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的也许不是杂草,而是洪武朝的贪官。
朱元璋一生处死的贪官污吏少说也有十几万,但是让他郁闷的是,无论他怎么杀,这贪官污吏就是杀之不尽。今天斩一万,明天又能冒出五千。朝堂上的大臣都换了十几波,依然无法杜绝贪官。
时过境迁,到了清朝。雍正皇帝面临着和朱元璋一样的处境。但是雍正的手段可就比朱元璋高明多了。
雍正只用了两招,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除去极少数人,无人再愿意铤而走险。
那么,雍正是如何做到的?
“心狠手辣”的朱元璋
作为历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朱元璋可谓是尝尽了人间冷暖。他年幼的时候,就亲眼目睹了亲人一个个离开。而导致这一切的,除了天灾,还有人祸。
当时粮食收成本来就差,但是元朝的官吏可不管这些,税赋一点不能少。而这些税赋,大部分都进了贪官污吏的私囊。以至于,朱元璋家里的粮食都交上去了,一家老小只能饿肚子。
当时朱元璋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因为吃不饱,整个人面黄肌瘦,像只猴。
朱元璋将自己的苦难和家人的离去,全都归咎于元朝的那些贪官污吏。因此,当他当上皇帝后,对于贪官污吏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根据保守估算,朱元璋在位期间,处死的贪官污吏大约在15万到20万人之间。这还是有据可查的,实际数量只多不少。
当时,明朝的大臣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功臣,另一类则是元朝旧臣。
毕竟明朝新立,想要让朝廷正常运作,需要大量官吏。从零开始找人显然不现实。因此许多元朝旧臣得以留用。
这些元朝旧臣是个什么德性,朱元璋心知肚明。使用他们只是权宜之计,到后来这些人全都被朱元璋送去了法场。
然而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那些功臣,以及一些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大臣竟然也“贪赃枉法”。
比如,当时有个叫朱亮祖的功臣。因为屡立战功,被封为永嘉侯,赐予丹书铁券,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免死金牌”。
结果朱亮祖仗着自己往昔的功绩,在地方上胡作非为,庇护那些地主士绅。此事后来被当地县令捅到了朱元璋那里,朱元璋大发雷霆。下旨用鞭刑将其生生抽死,这时候什么“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全都不管用了。
无论是元朝旧臣还是朱亮祖,对于朱元璋来说都只是开胃小菜罢了。真正的重头戏还在后面。
郭桓案、空印案,都是朱元璋大力打击贪官的例子。如果说空印案里面的官吏还情有可原,那郭桓案里的官吏就没有一个无辜的。
所谓郭桓案,就是户部侍郎郭桓联合上下官吏盗卖官粮,使得朝廷蒙受巨大损失。
此案的最终结果是朝堂为之一空,从六部侍郎以下大小官吏全都被处死。受牵连人数数万。算上空印案,被处死的官吏多达十万。
这两个案子对于朱元璋的刺激十分大,为了尽可能杜绝贪官污吏的出现,他也想了一系列办法。
首先,《大诰》横空出世。里面列举了大量贪官污吏的事迹,这些人的下场都十分凄惨。朱元璋就是要让这些官吏引以为戒。
后来他觉得效果不行,又弄出个“剥皮揎草”,进一步来吓唬那些官吏。别说,这招确实有些效果。但是效果有限,依然无法阻止贪官污吏前赴后继地出现。
再后来,朱元璋又在皇宫外面设置了一架“登闻鼓”,让百姓随时可以击鼓鸣冤。同时他还下旨,允许百姓监督州县官吏,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他禀报。如果有人胆敢阻拦,杀无赦。
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贪官铤而走险。以至于直到朱元璋去世为止,明朝的大臣都换了好几拨,依然无法阻止贪官污吏的出现。甚至一度出现了,朱元璋杀得越狠,贪官越多的奇怪现象。
相比之下,雍正的手段就高明了许多。
雍正的高明
雍正一共用了三种手段。
这第一种手段,自然是“堵”。
不得不说,雍正很懂人性。他明白贪婪是人之本性,正所谓“有便宜不赚那啥啥”,一些大臣不一定有多坏,只是看到有机会占朝廷的便宜,就忍不住了。而雍正要“堵”的正是绝大多数官吏占便宜的“漏洞”。
在这方面,雍正一共做了两件事。
针对朝臣,他新设置了“会考府”。
“会考府”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核查户部的一切账册。甭管是入库出库,一条条,一笔笔,全部都要由“会考府”核查。
原来,由于满族人数学不过关,以至于很长时间了,户部的账册都是一团乱。就连户部尚书都说不清楚朝廷一年的开销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就给了一些人在其中做文章的机会。
这些人在账册上做做手脚,100万两就变成50万两,甚至变成10万两。
这“会考府”可是由“十三爷”胤祥掌管,谁敢糊弄他?谁又能糊弄他?
