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平民的朱元璋在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还吸取了过往的经验教训,并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
他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并有一定的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作为历史上以节俭闻名的皇帝,朱元璋究竟是如何发挥自己的治国理财才能的?
——【·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1358年3月,朱元璋任命康茂才为营田使时说:
“比因兵乱,堤防颓圮,民废耕耨,故设营田司,以修筑堤防,专掌水利。今军务繁殷,用度为急。理财之道,莫先于农。春作方兴,虑旱潦不时,有妨农事,故命尔任此职,分巡各处,俾高无患旱,卑不病潦,务在蓄泄得宜。”
可见,营田使康茂才的主要职责是修缮水利设施,保证农业生产,使军需得到稳定的供应。
孟森先生对朱元璋营田之事大加赞赏,说这非但是“倡乱之群雄所未暇,即元之行省又何尝念及此也”,做了政府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情。
朱元璋在每个新征服的地区都设法建立地方政府,征集当地的儒士或有才能的人任官,让他们管理老百姓并恢复生产。恢复生产、稳定经济的政策不止一端。
1358年, 朱元璋设立管理民兵万户府,说:
“古者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今兵争之际,当因时制宜,所定郡县,民间武勇之材,宜精加简拔,编辑为户,立民兵万户府领之。俾农时则耕,闲则练习,有事则用之……。”
朱元璋想让武勇之士闲时可以耕作,战时拿起武器打仗,既保证兵源,也保证军粮供应。他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1364年,朱元璋与孔克仁讨论形势时说:
“自元运既隳,连年战争,加以饥馑疾疫,十室九虚,天厌于上,人困于下。我欲以两淮、江南诸郡归附之民,各于近城耕种,练则为兵,耕则为农,兵农兼资,进可以取,退可以守。仍于两淮之间馈运可通之处,积粮以俟。兵足食足,观时而动,以图中原。”
在这段话中,朱元璋充分认识到元末连年战争和饥荒对人民带来的伤害,认识到人们对战乱的厌恶、对社会稳定的渴望,提出以恢复生产、兵农合一的策略来解决这一根本性的矛盾。
为了增加军费,朱元璋还利用徽南、浙东一带产茶的优势,在1361年设立茶法:凡产茶郡县,官给茶引,商人每贩茶一百斤给官府输钱二百,方许出境贸易,又实行盐法,设立盐法局,令商人贩盐,二十取一以资军饷。
朱元璋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到1360年,他命令取消军队直接征粮于民的“寨粮”之制,说明朱元璋的军队到那时已有相对稳定的粮食供应。
——【·国家理财·】——
概括来说,朱元璋在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库收入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具体措施:
徙富民,抑豪强。
由于元末土地多为豪强地主所霸占,朱元璋于1367年,迁徙苏州富民到濠州。
1370年(洪武三年),又迁徙苏、松、嘉、湖等地的富民5300多户到临濠(凤阳府)。
后来,又迁徙富民5300多户居住京师(江苏南京)。
浙江等九布政司及应天十八府州田满七顷以上的高民14300多户也都迁到京师来。
大量富户远离乡土,对当地贫苦农民的剥削,多少总要减轻一些。
迁到京师的富户,还叫他们承应各种差使。
如修筑南京城,令豪富沈富(沈万三)出资修城墙的一半,修上海城,令豪富钱皋等按田地数量交纳城砖。
移民屯田,奖励开垦。
1370年,因为中原田地多数荒芜,朱元璋设置司农司于河南,专管垦田之事。
在之前,朱元璋还曾下令,凡州、县人民开垦荒田,不论有无原主,都归垦荒人所有,作为永业。
为了奖励垦殖,还责成地方官,散发耕牛、种籽,使流民能够定居附籍,具备从事农业生产的条件。
朝廷还规定按显田的多少来判定地方官吏的赏罚。
1372年(洪武五年),诏令陕西、河南、山东等州县田地,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超过定额的,官府不得征税。缺少耕牛,派官到广东购买,然后分给农户。
总之,尽量使抛荒的土地都得到垦殖。
据《明实录》的记载,到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为止,当时全国已有交纳税粮的官民田地387万多顷,每年可征收米麦豆栗等共3200多万石。
