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官方网站注册开户

南兮的人文游记 3周前 (12-07) 阅读数 5 #推荐

今天我想和你讲一个伟大女性的故事,事关一段国宝守护的传奇经历。

(大克鼎|西周|拍摄于上海博物馆)

她19岁新婚丧夫,一生从未改嫁,只为守住夫家的奇珍异宝;她与日军周旋八年,于乱世之中以命护鼎,保住了国之重器;她为国家捐献了价值数百亿的文物,却分文未取,依旧清贫度日……‍‍‍‍‍‍‍

她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求,甚至连自己的姓氏都舍掉,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当年的一句承诺。

如今她的名字被刻在了上海博物馆的大理石墙上。这位感动了无数人的伟大女性,叫潘达于。

(潘达于)

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的一楼大厅里,有一个极其醒目的雕塑群,中间这个鼎的原型,就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

(上博东馆大厅)

在中国有三件著名的宝鼎,它们都出土于清朝晚期,被称为“海内三宝”。其中毛公鼎1948年被带到了台湾,如今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另外两件是大克鼎和大盂鼎,如今一南一北,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西周|国家博物馆)

而这大克鼎和大盂鼎,也被称为俩兄弟,不是因为它们是同一个人铸造,而是因为它们曾待在一起,被最后一任主人以命相护了整整26年,这个人,就是潘达于。

潘达于,本姓丁,是江南一带典型的大家闺秀,潘是她夫家的姓。潘家祖上是苏州的名门望族,历史上出了不少状元、进士和举人,江浙一带称之为“贵潘”。

清朝光绪年间,潘家有位先祖潘祖荫官至军机大臣,在官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潘祖荫)

晚清时期,还有位著名的大臣左宗棠(对,就是那位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肱股之臣)。不过在左宗棠还未发迹之前,得罪了一些人。潘祖荫爱惜人才,三次上奏才保下了左宗棠。奏折中有句话广为人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后来左宗棠果然受到重用,为了感谢潘祖荫的鼎力相助之恩,他知道潘祖荫喜欢收集金石,于是将寻到的大盂鼎送给了潘祖荫。

(大盂鼎)

好事成双嘛,不久后潘祖荫又重金购买了大克鼎,惹得众人艳羡。一时有“海内三宝,潘有其二”的说法。

(大克鼎)

(大盂鼎和大克鼎是西周时期的重要礼器,道光年间和光绪年间先后出土于陕西不同地区,上面都有长篇铭文,是研究西周时期的社会状况、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两者都是我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

(大克鼎山上的铭文拓片)

潘祖荫官运和财运都不错,奈何子嗣凋零。他的堂弟潘祖年给他过继了两个儿子都相继去世。在潘祖荫去世后,堂弟潘祖年把他的毕生收藏运回了苏州老家,对外宣称大盂鼎和大克鼎早已丢失。

潘祖年自己这一脉也没有男丁了,他只好再从潘家族里过继了一个孙子,兼祧潘祖荫和潘祖年两家香火。这个孙儿叫潘承镜,他后来取了一个媳妇,叫丁达于,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潘达于女士。

(年轻时的潘达于)

1923年,18岁的潘达于嫁入潘家成为潘祖年的孙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一年多以后,潘祖年也撒手人寰。临终前嘱咐潘达于一定要守好潘家家藏,尤其是大盂鼎和大克鼎,绝不示人。

为了完成祖父的临终托付,潘达于改了潘姓,上了族谱,成为真正的潘家人。她又从族中过继孩子延续潘家香火。但一位年仅20岁的寡妇,无依无靠,能否守住夫家百年来积攒的万贯家财和奇珍异宝?

(潘家老宅|探花府)

事实上,祖父潘祖年还在世时,那些觊觎潘家家藏的人还不敢造次。潘家衰落之后,不少人垂涎潘家宝物和潘达于的姿色,都来欺负这对孤儿寡母。好在潘达于聪明伶俐,是个能掌事的人,每一次危机都被她巧妙化解。

但觊觎大盂鼎和大克鼎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最危险的一次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端方前来“借宝”,潘达于不敢不借。好在辛亥革命爆发,端方被刺死,宝鼎逃过一劫。

1930年,一个美国商人提出用600两黄金外加上海一套5层的别墅来换两只宝鼎,被潘达于一口回绝。

1937年,苏州沦陷前夕,为了保护宝鼎,潘达于带着家里的两个木匠师傅用木箱装着大盂鼎和大克鼎,秘密深埋地下。她全程监督,除了自家人之外,不敢让旁人参与。保险起见,她对两位木匠师傅说:“你们若能保守秘密,潘家养你们一辈子。”

(大克鼎)

果然,日军攻入苏州后,直奔潘家而来。虽然家产宝物损失不少,但潘达于和家人在侵略者的威逼之下始终守口如瓶。日军前后七次闯到潘家,一遍又一遍地找寻,也没能找到大盂鼎和大克鼎。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泥土带着方砖都塌陷了。潘达于把两只大鼎挖出土坑安置在一间房里,鼎里放些破衣杂物,再用旧家具堆没,一直保存到了解放之后。

(大盂鼎)

1951年,潘达于写信给华东军政委员会,希望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献给国家。直到这一刻所有人才知道,消失了几十年的宝鼎,仍然完好无损地待在中国。

这两件宝鼎的分量不言而喻,国家奖励了潘达于2000万(旧币),但她分文不收,只留下了奖状,这张奖状后来贴在她的床头50多年。

1959年,国家博物馆的前身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大盂鼎被调往北京,从此这两件宝鼎一南一北,各镇一方。

后来在子女们的支持下,潘达于又分批向国家捐献了大量文物。上世纪70年代,潘达于将祖父珍藏的400多件古董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青铜馆)

彼时的潘家早已没落,潘达于每月也只是靠50块钱补助度日。上海博物馆为了表彰这一壮举,给潘家奖励了1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但潘达于再次拒绝了,她说她不要钱,这东西属于每一个中国人,她给它们找了个好去处。

2004年,潘达于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她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再看一次大盂鼎和大克鼎。上海博物馆为此举办了“人寿鼎盛——百岁寿星潘达于捐赠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大盂鼎也从北京来到上海出差,这对分隔了半个多世纪的兄弟鼎,终于再次团聚。

(潘达于老人和她守护过的两尊宝鼎|2004年)

2007年,潘达于女士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而她守护国宝的故事,也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南兮的人文游记

南兮的人文游记

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