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到的消息是,深圳三甲医院的医生降薪了。深圳啊各位,超一线城市,还是三甲医院。
这些医生们的收入普遍降低30%或是腰斩。
深入了解后,发现这次降薪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深圳医院的效益不行,所以医生要降薪。
深圳市常住人口1800万,拥有48家公立三级医院,其中31家是三甲医院。作为对比,河南省信阳市913万人,只有1家三甲医院。
深圳人简直不要太幸福,医院不仅供大于求,而且患者收益也不高。
深圳全市的平均年龄是32.5岁,年轻人一年也进不了几次医院。
所以降薪是意料之中。
降薪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三明医改的全国推广。
国家明确要求,要切断医生薪酬与科室收入之间的联系,目的是为了避免诱导患者过度医疗。
医生的收入主要靠科室奖金,从这儿切掉了,收入可不就下降了么。
不仅是深圳,广州医生的降薪据说也在进行中。
全国医生的薪酬改革都在路上了,该来的都会来。
所以今天的问题是,医院院长们到底该拿多少钱?
说到医生的收入,很多人会不自主的拿国外做比较。
2022年国际某研究机构的调查分析显示,美西方国家院长收入和非管理层的医护人员,收入差距一般是8倍起,最大差值可达到60倍。
美国医院的规模越大,院长的年薪越高,这个差距就越大。
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说一名医生年薪20万的话,他所在医院的院长年薪在160万到1200万之间。
据统计,在咱们这儿医院院长年薪超过50万的并不多。
一般情况下,院长待遇大致是所在医院职工,平均收入的3-4倍。
这么对比来看,咱们的院长们确实太委屈,太可怜了。
但我也得提醒大家一下,咱们这儿的院长权力,可比老美的院长大太多了。
咱们的院长们压根儿都看不上这点儿基本工资。
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
现在明确的是,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箭在弦上马上就得发。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情况是公立医院薪酬制度,目前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院长的年薪由谁来发放?
目前已经出台的河北方案和山东方案中,都要求医院书记和院长的年薪,由同级财政承担。
这样设计的底层逻辑有两个:
一个是要用“年薪制”,将院长和其他医生的利益目标分开。
让大家看起来,院长和医生们不是一个系统的,从而实现内部制衡。
一个是据说啊,各地卫健委希望从医保局手中,夺回一些控制公立医院的手段。
比如通过“年薪制”,管住医院的一把手。
总之,谁负责发钱,这个学问大着嘞。
第二个问题:院长年薪制的考核重点是啥?
目前政策的口号,是要让医院回归公益属性。字面意思就是公立医院不能再以盈利性为目标了。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情况是截止到2022年,我国有接近50%的三级医院是亏损的,还有一半的二级医院也是入不敷出。
在这么大面积医院运营困难的情况下,政策要求医院回归公益性,同时还要实现提质增效。
我不知道就这标准,有几个院长能够达标,如果不达标怎么办?
第三个问题:院长年薪,制定的标准是啥?
众所周知,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那么院长的年薪标准该怎么定?
拿福建三明来说,三明市2022年院长的平均年薪是47.16万元,最高的是67.47万,最低的是40万。
从市医院到县医院,院长们的年薪相差60%,这个差距比较小。
之所以这么制定年薪标准,是在响应国家分诊治疗制度。从院长工资到医生工资,明显的让医疗资源重点倾斜到基层。
问题是三明只是福建的一个地级市,总人口不到250万。
如果把三明的这套标准推广到河南郑州,宇宙第一医院郑大一附院的院长年薪该定多少?郑州下属的中牟县县医院院长年薪又该拿多少?
让这两家医院的院长年薪,相差百分之60甚至百分之百,合理吗?
这些都有很大的议论空间。
医院院长包括医生们的年薪,“给高了,社会有议论,给低了,大家伙不愿意干。”
一个好消息是,现在部分城市的公立医院放开了特需、放开了医生自由执业,医生其他路径的收入来源被拓宽了。
这为公立医院薪酬改革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简单来说啥意思呢?
工资就能定这么多,不愿干了可以走人。愿意干了就好好干,刷着脸还能做个兼职啥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