朱元璋还推行了屯田,其中的民田,是“移民就宽乡”,使丁多地少地区的农民,得到足够的土地。
减免役。
明初对于新附地区的夏税秋粮,多次减免。
江南地区也以“兴王之地”,支持战争有功,多次免粮。对受灾地区,也以免税为教济,对那些地方官吏不及时呈报灾情和救济的,还要给以严厉的惩罚。
这样,虽然往往是“诏免灾赋,特及富室,佃民输税如故”,然而,对当时大批自耕农来说,总还可以减轻一定的负担,获得暂时养息的机会,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
解放奴隶。
元朝保存着蒙古奴隶制的残余,各地流行奴婢制度。
元朝亡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奴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诗人贝琼在他的诗里说:“海岱初云扰,荆蛮遂土崩,王公甘久辱,奴仆尽升同。”正是这种阶级变化的写照。
朱元璋即位后,即下过解放奴隶的诏令,他说:“曩者丧乱,人民流散,因而为奴隶者,即日放还。”
此外,他还下令由朝廷代赎那些因饥荒而典卖的男女,使奴婢得到人身自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然而,朱元璋在下诏解放奴隶的同时,又给予权豪占有奴婢的特权。明代后期,许多地方的权贵豪绅得以大规模役使奴婢,正是凭藉着这种特权。
兴修水利。
早在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就派水军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专管农田水利。并且下令地方官吏,凡人民条陈水利,就要即时奏上。
1368年(洪武元年),修和州铜城堰,周回二百余里,就是采纳和州人的建议修筑的。
1375年(洪武八年),命耿炳文浚泾阳洪渠堰,溉泾阳、三原、醢泉、高陵、临田百余里。
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浪定海鄒二县东钱湖,灌田数万顷。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特谕工部,凡是可以蓄水防旱的都要修治。
为此分遣国子生督修水利,成塘堰40987处,河4162处,陂渠堤岸5048处,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提高,夯实了发展的基础。
鼓励种植经济作物。
1365年,朱元璋下令在他统治的地区要栽种桑麻和木棉,以解决衣着问题。
当时规定:“凡农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四年以后征税。
对江南部分州、县,令每户种桑、棉各二百株,由官府给予种籽,对超额种植的,永不收税,以利推广。
如果不按这规定的,就要给以处分。
“不种桑,使出绢一匹。”同时还把种植桑麻木棉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
因此,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为改善农民生活、促进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朱元璋推行发展农业的措施,使全国交纳田赋的土田总数增加到五、六百万顷之多。
——【·痛恨腐败·】——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
称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
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
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
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
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
洪武三年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
明朝建立后,按计划要在南京营建宫室。负责工程的人将图样送给他审定,他当即把雕琢考究的部分全去掉了。
工程竣工后,他叫人在墙壁上画了许多怵目惊心的历史故事作装饰,让自己时刻不忘历史教训。有个官员想用好看的石头铺设宫殿地面,被他当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他命令太监在皇宫墙边种菜,织造麻鞋、竹签自用,规定诸王子出城稍远,要骑马十分之七,步行十分之三。
有个内侍穿着新靴子在雨中行路,被朱元璋发现了,气得他痛哭了一顿。
一个散骑舍人穿了件十分华丽的新衣服,朱元璋问他:“这衣服用了多少钱?”
