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生活分享#\u0002
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851篇原创文章
(本文不含任何AI创作和自动生成内容)
2024年,在舆论战场,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文章开篇,先为大家简单复盘一下:
9月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HR1157法案,批准拨款16亿美元,抵制他们所谓的“中国影响力”。
这一法案诞生于九月初美国众议院主导的“中国周”。美国政客大张旗鼓推动“中国周”,实则为了争取选举筹码。在第118届国会提案的数千项和中国相关的法案中,只有1.5%最终立法。
而HR1157法案拨款的16亿资金,将流向海外媒体机构和民间社会团体,支持其增加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报道。
该法案又名为《反击中国恶意影响基金授权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在未来五年内投入高达16亿美元(约113.5亿人民币)的资金,通过扶植“独立媒体”和公民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污蔑和攻击中国。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舆论战。执行计划的都是美国的核心政府机构——“全球接触中心”和美国国际开发署”,这两个机构的名字看起来人畜无害,但是实际上”战功“赫赫。很多群体事件,或者“远程畜牧业”都有它们的影子。
可以说,在美国,对中国强硬没有任何政治后果。而在中国的金融界或者经济学界,鼓吹美国也称为一种时尚。
这给美国的“舆论战”带来了很好的契机。
16亿美元,不是一个小数,也不用质疑操弄全球舆论,顺利寄生美国的犹太资本对于舆论影响力的拿捏,面对这样的冲击和挑战,中国肯定不能掉以轻心。
这场在舆论和意识形态维度,看不见的暗战,其实一直都在进行。
当然,在舆论管理这个层面来看,中国国家其实一直都很重视,再加上当下中国民众的认知提升,过往很多落后,明显的舆论战手段和套路,其实已经没有多少作用了。
但是,在持续资金的支持下,对手也会进步进化,时间来到2024年12月,在中国舆论环境中,一些最新的微妙动向和表现,或许预示着,在美元资本支持下的对华舆论战,有了新的升级和变化。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国内互联网环境中,最新的一个让头部官媒出面辟谣的舆论动向详细梳理,结合2024年年内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舆论热点事件,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深入挖掘这些动向背后的意图和逻辑,并对后续美国针对中国的舆论战发展和变化,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话题严肃,不提供任何情绪价值。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1
引发国内头部官媒下场辟谣的舆论新动向,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舆论战场,兵不血刃,但是凶险程度,丝毫不亚于真实战争。
更重要的是,一些在舆论领域的攻击,往往都是在不经意的时间,突然出现的,防不胜防,不胜其烦。
毫不夸张的说,当下中国所面对的舆论战威胁,以及关于舆论战、认知战的应对问题,已经到了很严峻的地步。
2024年12月,“外资撤离论”又来了,这次轮到了苏州。
不过,今年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45.5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5.7%。一边说外资企业在增加,另一边实际使用外资却在下降,这是互相矛盾吗?真相到底是什么?
其实很正常,外资企业增加,说明它们对中国的长期信心没有变,而实际使用金额下降,说明短期的投入减少,这和外资撤离是两码事。
这不是小事,也引发了国内头部官媒的下场辟谣:
这几年,外媒不断炒作外资撤离中国的言论,我国也是多次辟谣。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到9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108家,同比增长11.4%,外资仍然在大量涌入。
说实话,这种“外资撤离论”有点低劣,之前说全国,现在开始说苏州。
如果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都对外资没有吸引力,还能投资谁?看看外面的世界,有战乱的,有发展跟不上的,像我们这么稳定而庞大的市场,去哪里找?
