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毛主席一位同窗的侄子,千里迢迢来到菊香书屋做客。
此时,毛主席已离开家乡二十余年,直系亲属大多不居住在湘潭,因此他也未曾返乡探亲。看到有家乡人远道而来,毛主席感到格外亲切。
两人追忆往事、闲话家常,聊得十分开心。然而,当谈及客人此番来意时,对方却告知了他一个不幸的消息——毛主席的母校“东山高等小学堂”竟被当地政府“撤销”了!
当地政府“撤销”学校的理由颇为奇怪,只因这所学校在解放前曾经有800亩良田,被认为“有这么多田产,涉嫌封建剥削”,于是组织上决定没收学校田产,再将其公平分配给普通农民。
当时政府正在推行“私改公”政策,东山高等小学堂这个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私立学校的存在,与国家政策不符,因此教育主管单位下发文件将其撤销。
学校原来教职员工、学生,全部被迁入周氏宗庙,宗庙随后被改为“湘乡简易师范”的附属小学。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怒斥道:“简直是胡闹!”
东山高等小学堂是当地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它原是清末刘锦棠所创,始建于1895年,到1950年时已存续了半个多世纪,曾为当地培养出了包括毛主席、陈赓、谭政在内的众多军政界名人。
另外,这所学校以前在当地还有一个有名的“藏书楼”。当年毛主席还没到该校就读时,就经常徒步数小时,走到“藏书楼”借书阅读。他最初接触到的许多新思想,都是通过楼里的藏书获得的。
比如一九三六年前后,毛主席在延安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时就曾经向对方提到,当初他走上革命道路,是因为读了《新民丛报》,受到梁启超、陈独秀等人思想的影响。
这份报刊,正是毛主席从东山高等小学堂“藏书楼”里借阅的。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求学经历对毛主席的一生影响极大,因此他在晚年时常说:“我不到东山学校读书,就走不出韶山冲”。
故此当毛主席听说东山高等小学堂被“撤销”之时,自然很生气。再则,东山高等小学堂以自有私田放租、收租,得到的经费拿来办学,这是旧时代旧有的经济体制决定的,并非学校本身的错误。
土改收回800亩良田进行再分配没有问题,但是实在没必要“撤销”一所好学校。然而,当对方提议毛主席下令“恢复”东山高等小学堂的校名时,他却犹豫了一下,回答说:
此事宜由地方政府解决为好,你可向当地政府报告。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不肯亲自下令恢复东山高等小学堂,却要把事情推到地方政府的头上呢?原来,当时东山高等小学堂被“撤销”起因是湘乡县在搞“土改”。
这件事情事关国策,涉及全国数亿农民的土地分配问题。身为国家的领导人,毛主席也不愿意在母校的问题上搞特殊。于是他思考了一番后,还是让这位同学的侄子直接写信给当地政府。
那位客人回到湖南后,果真写信给地方政府详细说明了情况。后来,当地政府在1951年8月回信告知,已拨付五千万元(旧币,约等于今天的五千元人民币)资金,用于县里重建东山小学堂。
最初因经费有限,东山高等小学堂恢复为东山小学。经过五年发展,学校逐渐增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时间转至1958年,毛主席堂兄毛宇居来到中南海,希望他能为新成立的湘潭大学题写校名。
毛主席得知此事面露难色地告诉堂兄,之前东山小学校长也曾请他为学校题字,但是他一直未予动笔。现在湘潭大学也来请求题字,如果他答应了,东山高等小学堂的人可能会感到不满。
毛主席是湘潭人,他的家乡与湘乡相邻,但是两地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东山小学所在的湘乡是曾国藩“湘军”的发源地,当地有着湘军尚武、爱国的文化传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毛主席在东山小学就读时,曾深入研究曾国藩文集,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经世致用”的思想对他的革命方略产生了直接影响。他后来的字“润之”,也是因仰慕湘军二号人物胡润之才改的。
因此,当母校请求毛主席题字时,他本不应拒绝。但出于种种原因,他并未立即答应。现在,自己的家乡要创办大学,堂兄又远道而来请求题字,毛主席也难以推辞。
面对两难境地,毛宇居提议不如都题字,由他负责将东山小学的题字送至湘乡人民政府。毛主席觉得这个办法可行,既能平衡两地关系,又能满足两所学校的请求。
于是,毛主席挥毫泼墨,为两所学校分别题写校名,为东山小学题的校名为“东山学校”。东山学校在六十年代中期还建立了“毛主席在东山学校纪念馆”。2003年,该校成为了当地重点学校。
中国古代以农业立国,普通人若想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读书和打仗是两大途径。乱世通过军功上位,盛世凭借读书成名。因此,读书对有进取心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在古代,国家并不会开办低级的“官学”,普通人若是想要读书,只能依靠私人教师和私立的学校(私塾)。这些私塾往往由各地乡绅在成功成名后出资兴办,以造福乡里。
乡绅的出资方式包括现银、实物,有时也包括良田。例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曾在担任宰相后,为自己的同宗兴办学校并捐献了约1000亩族田。
这是因为乡学为了照顾同宗同族的贫困子弟,学费收得很低,有时甚至免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学校拥有田地并通过经营收租的方式,才能保证持续运营。
新中国成立后,“私改公”政策势在必行,对于没收东山学校良田一事,虽然本身并无争议,但是地方上有些人因学校曾拥有大量田产而对校方产生了偏见,这令毛主席感到愤怒。
然而,尽管事情涉及自己的母校,毛主席还是决定让同窗的侄子(当时东山小学的校长)通过正当途径写信申诉。最终,这一事件得到了圆满解决。
有人曾说过,一个人儿时初读的那本书,往往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你最初接触并喜爱的书籍类型,或许会预示着你未来的职业道路。
比如,那些最早就接触并钟爱兵书的人,日后就有可能成为将军;而那些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的人,则可能成长为文学家。
因为人在早年求学阶段,三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各种思想影响。这些书籍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他们便学着用这样的视角去融入世界,最终踏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
毛主席出生于湘潭农村,他的父亲曾是一位当兵的穷人,后来用积蓄购置了良田,做起了粮食生意。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毛父对儿子的期望并不高。
毛主席的父亲只希望毛主席能够在私塾里识些字、学会算账,将来能回家帮忙打理粮食生意。然而,在这个时期,毛主席通过一些途径接触到了《新民丛刊》。
起初,这些书刊是毛主席的表哥借给毛主席看的,后来,毛主席甚至会主动徒步大半天,到东山小学堂的“藏书楼”去借阅。
正是这些书刊中梁启超、陈独秀等人的新思想,让少年时代的毛主席看到了广阔的外国世界,也了解到了国家当时的危局。这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引领他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当时,受这种新思想影响的人,除了毛主席,还有陈赓、谭政等人。因此,这所学校绝非普通的学校可比,它拥有良好的校风与办学精神,对当地人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的“撤销”事件后,经过毛主席的过问,湘乡县人民政府最终决定重建这所学校。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它已成为当地的重点学校,持续为国家培养、输送着各类优秀人才。
参考资料:
《毛泽东的这所母校曾险被取缔,多亏了这些人奔走努力才得以保留》——《北京日报》,2019.05.05;
《追寻红色东山的“前世今生”》——《湖南教育》,2021.11.18;
《东山高等小学堂及其对毛泽东的影响》——《毛泽东思想研究》,2009.11.25;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