而针对地方上的官吏,雍正则推行“火耗归公”。
各地收上来的税赋,尽是碎银,不方便运输和统计。为此,都要在当地重新将碎银铸成银锭,再交到朝廷手里。问题是碎银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会出现损耗。为此,各地官吏会以“火耗”的名目,加收钱粮。
至于这火耗到底加收多少,则是地方官吏说了算。这其中就有很多猫腻了。
而所谓的“火耗归公”,就是由朝廷规定“火耗”的比例,大幅降低百姓的负担。
通过以上两招,雍正就成功堵住了大部分官吏贪墨银两的途径。至于剩下的贪官,就真的是“十恶不赦”之徒了。
而雍正的第二种手段,正是针对这些贪官的,那就是“罚”。
雍正的“罚”可比朱元璋高明多了。雍正也处死官吏,但是没有朱元璋这么狠绝,却更加让那些贪官污吏心惊胆寒。
雍正秉持着“欠债还钱”的原则,如果有官员贪墨银两,那好,除了一系列惩罚,还要还钱。贪了多少全部还回来,一分一毫都不能少。
如果没钱,那就子子孙孙一直还下去。实在没钱,那就一家子人全都入宫为奴为婢,抵偿银两。想要一死了之,反倒没那么容易。
这些人不仅自己生不如死,而且还要拖累子孙后代,自然要好好掂量了。一些人不在乎自己死活,唯独担心后人。雍正此举无疑是拿捏住了他们的软肋。
此招一出,贪官锐减。
而雍正的第三种手段则是“赏”。
正所谓“有罚就要有赏”,对于那些守规矩的官员,朝廷会发放“养廉银”。甚至这养廉银的价值往往都超过了官员的俸禄数倍。
比如甘肃总督的俸禄才150两,但是“养廉银”却多达两万。
重赏之下,谁没事去贪墨银两呀?安安稳稳拿“养廉银”不香吗?
这三招三管齐下,雍正朝的贪官不说一个不剩,但是也寥寥无几的。
相比雍正,朱元璋到底差在哪里?
对比朱元璋和雍正,他们最大的差别在于对人性的把握。
朱元璋的想法虽好,但是因为不懂人性,所以贪官杀之不尽。
别的不说,就他给的那点俸禄,官员不贪墨银两,根本没活路。当时的一品大员,俸禄也才180两,县令只有30两左右。这点银两也就够普通家庭过日子。这还是不吃肉的情况下。
他朱元璋可以顿顿白菜萝卜,但是那些官吏做不到牌呀。人家再有理想,也要先填饱肚子呀。
看看明朝有名的清官海瑞,因为俸禄不够用,还要在家里种菜,妻子还要找些活贴补家用。
问题是海瑞这样的人又有几个?
更何况朱元璋只罚不赏,有失偏颇。那些官员又不欠朱元璋什么,朱元璋没能做到赏罚分明,那就是逼着官员贪。
明初贪官多的根源,其实在朱元璋身上。
反观雍正,他能正视人性。从人性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且还是从多角度去解决,自然效果甚佳。
二人的手段一比较,高下立判,朱元璋输得不冤。
参考资料:
《明史》
《雍正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