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魏校事的诞生背景
曹操以地方军阀崛起,在那个社会与道德秩序双重解体的时代,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不属于士族门阀,出身并不高,却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统一了北方。
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收用了来自各方面的人才,不论出身,只要有才皆可为其所用。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不同背景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忠诚度难以保证。在遍地草头王的时代,如何维持和巩固统治,如何既能充分发挥体制内各种不同背景势力和人才的能力,同时又能有效控制各类人才和确保对其忠心耿耿,成为曹操必须考虑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身居高位的士族门阀,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曹操深知,对于这些门阀,不能完全信任,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监控。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事这一特殊官职应运而生。
校事的权力极大,主要目的是监察百官。《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一引《魏略》云:“始太祖欲广耳目,使卢洪、赵达二人主刺举,洪、达多所陷入,故于时军中为之语曰:‘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可见校事在当时的威慑力。
曹操设置校事,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传统的监察机构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秦汉以来,监察机构主要依靠御史大夫、司隶校尉等官吏来纠举不法。但在曹魏,传统监察机构或是没有设置,或是有名无实。建安初期,司隶校尉钟繇一直在关中为曹操输送粮草马匹,并不在曹操身边。另外,大名士钟繇本传中几乎没有一例纠举不法之事。因此,钟繇担任司隶校尉是有名无实的。建安十三年(208 年),担任御史大夫的郗虑不领中丞、不领侍御史,实际上形同虚设。
传统监察机构不完备,又不能无人来察举各种违法行为,于是校事应运而生。校事直接对曹操负责,绕开现有的司法制度,对上至高官、下至百姓,都有监察权。他们可以随意检举、诬陷他人,制造了许多冤假错案,其恶劣程度不比明王朝东、西厂和锦衣卫诬陷的案件逊色。
例如,当时曹操下达了禁酒令,不准喝酒,不过徐邈仍然私下饮宴,而且喝的伶仃大醉。于是校事赵达去询问公务,徐邈回了一句:“中圣人”。结果曹操十分生气,要杀了徐邈,要不是有人求情,徐邈小命不保。由此可见,校事的分量之重。
校事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曹操的统治,但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法曹椽高柔就向曹操进谏说:“设官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 但曹操很坦然地直接说,他就是喜欢用这些 “小人” 管理。“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辨众事,使贤人君子为之,则不能也。昔叔孙通用群盗,良有以也。”
总之,曹魏校事的诞生,是曹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巩固统治、控制人才而采取的特殊手段。虽然校事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作用,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成为曹操统治时期备受争议的一个官职。
二、曹魏校事的官职特点
(一)首创之职
“校事” 一官,在《史记》《汉书》及《后汉书》等史籍中均未记载,汉代以前各种私人著作也无涉及。可以确定,校事在汉朝之前是没有的,这个官职应为曹操首创。清人俞正燮在其《癸巳存稿》中说:“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 明确指出校事的职责与明朝的厂卫特务机构类似,主要目的就是监察百官。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一个能够直接为他服务、刺探百官动向的机构,于是校事应运而生。
(二)权力巨大
曹操设置校事后,任命卢洪、赵达二人主刺举。这两人权力极大,让百官战栗。《太平御览》卷二百四十一引《魏略》记载,当时军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足见校事官的可怕。魏国名臣徐邈曾在醉酒后说自己是圣人,这件事被校事赵达知道后,赵达立刻向曹操告发。曹操十分生气,要杀了徐邈,若不是有人求情,徐邈性命难保。从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校事的权力之大,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官员的生死。校事官的权力甚至超过了曹操本人,这与大明王朝的官员和百姓听到魏忠贤、刘瑾的恶名就毛骨悚然的心理是一样的。
(三)职能复杂
