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组建很晚,但却有着悠久又辉煌的历史。其下属的127师曾是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叶挺独立团”,有着“铁军”的荣誉称号。这支部队还是南昌起义的主力,后又跟着朱老总上了井冈山,与毛主席胜利会师。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人民军队中当之无愧的王牌部队。
1952年10月,朝鲜战争期间,中央军委决定将第45军和第44军各一部合编为一个军,入朝参战。这两支部队都是我军的优秀主力军,在战争年代经过了最残酷的考验。上到各级指挥员,下到部队每一名普通战士,都是好样的。
如今,将这两支部队合并为一个军,可谓强强联合,战斗力自然得到了更大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两军都想保留自己的番号。
44军坚持保留自己的番号:“按照排序,我们在前面,应该用我们的番号。”
45军坚决不同意,直言“当然要用我们的番号,我们来了一个军部,两个师。”
关于合编后的部队采用什么番号迟迟定不下来,军区首长得知后,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最终,这件事一路上报到了中央军委。
这天,主持军委工作的副主席周总理将44军和45军的军长、政委叫来开会。会上,几位领导各自发表了意见,再次表明了对保留自己部队番号的执着态度。
周总理认真听完了他们的意见后,思考片刻,笑着说道:“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番号都能保留。”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没能理解周总理的意思。周总理这才解释道:“44军就保留个‘4’,45军保留个‘5’,合编成54军,这样不是就都保留了吗?你们看这样如何?”
大家钦佩于周总理的机智,听后纷纷鼓掌表示赞同,周总理笑着摆摆手,高兴地说道:“这就叫皆大欢喜呦。”
54军正式成立,丁盛被任命为54军的第一任军长,谢明任政委。两支英雄部队合编而成的54军成为了人民军队中当之无愧的王牌军,是一支能打敢打、战法奇异、创造了战场奇迹的尖刀部队。
1953年1月,54军开进东北,2月上旬,所属130师首先进入朝鲜战场,承担起了抗敌登陆的作战任务。其余部队则在辽东半岛继续接受临战训练,并负责海防任务。
5月初,54军进驻平壤一带,接替39军的防务。这时,正值志愿军夏季反击作战期间。54军恰好赶上了金城战役的第三阶段。志愿军总兵力已经达到了24万人,足见此次战役的规模之大。丁盛收到作战命令后很是兴奋,因为54军自入朝以来,大多时候是在执行防务,还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人有过交锋。
6月23日,二十兵团召开作战会议,讨论战略战术和兵力部署,丁盛和谢明赶到时会议已经开始,参加这次会议的都是各军军长和政委。
杨勇很快便将兵力部署作了介绍,并指出这次的对手是李承晚的“首都师”,没有美军。当然,“首都师”的战力虽然比不过号称世界第一的美军,但同样不可小觑。
这次之所以没有美军,与战场形势的发展和和平谈判取得明显进展有关。
当时,谈判双方已经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志愿军计划的夏季反击战也因为朝鲜停战协定即将签订而提前结束了。
然而,南朝鲜的李承晚却不甘失败,又担心停战后失去美国的援助。于是,李承晚一再叫嚣要“继续打下去”,甚至还采取了一系列破坏行动。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人民志愿军重启此前暂停的夏季反击作战计划,誓要彻底打疼、打痛李承晚集团。
杨勇在给各军打下了作战任务后,丁盛却突然生气地质问杨勇:“你这样部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把54军全部拆开?”
原来,54军所属的三个师被杨勇分配给20兵团的友军打配合,他们好不容易赶上了这次战役,却没有收到一个重要任务的作战命令。
身经百战、立下无数战功的54军一直以来在作战中都是担任着主攻作战任务的角色,如今却只配合友军作战,丁盛很是不满,他知道回去后更没法向部下交代。
杨勇自然知道54军的光辉战绩,但他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特意作了考量的。54军入朝时间并不长,对朝鲜的情况也不熟悉,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杨勇才决定让他们负责打配合。
虽然后来在政委的劝说和解释下,丁盛不再质疑兵团的命令,但他想要担任主攻的态度一直很坚决。
最终,杨勇等首长思来想去,决定让54军执行主攻任务,打“首都师”。
丁盛当场高兴地表示:“54军一定会打好这一仗。”
很快,金城战役便打响了。志愿军向对方的阵地展开了猛烈的炮火攻击,仅用了一个小时便突破了敌军的前沿阵地。
战斗进行到最困难的时候,54军的预备队也全部上了战场,他们同敌人进行了多达25次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无论敌人如何突破、冲锋,54军都始终牢牢掌握着阵地,每一名战士都像一颗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
朝鲜战争结束后,54军还在“三八线”前哨阵地构筑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工程,先后建设并负责了金城地区、东海、西海岸等地区的防务,并在之后移交给朝鲜人民军。
1958年,54军才奉命分批次回到了祖国。
参考资料:中外书摘2017年7期、党史天地2015年33期、党史博览2018年8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