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孝庄文皇后,一个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蒙古科尔沁部人,父亲是科尔沁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同时她也是清太宗皇太极妃嫔,孝端文皇后的侄女。
公元1651年,13岁的布木布泰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在25岁生下大清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福临。从这时开启一生培养,辅佐两代皇帝的传奇人生。
爱新觉罗·福临 (1638年—1661年)称顺治年号,即位叔父多尔衮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在孝庄文皇后的辅助下,福临正式登基成为清军入关后第一位皇帝。
孝庄文被尊为太后。而在登基之初,年仅6岁的顺治帝尚未亲政手中并未有实权,北京城内只知多尔衮不知有皇帝,权倾朝野。从而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她一方面告诫儿子隐忍不发,避其锋芒,但对于摄政王多尔衮则要毕恭毕敬,避免引起怀疑。
只为给顺治帝创造安全的环境和皇位的稳固。而另一方面孝庄借皇帝名义对多尔衮加封进爵,已达到控制的目的。
此外,孝庄太后还通过朝廷众大臣左右政局,其中洪承畴与范文程两位重臣会经常按照孝庄的意图,向朝廷提出建议。 随时了解朝廷政事的情况。
公元1650年12月,时年39岁的多尔衮因围猎摔下马,猝然离世。福临亲政后,孝庄太后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以及超凡的政治头脑帮助顺治帝巩固皇位,推动政治改革,为清朝稳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天不遂人愿,顺治十八年,福临去世,终年24岁。宣遗诏封第三子玄烨为新帝,即康熙帝。并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称孝庄布木布泰被尊为太皇太后。
皇权与权臣的较量 智除鳌拜
鳌拜,作为顺治帝特定的辅政大臣,开国元勋之一。随着权势的扩大,逐渐显露跋扈之相,一度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当时康熙帝年幼,在祖母孝庄的教育下,也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决断。同时,也在孝庄的指导下,秘密策划铲除鳌拜的计划。
首先,孝庄利用索尼孙女赫舍里与康熙联姻,借机拉拢索尼这一重要的辅政大臣,接着又封遏必隆之女为贵妃。两位辅政大臣站在统一阵营中,削弱了鳌拜在朝廷中的势力。
一场大戏上演!
拉拢过后,康熙上演调虎离山之计,利用班布尔善代替祭祖,成功将鳌拜亲信调离。同时亲自登门鳌拜府,表示尊重和信任。
也正是这样,使得鳌拜自大放松警惕。在自己府中被康熙皇帝和孝庄太后事先安排好的精干侍卫将其擒捉。
事后,“孝庄认为鳌拜虽有罪,但罪不至死,也避免因此事带来动荡”来给予康熙皇帝建议。最后决定从轻发落,鳌拜家人也得以保全,并未受到株连。
这场“战役”的成功离不开孝庄太后的运筹帷幄和政治智慧。铲除了鳌拜,稳固了康熙的皇权,在关键时刻稳定了朝中局面。这一事件也为康熙皇帝后来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使他能够顺利推行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开创了清朝的康乾盛世。
内忧已解,外患猖獗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由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发起的反清叛乱,起因是康熙帝决定撤藩,这一决定直接触动三位藩王的根本利益。
吴三桂等人趁乱起兵,对康熙帝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面对危机,被康熙帝尊为“皇祖母”的孝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皇祖母”心里支持
大敌当前,孝庄首先给予较强鼓励,指出康熙帝在大事前的犹豫不决。应拿出帝王气魄,这天由你来撑,地任你来踏!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鼓励他走出低落情绪。
“喝茶”借兵
平定三藩时,孝庄太后明白调动军队无疑会引起不必要恐慌,便命皇帝亲信魏东亭发帖,暗中利用“喝茶”之由,邀请蒙古贵族旧部前来,以暗示国家处于危难之中,需借兵平叛帮助度过危难。同时也为康熙帝提供宝贵的军事支持。
提供政治建议
这位“皇祖母”自幼出生在贵族家庭,饱读诗书。在平乱政治策略上给予康熙帝重要建议。借鉴以往历史经验为例,汉朝“七国之乱”明朝“靖难之役”角度提醒康熙因削藩带来的政治风险。
且孝庄认为,当下清朝国库的亏空已无力支撑三藩巨大支出,其势力已大过中央集权,清军战力难以抵抗,“急削”可能会引起激烈反抗,对清朝统治造成更大的威胁。
基于以上考虑,孝庄太后建议康熙帝采取“缓缓而治”的策略,在避免政治动荡的前提下,逐步削弱三藩的势力。同时争取到朝廷的喘气之机。
大获全胜!
在康熙亲征以及周培公的配合下,逐渐扭转局面,成功削弱了三藩的势力,并成功撤藩。维护了清朝统治。
康熙帝的一生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这样的思想,并被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都与孝庄有直接的关系。在康熙幼年时期担负抚育责任,少年时期品德与性格的塑造,亲政后教导要有帝王的威严与自信,同时也要有仁德和慈悲。
卓越女性的代表 孝庄文太皇太后
辅助两代皇帝,造就清朝史上著名“康乾盛世”的极具影响力的女性。
她的政治才能体现在对权力的深度理解和以人为基础的运用,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残酷的政治中不仅协助顺治福临登上清朝第一皇位,并担负抚育孙子辈康熙帝,辅助亲政以德治国从而达到盛世。对清朝的稳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她不仅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女性典范。
本文信息来源于:百度百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