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5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那次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成为了粟裕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因积极学习苏军经验,竟被无端批判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三个月后,中央做出决定,解除粟裕总参谋长的职务,将他调任为国防部副部长和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就这样,粟裕无奈地离开了人民解放军的核心领导层。
其实大家都清楚,粟裕为新中国建立了汗马功劳,当年授衔时,不少人都觉得以他的战功而言,授予大将之衔似乎是低了些,甚至认为他是具备被授予元帅军衔的资格的,但是粟裕还是多次让贤,最后被评为大将,名列第一。
其实粟裕的“不足”在于资历,如果单纯军事能力,粟裕的军事能力甚至在很多元帅之上,但令人奇怪的是,除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几年,之后粟裕的仕途却很不顺利,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粟裕将军在建国后的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1949年10月到1958年5月属于第一阶段,在这一时期,粟裕先是肩负起指挥解放台湾的重大重任,后来又以边防军的重要使命,为抗美援朝做准备工作。可命运弄人,解放台湾的计划因朝鲜战争的突然爆发而无奈搁置,而粟裕将军自己又饱受头痛病的折磨,最终遗憾地失去了指挥抗美援朝的宝贵机会,这接连的变故,已然为他后续的仕途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1958年开始,是粟裕将军经历的第二阶段,而这一阶段,他接连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先是在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受了错误的批判,继而被解除总参谋长这一关键职位,彻底离开了军队的领导核心岗位。虽然后来也曾协助周恩来总理分管铁路、交通、邮电等各项工作,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他已然被边缘化了,在诸多事务中难以再发挥出如往昔那般关键的影响力了。
1976年10月之后,迎来了粟裕将军人生的第三阶段。此时的他,即便历经诸多坎坷,却依旧怀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于拨乱反正的工作之中,同时还不忘努力探索未来战争的规律,精心总结我军军事斗争的历史经验,一直到1984年溘然长逝,真可谓是为党为国为人民鞠躬尽瘁,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那么,粟裕将军为何会多次不顺呢?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事件因素。
抗美援朝时,粟裕担任第二副总参谋长后,分管作战、训练、海军、空军及陆军各特种兵工作,毛主席还特地叮嘱他,要求他半月向自己直接汇报一次工作。可聂荣臻出于一番好意,觉得毛主席事务繁忙,所以建议粟裕以后把相关工作汇报到自己这里就行,不必事无巨细都报给毛主席,结果这一做法遭到了毛主席的一顿批评。
早在南昌起义之时,粟裕当时还是聂荣臻的部下,聂荣臻担任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而粟裕在起义总指挥部警卫队担任班长,两人有着长达二十多年的深厚战友情谊。但粟裕没有想到会这样。
再比如在1956年底解放马祖岛以及1957年底解放金门的作战任务相关事宜上,粟裕经过深思熟虑,认为福建军区机构尚不健全,难以担负起先攻打马祖岛这一复杂且艰巨的任务,为了能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情况,他还特意将三个茶杯摆成梯阶队形,让相关人员详细研究,并且尽快将研究结果报告给总参。
然而,彭德怀赞同叶飞的看法,与粟裕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当毛主席收到相关电报,了解到彭德怀的想法后,对粟裕提出了严肃的批评,粟裕甚至还为此写出了《关于六月十八日约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皮定均同志谈攻击马祖作战准备工作的检讨》。
陈赓作为粟裕的战友,深知其中的复杂情况,也曾对粟裕作了善意的提醒。陈赓感慨地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粟裕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但粟裕将军却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他回应道:“我是一个革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如果不敢把看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起仗来,我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这种刚正不阿、一心为公的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