毫无疑问,这是一轮有预谋,有组织的全新针对中国经济的舆论战开打的信号。
舆论战也是认知战,通过先入为主,改变人的认知。
舆论战争会有三个战场,分别是国际舆论场、敌国舆论场和本国舆论场,在这三种舆论场打仗分别需要不同的策略和资源,输赢的关键也就落在这些地方。
意图和目的,也非常清晰,那就是唱衰中国,引发国内情绪和舆论的共振,然后进一步外部配合,引导全球的资本和投资,降低对中国的兴趣和吸引力。
经济社会,谈钱不俗,全球化时代,想要断了中国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这手段和意图,已经不能用歹毒来形容了吧?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有依有据,一目了然。
2
结合动向,深度起底美国舆论战的套路和案例
所谓舆论战,是指发起国通过制造议题、鼓动情绪、引导认知、灌输谬误等造成舆论效应的宣传举措,促使承受国的社会民众或外交对象产生对承受国政府的消极认知和预期,进而使承受国因心理紊乱在物质领域蒙受损失,最终危及政权稳定、社会团结和国家安全。
其实近年来,美国纠集其盟友、伙伴国家,并愈发广泛地绑架商业企业、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等本国和他国社会力量,在所谓“民主—威权”叙事框架下,采取花样翻新的宣传手段,对中国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发展模式、文明范式进行歇斯底里的舆论攻击,不断将围绕意识形态展开的舆论战带入政治、外交、经济、金融、科技、气候、人文交流、能源粮食等几乎所有问题领域。
作为认知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依托手段,舆论战堪称在认知战领域拥有最高的优先级和可操作性。
从全球范围来看,舆论战能力排名第一的是美国。作为全球信息强国,美国在公众思维引导和认知作战方面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美国政府和军方设立了专门的情报部门和宣传机构,他们凭借强大的情报搜集和分析能力,通过“军民融合”和国际动员,常常能够精准引导、塑造全球舆论。
栽赃陷害:在舆论战中,栽赃陷害是一种常见手段,如海湾战争中的“育婴箱事件”就是典型案例。1990年,在海湾战争前夕,有一名名为娜伊拉的科威特少女在美国国会作证,声称她亲眼目睹伊拉克士兵把科威特医院里的婴儿从育婴箱里扔出来,导致这些婴儿死亡。这一指控在美国媒体上广泛传播,为美国发起海湾战争提供了“道义”支撑。后来的调查发现,娜伊拉的证词并不真实,她实际上是科威特驻美国大使的女儿,在美国情报机构的支持下到国会作证,她的证词经过公关公司的精心策划,成为美国对伊拉克舆论战的工具。
以退为进:人类是具有同情心的生命,通过舆论战把自己包装成弱者或受害者,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后,美国政府和媒体迅速将自己塑造成受害者并展开舆论战,包括广泛宣传“基地”组织及其领导人奥萨马·本·拉丹策划恐怖袭击造成的无辜平民伤亡、世贸中心的倒塌、现场的悲惨图片和视频以及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心理的影响,而丝毫不提及恐怖主义滋生的背景及其为何对美国发动袭击。通过这种宣传,美国以受害者的包装淡化了自身霸权主义的形象,进而实现了对全球舆论的绑架并为“反恐战争”贴上了“正义”的标签。
言过其实: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常常不具备舆论聚焦的作用,如果对其进行夸大的描述,则可能成为舆论热点。例如,“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美国媒体对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的报道发生了变化,有些报道刻意夸大了恐怖分子的能力和威胁程度,使公众开始关注恐怖主义问题并产生恐慌,这为美国发动“反恐战争”提供了舆论铺垫。
无中生有:编造谎言和制造假文件是舆论战中一种常见的战法。例如,在2003年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中,一些媒体报道称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成为美国发动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然而,战争结束后的调查发现,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些报道被证实是虚假的。
推波助澜:一些社会问题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美国却热衷于搜寻发展中国家的社会新闻,并将之与政治制度、民主水平、贫富差距、种族问题等相关联,然后推动其成为舆论热点,引发公众关注和反思,目的是降低其对执政党的认可度。
分而治之:美国擅长借题发挥将某个负面事件与他国内部的特定群体相关联,引导其他民众歧视甚至仇恨该特定群体,从而引发或加剧他国的社会分裂。“地域黑”“女权癌”等都是典型案例。
守株待兔:美国会事先做好预案等待对手犯错或等待其他国家发生灾害、事故时发动舆论战。当这些事件发生时,美国的舆论机器会落井下石,加大功率,将其引向他国所谓的“系统性风险”,制造民众恐慌。
对比反思:其他国家有负面新闻出现时,美国会拿捏新闻热点并提供截然相反的正面案例,如“这样的事情在美国从来不会发生”。这种舆论攻击模式企图引导他国民众在“反差”之下反思、抨击本国的体制。
盖棺论定:当竞争对手发生负面新闻时,美国舆论战团队会用盖棺论定的语气进行定性,声称这是某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演,诱导公众认为事件后果非常严重,归根结底是社会的体制机制或管理者存在严重问题。
攻击人设:美国会在他国领导人政治声望最高的时候,挖掘并公开其污点,攻击其人设。因为被美国曝光一系列政治丑闻,有不少国家领导人任期尚未结束就被罢免了职务。有的时候,政治人物的污点是被编造出来的,并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被攻击的政治人物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辟谣,尽管最终会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其声誉已经受到了损害。
