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0月28日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在喜马拉雅发现了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其中,不丹大鼯鼠为中国兽类新纪录,李氏小飞鼠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这次发现扩展了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的分布区,也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喜马拉雅地区兽类的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以发现更多的新物种、新纪录。
松鼠依据生活型分成了“树松鼠”“地松鼠”和“飞松鼠”三类,飞松鼠在汉语中被称为鼯鼠(大体型)或飞鼠(小体型)。与昆虫、鸟类和蝙蝠类似,在获得了滑翔能力之后,飞松鼠与系统发育位置相似的其他松鼠亲戚相比分布范围和多样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广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各种森林地带,体型从13.5克的一点红小飞鼠到超过2千克的多种巨鼯鼠。
不丹大鼯鼠 曾祥乐/摄
不丹大鼯鼠体型大,拥有独特的“莫西干”发型(即两边低中间立起来的发型),分布于尼泊尔、印度锡金和不丹。在毛色特征上,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特有、同域分布的栗褐鼯鼠相似,肩部被毛有显著黄色斑块。正因为毛色相似和分布区重叠,一些科研人员认为不丹大鼯鼠是栗褐鼯鼠的季节性毛色变异个体,而将其作为栗褐鼯鼠的同物异名。
不丹大鼯鼠 曾祥乐/摄
随后,一些科研人员在研究了印度大吉岭、西孟加拉邦和不丹冬季和夏季的鼯鼠标本后,将背部的深色区隔离成马鞍状作为不丹大鼯鼠和栗褐鼯鼠的稳定鉴别特征,且不受季节影响,并认为两者皆为有效种。与此同时,科研人员认为“头背部浅色中线的有无”不能作为不丹大鼯鼠和栗褐鼯鼠的鉴别特征,但可作为不丹大鼯鼠两个亚种的鉴别特征之一。
李氏小飞鼠 曾祥乐/摄
李氏小飞鼠体型较小,是建立的新属喜山大耳飞鼠属的唯一成员,分布于缅甸北部与中国云南西北部,在国内的分布记录目前仅限于云南省西北部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
李氏小飞鼠 曾祥乐/摄
近年来,陆续有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错那县拍摄到鼯鼠的照片。经鉴定,其中包含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执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西藏重点地区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期间,也监测到了这两种飞松鼠。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孙文洁
编辑:冯颜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付晓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