校事的职能涵盖政治监察和行政协助两个方面。在政治监察方面,校事负责监视政府官员的行为,确保他们忠诚于中央政权。他们时刻关注官员的政治忠诚度,预防叛乱或政治叛变的威胁,同时防止官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例如,宜阳典农刘龟窃于禁内射兔,这种不法行为被校事侦知后,皇帝立即将其扔进大狱。在行政协助方面,校事协助政府官员执行政策和政治决策,确保这些政策迅速实施。他们可以协助处理政府事务,解决政府内外的争端,以确保政府的高效运作。校事的这两个主要职责结合在一起,帮助政府实现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秩序,提高政府的效率和稳定性。校事在政府内部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政府提供了监察和协助的支持,有助于支持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三、曹魏校事的作用分析
(一)表面作用
曹操设立校事,其表面作用之一是控制军队。
三国乱世,力量强就是王,人心难测,背叛和兵变是家常便饭。曹操经历过丹杨兵兵变和陈宫叛乱后,深知军队稳定的重要性。校事的存在,使得曹操能够及时掌握军队的动态,防止将领叛变。例如,曹操对重要部队派出监军,派心腹文官到一线部队担任监军,虽然不负责军事,但对部队主将有监控、监察之责。北方平定后,张辽、乐进和于禁分别屯驻于长社、阳翟和颍阴,曹操派赵俨担任这三支部队的参军(监军)。曹操进攻荆州时,除了在赤壁被火烧的南路军外,还有一支北路军,由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路人马组成,曹操也派赵俨担任都督护军(监军)。张辽威震逍遥津一战中,张辽、李典、乐进驻守合肥,曹操也派了薛悌担任护军。有关临阵如何迎敌的方略,曹操事先交给了薛悌,可见薛悌地位高于诸将。
校事的另一个作用是检举贪污。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校事的存在,使得曹操能够及时发现并惩治贪污行为。例如,徐璆担任荆州刺史时,检举了南阳太守张忠滥用职权,贪墨金额多达数亿钱。徐璆还举报了 5 个郡的太守贪墨钱财,整个荆州风气自此开始好转。
此外,校事还能防止叛乱。曹操通过校事的监视,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叛乱迹象,采取措施加以防范。据说,仅校事刘慈一个人,在曹丕初年就告发官民达上万次,虽然其中可能有夸大其词、捕风捉影或凭空捏造的情况,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校事在防止叛乱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深层使命
曹操以新兴士族起家,面对传统世家大族,他必须有一支绝对忠于自己,能够监视控制大族的机构,校事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汉末,豪强地主成为实际的统治者,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曹操深知,对于这些世家大族,不能完全信任,必须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制衡。
曹操提拔相当一部分没有家庭背景,绝对忠于自己的人充当校事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制衡世家大族的手段。校事官直接对曹操负责,绕开现有的司法制度,对上至高官、下至百姓,都有监察权。他们可以随意检举、诬陷他人,尤其是世家大族。例如,曹操时代著名的 “崔琰案” 和 “毛玠案” 都是校事官的 “杰作”。崔琰、毛玠都是汉末名臣,跟随曹操立下很大的功勋,但他们都被人告发下狱,最后因此丧命。而告发他们的人就是校事官。
我们对比孙权的校事官就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孙氏是以基层武人起家,依靠武力在江东立足,江东大族看不起孙氏。
孙策大肆诛杀江东豪强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他后来被刺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后来经过孙权改变了孙策一味强压的政策,改用恩威并重的手段,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使大多数江东大族归心。但是,孙氏与江东大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完全消除,为了更好的制衡这些 “地头蛇”,孙权效仿曹操设立校事,著名的有吕壹等人。吕壹秉受孙权旨意,用酷刑严厉打击了一部分江东大族,结果,却遭到陆逊、步骘、吕据、顾雍等人的强烈反对,而陆、步、吕、顾都是江东大族。最后,为了保证政局的稳定,孙权不得不 “丢军保帅”,杀吕壹,安抚江东大族。不过,孙权是记仇的,他最终还是在十年后的 “两宫案” 中,对江东大族开刀,弄死了一大批人,其中就包括陆逊。史书记载,陆逊是在忧虑和愤怒交织的心情中去世的。
我们从孙权吕壹事件中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孙权重用吕壹为校事的真实目的:就是针对世家大族。
史书中将吕壹描写了一个 “卑鄙、阴险、歹毒” 的角色,陆家后人陆凯就说:“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但我们现在看来,这恐怕只是江东大族的一面之词。孙权的这个做法,其实与武则天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有异曲同工之妙,毫无家族背景根基的武则天若不用这种出身寒微,为人阴狠的角色,又靠什么来制衡唐代的关陇门阀呢?