笑里藏刀:表面上看似赞美、夸奖,实际上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成分,相关言论形成文案后通过社交媒体大范围推送,成为贬低、抹黑政治人物的有效策略。这种舆论战战法常被用于影响政治人物的竞选。
左右为难:不受美国欢迎的政治人物面临政策选择时,会出现两种不同方向的舆论来对其面临的选择进行分析,并得出左右都不对的结论。这两种舆论很有可能出自相同的舆论战部队,两种声音大小也相当。
偷梁换柱: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曾因揭露美国政府的大规模监听计划而成为国际焦点,他泄露的大量机密文件引发了全球对隐私保护和政府监控的关注和讨论。为了抵消其影响,美国情报机构篡改了斯诺登发布的文件,包括修改或删除了原始文件中的关键信息,添加了虚假的或误导性信息,并将伪造的文件与真实文件混杂在一起。篡改后的文件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论坛、传统媒体和其他传播途径散布出去后,被不明真相的公众和媒体误以为是真实的,导致了他们对相关问题的误解。美国的这场舆论战,削弱了民众对政府监听计划的关注和抵制,也对斯诺登的信誉造成了损害。
有罪推定:近年来,美国政府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污蔑特定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5G设备存在后门,诬称其设备被政府用来从事间谍活动,美国同时采取了多种手段限制其业务并要求其他国家跟进。在舆论反击中,通信设备制造商不仅显示自身设备安全可靠,不存在后门,还发布了技术白皮书,详细阐述了5G设备的设计、安全性能和质量保证等,同时邀请独立技术专家和机构对其设备进行了评估,为公众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使美国的有罪推定不攻自破。
流量轰炸:“流量巨头”不定时地在多种场合重复某个词汇或提及某个事件,无论公众以何种眼光看待,以何种思维思考,最终都会强化该词汇或事件在公众大脑中的印记。例如,美国“网红”前总统特朗普为了掩盖美国政府防疫不力问题、转移社会矛盾,遇到疫情相关问题时,不论说了什么内容,总会抨击美国竞争对手的防疫情况。
挑拨离间:使用挑拨离间的方式扰乱地区形势、破坏他国之间的合作是舆论战的常用手段。在美国看来,钓鱼岛争端是挑拨中日关系最好的素材之一。美国政府和媒体在涉及钓鱼岛争端的表态和报道中,强调美国对日本的支持,声称《美日安保条约》涵盖钓鱼岛,又关注中日在钓鱼岛周边的军事活动,渲染日本对中国在该地区的行动表示担忧。这种舆论战的目的就是煽动民众情绪,破坏相关国家的合作。
鱼目混珠:2017年,“维基解密”公布了美国中情局黑客假扮俄罗斯联邦安全局黑客的证据,原来轰动一时的美国民主党电子邮件服务器入侵案是中情局黑客所为。他们制造“克里姆林宫间谍”攻击的假象,目的是在美国大选前营造反俄社会舆论。中情局内部专门负责伪装成外国黑客实施攻击的特殊部门,不仅长期冒充俄罗斯黑客,还冒充朝鲜等国黑客实施网络破坏行动,行动目的就包括迎合舆论战的需要。比如,2022年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怂恿美国黑客对俄罗斯发动网络攻击,随后发展中国家境内发现有大量服务器发起了针对俄罗斯的网络攻击,经过对服务器进行技术检测发现,其入侵者正来自于美国。而此次网络攻击被美国媒体描述为俄乌冲突爆发后发展中国家黑客发起了对俄罗斯的网络战争。
主动投喂:当前很多国家的情报机构甚至是普通的政府部门都拥有舆情监控系统或垂直方向的舆情分析服务,美国舆论战团队经常利用这种机制将希望投放给目标决策者的信息包装为普通的网络舆情信息,甚至会提交虚假信息以诱导竞争对手制定错误的应对预案,然后等待在舆论战战场上实施倒打一耙的机会。
以上套路和战法,在舆论战中属于策略和技巧的层次,虽然其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认识到,美国舆论战的能力不止于战术灵活多变,其工具、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积累,使其话语霸权更加值得警惕。
从工具来看,美国长期培育了三大类舆论战机器:
一是中情局与财阀共同投资的基金会实现了向他国的渗透,在他国工作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其培育为“前哨”人员,“前哨”人员均经过了基金会“合规脚本”的洗脑和培训,既可以向中情局提供所需的情报,又可以在关键时刻成为舆论战的卧底力量;
二是中情局长期通过公共机构传播其意识形态,包括环境保护组织、教会等机构,从而组织了有利于其舆论战的社会力量;
三是美方的网络作战力量,包括行政情报机构如中情局的网络作战力量、军事力量如美国陆军网络战部队、社会力量如服务公司和网络评论员等三个部分。
从技术来看,美国拥有先进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舆情,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美国实现舆论引导提供技术支撑。
从资源来看,美国掌控着全球诸多媒体,拥有庞大的盟友体系,正是这种结构性比较优势,在很多时候塑造着国际舆论和“国际社会”的态度。
想让全世界的大多数人都讨厌你这个国家,那就很容易。
只要坚持三种观念,就能在国际舆论场立于必败之地。
第一种必败观念是认为经济利益决定一切,进而希望通过金钱收买的方法来拉拢人心。实际上,金钱收买只能拉拢某些贪得无厌的政府官员,永远不可能争取到一个国家、一个族群的人心。相反,持续的金钱外交只会让对方胃口越来越大,立场越来越飘忽不定。
第二种必败观念是认为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进而放弃在国际舆论场的努力,把一切舆论场的失败都归结于霸权国家的蛮横无理。拳头大、导弹多的国家的确有可能在热战中取得胜利,但如果国际舆论场上万夫所指,局部的胜利只会树立更多的敌人。
结合国内一些群体,一些事件来看,是不是基本上都能对上号?
