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红墨
编辑|红墨
前言
在我国有很多伟人,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用自己的双手,推动着国家在军事、科技、医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比如曾获得我国最高荣誉勋章——共和国勋章的那几位杰出代表,包括袁隆平、屠呦呦、于敏等。
然而,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曾经为国家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可一生都没有佩戴过这枚勋章,甚至至今都少有人提及。
就连当初以美国难以置信的速度研发出中国第一枚氢弹,他都在短时间内获奖,直到30多年后,“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才姗姗来迟,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爱国主义压过兴趣
钱学森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为国家做出来的巨大贡献,我们永远都会铭记在心,但提起于敏这个名字,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作为我国的“氢弹之父”,于敏是我国核物理领域的开创者中,唯一一个没有出国留学的人。
但他在氢弹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却令人惊叹,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先辈,曾经却说出“研究氢弹并不是自己的兴趣,只是爱国压过了兴趣”这种话。
1926年,于敏在天津宁河区出生,他的家庭非常普通,父亲只是个当地的小职工,而母亲也是个普通的老百姓。
自从懂事开始,于敏就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后来还经历过抗日战争,亲眼目睹了侵略者的可耻行径。
正因如此,报效祖国的志向,逐渐在于敏心中萌发,他努力学习,凭借着自己聪慧的头脑,考上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于敏原本想继续深耕自己的专业,直到1945年,美国向日本投射了两枚原子弹,其威力震惊了全世界。
于敏也深知核武器的重要性,于是他当机立断的选择更换到物理专业,投身的核武器事业之中。
然而,这也代表着,于敏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庞大且深奥的理论、实践知识,都需要于敏逐一了解透彻。
这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是于敏却丝毫不觉得辛苦,他一心想要报效祖国,为此深入耕耘。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1961年,于敏被领导安排参与到中国氢弹的研发之中,彼时的他,已经在原子核领域研究了10年,正是关键时期。
但他却因为国家的需要,毅然放弃了自己多年努力的结果,转而又开始投入陌生的领域之中。
从没有在西方留过学,也从没有接触过氢弹方面的知识,想要造出国产氢弹,其中的艰辛难以想象,那段时间,于敏吃过的苦实在是太多了。
难以想象的辛苦
当时关于氢弹研究的项目,处于绝对保密的状态,于敏刚上任成为副组长,就带领自己的小队开始学习氢弹技术的理论知识。
除了这些书面上的知识,后续的研发还需要大量模型和演算,当时中国只有一台在上海的超级计算机。
于敏带着小队风尘仆仆的赶了过去,可是当时这台计算机,几乎全部的时间都需要运用到原子弹的运算中,很难再分出多少给氢弹领域。
最后,于敏连算盘和尺子等最原始的运算道具都拿了出来,靠着人力,一步步推动着氢弹的发展。
在研究期间,于敏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每天靠着安眠药入眠,整个人都被各种数据报告给淹没了。
但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于敏真的带领大家,完成了氢弹构成的方案,突破了很多技术难关。
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反而更加紧脚步进行下一步研发,他和团队跑到大西北进行实验,很长时间都住在戈壁。
忍受冬天零下三十多度的酷寒天气,忍受狂风割在脸上的生疼,还要忍受每天馒头都吃不饱的饥饿。
那时候,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是憋着一股劲,靠着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坚持下来的,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于敏真的把氢弹给造出来了。
1967年6月17日,我国研发的氢弹试验圆满成功,我国人民激动的欢呼起来,全世界都受到了震撼。
这其中最震惊的就是美国了,要知道,他们当初研发的时候,可是花了7年的时间,而我们才花了2年零8个月。
这样巨大的悬殊和落差,让美国难以接受,但这些都是用科研人员的心血换来的。
在研发期间,于敏曾多次都因为劳累过度而出现休克状态,和死神争夺时间。
直到1999年,隐姓埋名28年的于敏,才终于获得了“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初中国研发氢弹是绝密事件。
这件事谁都不能透露出去,于敏就连自己的妻子都没有说过,他在家也从来不谈论自己的工作。
这样做就是为了保护我国科研人员的安全,同时也避免机密文件的泄露,让有心之人有机可乘。
于敏的名字长久的不为外人所知,而他本人也早已习惯了低调平和的生活,他一生也只有两次现身在公众视野之中。
比起被关注,于敏更愿意靠自己的知识,推动国家各种科技项目的研究,他很欣慰自己能够把微薄的能力都奉献给祖国。
这位伟大的英雄,用自己的大半辈子推动祖国的发展,他的功劳难以估量,他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和爱戴。
2021-01-06人民日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绝密二十八年
中国青年网2023-01-16——“只要国家需要,过去学的都可以抛!”他的简历只有13个字,名字是国家最高机密!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