崇焕的关宁军,还有左良玉的江汉军都是生力军,尤其是左良玉,手握数十万兵马,却拥兵自重。早在之前,左良玉就已经表现出了军阀本色,其因为明朝对武将的刻薄寡恩而怀恨在心,所以在后期平叛并不用心,一味要求朝廷支付军饷,甚至纵兵劫掠。到李自成北伐之际,为了获取援助,崇祯甚至都反过来哀求左良玉,封他为宁南伯,授予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还许诺击败李自成之后就让左良玉父子世代镇守武昌,让其裂土封王。
但是在此优厚条件下,左良玉只是给崇祯提交了一份出兵计划,然后拥兵武昌,坐视明朝被李自成推翻。在当时,左良玉这样的军阀其实很多,还有刘泽清等人也如此。
郭松龄兵败
6、冯玉祥坐视郭松龄失败
上世纪二十年代,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之中,皖系军阀、奉系军阀、直系军阀连番上阵,再加上晋系军阀、桂系军阀以及其他各地军阀,形成了乱世格局,而这乱世期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奉系大将郭松龄反水。
郭松龄虽然委身奉系军阀,但是其毕竟是追随过孙中山的革命党,对于军阀作风并不是很看得上。1925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奉系入主北京,郭松龄辅佐张学良坐镇北京,但是其听闻张作霖向日本买武器,想要进攻南方的革命党,郭松龄大怒之下,决定联络冯玉祥起兵反奉。
但是在起兵之后,冯玉祥却没有响应,拒不出兵。导致了郭松龄被奉系大军围攻,最终身死兵败。
拜占庭帝国覆灭
7、天主教国家拒不挽救拜占庭帝国
自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基督教也被分为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双方各自称正统。而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却历经千年,实现了多次复兴。但是到了公元十四世纪到十五世纪,东罗马帝国被崛起的奥斯曼帝国所围攻,到了十五世纪,东罗马帝国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围攻了数十年。
这期间,只有当时的地中海霸主威尼斯王国曾与君士坦丁堡有过联系,其他的欧洲列国,即使在十字军东征期间,也是顺道劫掠拜占庭帝国,丝毫没有当拜占庭为自己人。就这样,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攻破,一个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将在未来的两百年里,给西欧列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奥斯曼之后向西欧扩张,拿下了巴尔干,一直杀到了维也纳城下,而且隔断了西欧和东方的贸易路线,导致了西欧不得不投身大西洋,在大海中寻求一丝生机,好在用无数人的牺牲换来了海洋时代,也算是因祸得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