具体到曹操身上也一样,曹操通过校事官来制衡世家大族,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这个手段直到魏国第四任皇帝曹芳时代才废除。程昱的孙子程晓向皇帝曹芳上书,驳斥校事制度说:“此(校事)霸世之权宜,非帝王之正典...... 大臣耻与分势,含忍而不言,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
四、曹魏校事的发展历程
(一)曹操时期
曹操首创校事一职,任命卢洪、赵达等人为校事官,使其主刺举,监察百官。此时校事权力初显,因其直接对曹操负责,绕开司法制度,能随意检举、诬陷他人,让百官战栗。军中流传 “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足见校事之威。曹操设置校事,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统治,监控群臣和百姓的忠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混乱的时代,弥补传统监察机构的不足。曹操虽知道校事作威作福,但仍坚持使用这些 “小人”,认为只有他们能事无巨细地刺举辨众事。
(二)曹丕时期
曹丕继位后,校事制度得以延续。黄初年间,校事猖狂不法,直接受命于文帝,被校事刘慈告发者就以万数。可见曹丕同曹操一样,竭力庇护校事,维护其权威。此时校事权力进一步扩大,甚至侵越到司隶校尉的司法权力。例如,刘肇路过成皋县时索要钱财,因闹蝗灾无人接待,便闯入房中喝骂官吏。成皋县令沐并提刀欲抓捕刘肇,刘肇跑掉后向曹丕告状,曹丕下诏指责沐并 “自恃清名”,沐并因此被抓起来要处死,后被减刑为髡刑,服刑完毕后又从小吏开始,十余年不得升迁。
(三)曹叡时期
魏明帝曹叡时期,校事仍直接受君主节制,权力极大。宜阳典农刘龟一经校事检举其于禁内射兔,立即就被逮捕下狱。侍中卫臻曾上疏指出校事不合原有制度,要求将监察权归复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掌握,但以失败告终。随着曹氏的稳固,校事防范、刺探臣僚的职能已逐渐不合时宜,校事的地位日益发生动摇。然而,校事制度依然存在,继续在朝廷中作威作福。
(四)曹芳时期
齐王曹芳时,校事更加的作威作福,无法无天,“奸利盈积,朝野畏惮,莫敢言者”。此时,程昱之孙程晓再次就校事问题上书,他指出校事们在刚创立时还比较规矩,随着时间推移却越来越骄横,不仅校事职能重合,还会伤群臣的心。最终,在程晓的谏言下,曹芳采纳建议,废除了校事这一职务。自此,校事官位没了。
(五)对后世的影响
校事虽然被司马懿废了,但类似于 “校事” 的官和机构并没有从历史上消失,而是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了明朝的厂卫制度。曹魏校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监察制度,为后世的特务机构提供了借鉴。它反映了封建统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统治,采取极端手段监控群臣和百姓的现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权力斗争中,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校事制度的存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君主的统治,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冤假错案的增多、政治的黑暗等。这种以特务手段进行统治的方式,最终也难以长久维持一个政权的稳定。
五、结论
曹魏校事在三国时期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又有着重要地位的特殊官职。
从重要性来看,校事在曹操崛起及曹魏政权的巩固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曹操以非士族门阀的身份崛起,面临着各方势力的挑战和内部忠诚度的考验。校事的设立为曹操提供了直接掌控群臣和百姓动态的渠道,帮助他及时发现潜在的叛乱、贪污等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了统治。例如在控制军队方面,校事能够监视将领动态,防止兵变,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在制衡世家大族方面,校事更是成为曹操手中的有力武器,通过提拔没有家庭背景却绝对忠于自己的人担任校事官,有效地监视和打压了世家大族,确保了新兴士族政权的稳定。
然而,校事也带来了极大的争议。其权力过大,随意检举、诬陷他人,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破坏了正常的司法体系和政治秩序。校事的存在让百官战栗,人人自危,不仅损害了官员的权益,也导致了政治的黑暗和腐败。法曹椽高柔、侍中卫臻等大臣都曾对校事制度提出批评,认为其不合原有制度,要求将监察权归复司隶校尉和御史中丞掌握,但均以失败告终。
曹魏校事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方面,它反映了封建统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统治不择手段的现实,体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校事制度的出现,是曹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之举,但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另一方面,校事制度也为我们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总之,曹魏校事是三国历史中的一个特殊存在,它的重要性与争议并存,为我们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考的空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