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晋升中,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名字——肖月华。
当年唯一晋升为大校的女性,这份荣誉背后究竟有什么故事?她是谁,为何能获得这样的殊荣?
童养媳的革命之路
1910年,肖月华出生在广东大埔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家里一共九个孩子,她排行第六,家中实在养不活,父母把她卖给当地杨姓人家,做童养媳。
年幼的肖月华,心里装满了疑惑和害怕,但没有办法反抗命运。
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家庭,日子艰苦,干不完的家务,吃不饱的饭,只能默默承受。
生活如同无边的黑暗,每天的日子都像是没有尽头。
从早到晚,被要求做着繁重的家务,常常累到精疲力竭,却得不到一句好话。
年幼的她,常常在夜晚偷偷哭泣,盼望着有一天,能够逃离这个毫无温暖的地方。
14岁那年,杨家决定将她,送到海丰县的一家袜厂做童工。
袜厂是由彭湃的父亲开办的,专门接纳贫苦出身的劳工,每天在袜厂里拼命干活,双手长满了老茧,在这里,遇到了比杨家,稍微温暖一些的环境。
结识了其他,和她一样命运多舛的女工。
她们白天干活,晚上挤在一起睡觉,互相诉说着对未来的渴望,互相安慰,成为彼此仅有的依靠。
在袜厂里,肖月华遇到了命运的改变者——彭湃的夫人蔡素屏。
蔡素屏是工厂的负责人,还是一位充满理想的革命者。
经常在晚上组织工人们开夜校,教他们识字,讲述社会的现状和不公。
肖月华对这些知识如饥似渴,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目光专注地看着蔡素屏,听她讲述劳工的痛苦,讲述国家的动荡。
蔡素屏的一句话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我们要改变命运,自己动手去改变命运。”
从那时起,肖月华的心中,多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学会了认字,开始懂得社会的不平等,内心的愤怒与日俱增,不再只是想着逃离童养媳的生活,而是要做更多,要为更多人争取应有的权利。
夜校让她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革命思想像火种一样在心中点燃。
1926年,16岁的肖月华做出了一个,改变她一生命运的决定——加入了共青团,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这一年,剪掉了留了多年的长辫子,穿上了最简单的布衣,肖月华踏上了,为劳工们争取权益的道路。
在工厂里带领工友们抗议压迫,与厂主对抗,散发传单,号召工人罢工。
她的胆量和无畏感染了很多人,工人们看着她站在前方,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有一次,袜厂的老板为了压榨工人,提高了劳动量,减少了工人的休息时间。
工人们怨声载道,却不敢反抗。
肖月华站了出来,在夜里悄悄召集工人们商量对策,第二天早上,带领大家走到厂主的办公室门前,集体抗议。
面对老板的怒吼,肖月华毫不退缩,直视着对方,大声说:“我们只是想要应得的休息时间,我们也是人!”
声音清脆而坚定,工人们也跟着她一起高喊,最终,老板被迫答应了工人的要求。
这样的抗争,让肖月华在工人们中间,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大家都愿意跟随她,听她的指挥。
肖月华成了工人们的领袖,不久后,被调到更重要的岗位,负责组织更多工厂的工人运动。
足迹遍布各地,哪里有工人的不公待遇,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1927年,社会局势逐渐动荡,工厂的罢工运动愈发激烈。
肖月华多次险些被反动势力抓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工友们的帮助,屡次脱险。
逃亡中,看到身边的同志们一个个倒下,心中悲愤难平,只有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才能迎来真正的解放。
“我们要改变命运。”这是肖月华内心深处的动力。
就这样,肖月华在火与血中不断历练,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革命骨干。
革命的路还很长,肖月华早已做好了准备,决心一往无前,绝不回头。
长征中的巾帼英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肖月华被编入了随军的女战士队伍。
与康克清、曾玉等三十名女红军一起,踏上了这段漫长而艰苦的路途,这一路,风餐露宿,面对的是无尽的挑战。
爬雪山,过草地,泥泞中步履蹒跚,寒冷与饥饿如影随形。
一次,部队行军到一片草地时,面前是茫茫的沼泽,走上去就是没过小腿的泥浆。
每一步,都要用尽全力拔出陷入泥中的脚,身旁的战友有人累得瘫倒在地,她走过去,用力把战友拉起来,简单地说一句:“走,不能停下。”她的声音不大,但充满了力量。
当有人因为饥饿和疲劳走不动时,肖月华总是伸手,把干粮递过去,把肩膀借给战友。
长征的路上,很多人都没能坚持到最后,有战士因为体力不支倒在了雪山上,有战士在草地中再也没有站起来。
肖月华做到了,坚持走完了这段漫漫征途,抵达陕北时,已经瘦得不成样子,身上到处是划伤和冻疮。
到了陕北,她的身体几乎到了极限,但并没有停下来,而是马上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被安排到地方妇女组织中,继续为革命服务,与当地的妇女们一起做动员,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开展扫盲教育,帮助更多的女性认识到自身的力量。
战后工作与1960年的晋升
战争结束了,肖月华被派到了湖南省工作,负责交通方面的事务。
被任命为湖南省公路局养路处副处长,还担任了交通厅办公室主任的职务。
她没有接受过正式的高等教育,所有的知识,都是在战火中学习来的,执行力和务实精神让所有人对她刮目相看。
公路局工作期间,每天和工人们一起,和修路的工人们吃一样的饭,住一样的地方。
穿着旧军装,脚上是厚重的布鞋,走遍了湖南的各条公路。
修路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面对高山和峡谷,工人们需要付出极大的体力,肖月华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官职,而留在办公室,总是和工人们一起挖土、铲石、铺路。
很多工人对她有着由衷的敬佩,那个穿着旧军装的女人,总是走在前面,吃简单的饭,住简陋的地方,从不抱怨。
每当工人们觉得坚持不下去时,就会笑着说:“我们走过长征路,还怕修这条公路吗?”
由于长期的劳累和战争留下的伤病,肖月华身体逐渐吃不消了。
1959年,申请重新回到部队工作,心里依旧牵挂着军队的生活,依旧渴望为革命事业,做更多的贡献。
组织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和多年来的贡献,同意了她的请求,担任文职工作,为部队提供后勤支持。
1960年,国家授予她大校军衔,成为当年唯一晋升为大校的女性。
这一举动是对她多年革命贡献的肯定,也是为了让她享受正师级的待遇。
授衔仪式那天,肖月华穿上了整洁的军装,胸前挂满了勋章。
看着面前的军旗,眼睛里有泪光,这一生,为革命付出了太多,今天,这些付出得到了认可。
晚年生活与她的革命精神
授衔之后,肖月华以大校身份离职休养,生活简单而朴素,住在广州军区安排的一处宿舍里。
每天清晨起床,整理好自己的衣物,准时出门散步,总是习惯穿着旧军装,那些军装已经洗得发白。
孩子们常常围在身边,听她讲长征的故事,讲如何在草地里救下战友,如何在雪山上和战士们抱团取暖。
故事里没有过多的英雄色彩,更多的是平实的讲述,是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瞬间。
她说:“我们那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的未来。”
1983年,肖月华在广州军区总医院病逝,享年73岁。
离世前还让人给她穿上了那身旧军装。
她这一生,从童养媳到女大校,从不屈服于命运,到参与革命,走完了自己光辉而艰难的一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