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5年的深秋,秦国甘泉宫内一片萧瑟。年迈的宣太后斜倚在雕花木榻上,凝视着铜镜中那张饱经沧桑的面容。
她轻抚铜镜,仿佛穿越回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国年代。从16岁的楚国宗室女,到41年的执掌朝纲,再到如今即将告别人世。
她不禁低声感叹:"这一生,我既谋国,也谋己,到头来,难道真的只是一场大梦吗?"
宣太后出身楚国芈姓宗室,自小就在宫廷中耳濡目染,学得一身权术。前329年,楚王熊槐为了拉拢秦国,挑选了这位聪慧过人的宗室女子入秦。
她初入秦宫时,虽只是以"八子"身份侍奉秦惠王嬴驷,却凭着一颗细腻的心思和沉稳的性格,在宫中安静地等待机会。秦宫深似海,她在其中如履薄冰。宣太后善于观察,更懂得隐忍。
她发现秦国的后宫不似楚国那般讲究礼乐,于是主动传授宫中女子琴艺歌舞,渐渐赢得了不少支持。史料记载,她还精通"清商九韶"之乐,这份楚国贵族的艺术修养,让她在秦国后宫独树一帜。
前306年,秦国边境战火不断。其中最令秦国头疼的就是西北的义渠国。这个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常年在边境骚扰,甚至多次攻入秦国腹地。
宣太后经过深思熟虑,想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计策。当义渠王来秦庆贺时,已是四旬之年的宣太后出人意料地现身相见。她身着一袭紫罗裙衫,举手投足间尽显楚国贵族的优雅气质。
席间,她不仅与义渠王谈笑风生,还亲自为其演奏了一曲《阳春白雪》,瞬间俘获了这位北方游牧之主的心。
义渠王此后常驻秦国,甚至放弃了回国主持朝政。一晃眼,34年过去了。前272年,宣太后在甘泉宫设下鸿门宴,亲手为义渠王斟下毒酒。当夜,秦军长驱直入,一举攻破了这个存在了八百余年的北方强国。
朝堂之上,宣太后扶持的"四贵"可谓权势滔天。她深谙"远交近攻"之策,对外结好远方诸侯,对内则集中力量攻打近邻。在她的运筹帷幄下,秦国的版图不断扩大。
以魏冉为首的"四贵"不仅掌控朝政,更是富可敌国。据《史记》记载,魏冉的封地"沃野千里",良田遍布,私藏的金银财宝甚至超过国库。
他在上郡、北地等地设有私人封邑,豢养门客数千人,军力之强足以匹敌一国。宣太后的两个幼子泾阳君嬴芾与高陵君嬴悝,更是将奢靡之风推向极致。
他们的府邸中不仅陈设着楚国名贵漆器,还专门从南方引进珍稀花木,光是随身侍卫就有数百人。这般权势,让秦国上下无不惊叹。
正当宣太后手握大权之时,一个从魏国逃来的人悄然改变了秦国的局势。此人名叫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却因他人陷害而流落秦国。
刚到咸阳时,他藏起真实身份,在街头靠给人写信度日。后来遇到秦国大臣王稽,这才有了转机。范雎深谙权术之道,他没有像其他谋士那样高谈阔论,而是直击要害。
在与秦王嬴稷的密谈中,他说出了"秦国无王"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这句话如同惊雷,唤醒了嬴稷压抑多年的心事。前266年,范雎开始实施他精心设计的"釜底抽薪"之计。
在范雎的策划下,秦王嬴稷先以军费开支浩大为由,削减了魏冉的军权。接着,又以"封地过大有僭越之嫌"的名义,收回了芈戎的部分领地。
最后,他抓住泾阳君与高陵君奢靡无度的把柄,将二人放逐陇西。寒冬时节,甘泉宫内灯火通明。嬴稷终于和母亲进行了那场著名的密谈。
据《西汉杂记》记载,这场谈话持续了整整三天。母子二人谈及治国之道、君臣之义,更谈及多年来积压的心结。最终,年过古稀的宣太后选择了退让,将大权归还给儿子。
归政之后的宣太后并未如外界猜测的那般郁郁寡欢。在甘泉宫中,她与年轻的面首魏丑夫过着闲适生活。魏丑夫不仅仪表堂堂,更精通楚地音律。
每当暮色降临,他都会为宣太后演奏那些充满乡愁的古老曲调。前265年深秋,79岁高龄的宣太后染上重疾。原本她想效仿古制,令魏丑夫为自己殉葬。
此时,一位叫庸芮的老臣进言说:"人死形神俱散,何必让活人陪葬?若地下有知,太后与义渠王、魏丑夫的往事,岂不让先王心寒?"这番话让宣太后幡然醒悟。
临终前,她将儿子嬴稷召至榻前。看着这个当年自己倾尽心血扶持的儿子,如今已成为一代雄主,她欣慰地说:"为母者鞠育子女,为子者光耀门楣。今日你已是秦国之主,为母深感欣慰。但愿你能善待秦国百姓,成就千秋伟业。"
这位掌权四十多年的太后,就这样走完了她的一生。她经历过太多的起落沉浮,有争权夺利的算计,也有母子骨肉的情分。在她主政的岁月里,秦国的疆土越来越大,国力也越来越强。
史书上说:"宣太后虽是女子,心志却不输男儿,既为秦国谋了利,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名。"这一生,她做到了问心无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