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一份影响时局的电报,内容包含三大主张,分别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这封电报的发出,标志着郭松龄与张作霖正式走向决裂。
这场奉系军阀内部最大的动荡,最终以郭松龄的败走而结束。然而,郭松龄掌握的是奉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张作霖为了镇压郭松龄的背叛,也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可以说,这场内斗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张作霖的奉军由此元气大伤,而郭松龄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张作霖与郭松龄照片
正如很多人所讲,郭松龄完全不必背叛奉军,因为在整个奉军他是张学良最信任的人,而张学良则是奉系军阀毫无疑问的继承人。郭松龄在电报中所讲的三大原则,只要他能够耐住性子等上几年,等到张作霖把大权交给张学良,或者等到张学良再成熟一点,基本是手到擒来。
▲张学良与郭松龄剧照
我们普通人就能看到的事情,郭松龄想必也能预料到,但是郭松龄还是愤然选择背叛张作霖。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郭松林要兵行险着呢?
首先,郭松龄与张作霖在本质上并不是一路人。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为人处事匪气很重,这点即便是当了“东北王”也没有太大的改观。而且张作霖的目标是以东北为大根据地,伺机图谋全国,所以对待日本人或者其他列强,张作霖的态度不得罪也不屈服,如果对方开出有利于自己的条件,也会做出牺牲祖国权益的事情,比如说同意日本的“二十一条”,换取大量的武器装备。
▲张作霖剧照
但郭松龄就不同了,他很早便在陆军奉天小学堂学习,接触了不少进步思想。跟随朱庆澜到四川后,又与同盟会成员多有接触,1910年还在方声涛、叶荃的介绍下,加入了同盟会。四川爆发保路运动,他奉命镇压,但只是好言相劝,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
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第二年又考入了中国陆军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讲武堂当教官,后来又投奔了孙中山。这些经历让郭松龄的思想远远区别于一般的军阀,何况是张作霖这个土匪的出身的军阀。
▲郭松龄剧照
另外,郭松龄这个人性格缺陷太明显,刚愎自用不说,还心胸狭窄,属于动不动就尥蹶子的那种人。第二次直奉战争,张学良提出让郭松龄带领五个团奇袭石门寨,韩麟春只是说了几句抢功之类的风凉话,郭松龄竟然未经请示,擅自改变作战计划,险些酿成大祸。
所以郭松龄在奉军内部也确实很难立足,可以说除了张学良,基本奉军的高级将领都选择站在了郭松龄的对立面。张作相、张景惠等“老派”不用多说,就连新派里面的杨宇霆、姜登选也和郭松龄不对付。郭松龄之所以得到张作霖的重用,完全就是张学良的功劳。
▲郭松龄剧照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注定郭松龄不可能与张作霖长时间合作。只需要一个契机,两者深层次的矛盾就会彻底爆发出来,而且时间拖得越久,爆发出来的威力也就越大。1925年,这个契机来了,远在日本考察的郭松龄听闻张作霖准备以同意“二十一条”为条件,向日本购买大量武器装备,并用来与国民党的北伐军决战。
这对于郭松龄来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秘密与冯玉祥联系,准备联合反奉。虽然后来被冯玉祥所出卖,但并没有阻止他反奉的决心。同年11月,他处死了姜登选,彻底与奉军撕破脸,张学良两次劝降也是无疾而终。
▲郭松龄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郭松龄最后一次提出的停战条件是,“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郭回奉执政,统掌东北”,此时他已经不再要求张作霖让位给张学良,而是要求由自己来做那“东北王”。对于这个要求,是郭松龄最后的疯狂,还是早就萌生出来的想法,现在已经很难断定,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郭松龄的心思没有想象的那么单纯。
声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