3
趋势研判:从舆论战的风险逻辑来看,接下来的中美舆论战场走向,该怎么看?
和现代战争,以及其他形式的博弈手段相比,舆论战最大的特点,就是成本低,风险小。
通过资本运作,美国对内搭建了一条以官方媒体为主,民间媒体、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大型企业等交叠发声的宣传路径。对外则使用收买、利诱等手段拉拢相关国家主流媒体、内部“意见领袖”及媒体从业者充当其代言人,精心培养“舆论水军”,以达到处处都有“发声人”“传声筒”,最大化张扬美国利益诉求。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就曾表示,应当慷慨地支持美国新闻署和自由欧洲电台;
在宣传上花一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五美元。
美国搞宣传的另一大“高明”之处,就是热衷于给别国下定义、贴标签。
混淆是非、指鹿为马。
在涉疆问题上,罔顾事实以所谓“人权问题”向中国泼脏水。西方国家个别政客、媒体和学者联手炮制新疆“种族灭绝”或者“强迫劳动”等谎言,而这些人其实从没去过新疆,没有感受过新疆的美、见证过新疆各族人民的和谐生活。
不仅如此,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美方给中方扣上“债务陷阱”等帽子;
还把中方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举措歪曲为“经济胁迫”,把中方对恶意挑衅的坚决回击污蔑为“战狼外交”,想方设法制造有关中国的负面观感。
有才是正常,没有才是不正常的。
既然都是祖传手段了,从美苏冷战到当下中美博弈,显而易见的是,舆论战场的出手,只会愈演愈烈。
写在最后:
从个体和国家的角度,应该怎样看待和应对,来自于美国的舆论战风险和威胁?
以上内容,既算科普,也算交流,文章最后,分享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供大家进行一个讨论和参考:
1,舆论战其实是认知战,是抢占道义制高点后,先掌控话语权,后获取人心。
对中国国家而言,除了擦亮双眼、科学识辨各种乱象的假面之外,在未来的舆论交锋中,也要化被动为主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舆论的斗争并不总是公平的,坐以待毙永远不可能赢得舆论战的胜利。
身处“后真相”时代,情绪永远跑得比真相快。人都是有情绪的。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也注定了网民的情绪一旦激起,便很难消除。
从某种意义上讲,应看到舆论战这场“看不见硝烟”的鏖战背后,美西方在设置议题、构建叙事、预判收益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纯熟的经验。诸如移花接木、偷梁换柱这类舆论战打法,实际上与造假产业链深度捆绑,更直白地说,是美西方无处不在的资本逻辑在不断作祟。
当下,在应对不利于我国的舆论形势时,保持正确的心态很重要。道理要讲清楚,及时回应,有力反击;也要讲得“声入人心”,赢得受众,切莫急于求成。
更为关键的是,面对质疑和污蔑,不能靠煽动排外情绪和民粹思想;面对表扬与夸赞,也不要沾沾自喜、盲目自大。历史已经反复地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求同才能存异,交流才能互鉴。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个人非常认可和欣赏的文字,提振国人信心:
如果你觉得你的祖国不好,你就去建设它;
如果你觉得政府不好,你就去考公务员去做官;
如果你觉得人民没素质,就从你开始做一个高素质的公民;
如果你觉得同胞愚昧无知,就从你开始学习并改变身边的人,而不是一昧的谩骂,抱怨,逃离。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果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2024年12月24日,是中国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胜利第74个纪念日,中国没有平安夜的说法,因为中国的平安是志愿军战士们的牺牲和奉献换来的。
好了,拿了16亿美元狗粮的各路喷子和键盘侠们,你们可以开始表演了。
以上,就是基于最新的中美舆论战场动向,进行的一次专题梳理和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u0002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