舍人回道:“五百贯。”
朱元璋痛心地说:“五百贯是数口之家的农夫一年的费用,而你却用来做一件衣服。如此骄奢,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
在面对贪官污吏的问题上,朱元璋更是格杀勿论。
据记载,朱元璋在位的31年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之多。
倡廉并不是不给官吏们应有的待遇,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对官吏想的还是很周到的。
明朝建立前一年,他任命了234名郡县官吏,并下令给他们优厚的派遣费,以免到任后,借贷侵渔百姓,对奉公不利。
勤俭是廉洁之母。朱元璋不厌其烦地向官吏们讲述着要以俭朴为荣、奢华为耻的道理。
朱元璋对奢华者严惩不贷,对节俭者则会给予奖励。
朱元璋告诉新上任的官员,百姓所出的租赋以资国用,也是官员们的俸禄来源,明白了这一道理,当官的应该勤于政事,尽心于民。
民有词讼应当为其办理曲直,不能尸位素餐,贪赃枉法。
朱元璋一生简朴勤奋,他很少征召女乐舞伎进宫,也不迷恋戏曲更没有丝竹环绕、长夜饮宴的习惯。
他一心扑在国事上,稍有空闲,不是读书练字,就是与文人学士谈论经史文学。
每当耕耘收获的季节,朱元璋总是亲自劳动,并一再教诲内监和儿子们:吃亲手种的东西,味道会特别的香。
不仅是他本人,就连皇后在后宫也能够起到带头的作用。宫女内部也能自行节俭,穿洗濯之衣。
朱元璋总是说不能浪费了天生之物,劳民伤财,所以谁都不敢不谨慎从事不仅如此,朱元璋对从劳动者身上抽取的这些物资也是十分珍惜的。
有一天,朱元璋在内廷看见有的宫女把很少的一点丝线丢在了地上,他立刻召集来所有的宫女,向她们说明生产这类蚕丝是何等的不容易。
朱元璋斥责宫女们不应该无故丢失,并立下规矩,从今以后再有犯此错误者定斩不饶。
由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朱元璋对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物品是多么爱惜。
与此同时,朱元璋也不会放过对孩子和身边的宫姬等人的教育。
朱元璋要求宫中的裁剪师把做衣服剩下的绸缎片,缝制成百纳被面;剩下的丝绢布头,缝成衣服赐给王妃、公主们,并且时刻会告诉她们,桑蚕丝制成丝绸是何等费工费时的事儿。
朱元璋还要求,包表笺是绣金龙的,要把金子清洗出来,积少成多,铸成金块。
朱元璋对宫内的太监也不放过教育的机会。
洪武三年十月的一天,天降大雨,宫内遍地积水。朱元璋见两个小内监穿着新靴子在雨水走,立刻严厉训斥:“地上这么多积水,你们穿着新靴子走在泥水中,难道一点都不心疼吗?尔等如此不知爱惜,给我各打二十板子。”
两个小太监被打得腿瘸股肿,内监们哪个还敢再浪费?宫廷内奢靡之风也大大地改变了。
后来,朱元璋还宣布百官上朝如果遇着雨雪天气,允许穿雨衣和雨靴,以此来珍惜贵重的官衣。
在饮食上,朱元璋最不喜欢大吃大喝、饮酒作乐,尽管他能喝酒,但却很有节制。
曾经有潞州派人进贡人参酒,太原岁进葡萄酒等都被朱元章给拒绝了,并向他们说明了中国自有秫米供酿造酒,何必以此劳民。
在明朝初建时,全国多处受到灾害。遇有父母忌辰时,朱元璋也不会忘记曾经的苦难日子。于是,他便率领妻妾吃草根、野菜、粗饭等。
朱元璋曾经说过,“珠玉非宝,节俭是宝。”
对于居住的地方,朱元璋也从来都不会挑剔。
即使在修建皇宫时,他也把那些雕琢奇丽的设计都给去掉了。
他要求宫殿中不要多施彩绘;在宫妃住的地方,墙壁和屏风上,画的也都是耕织图;在太子东宫画的是朱元璋的身世以及后来的经历图;在处理国事的殿堂内,则书写了洽国平天下的经典谋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