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尔哈赤及其子孙征战天下的过程中,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那就是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家族。在清朝建立及定鼎中原的过程中,舒尔哈齐及其家族也贡献出了很大的力量,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舒尔哈齐家族在清初立下的功劳。
1、舒尔哈齐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同母弟,早年兄弟二人相依为命,一同在李成梁帐下当兵,万历十一年(1583年),兄弟二人以父祖留下的13副遗甲起兵,开始了创业之路。在创业岁月中,舒尔哈齐成为了兄长努尔哈赤的得力助手和主要战将。
在早期,兄弟二人同心,势力越来越大,可是在进过两次北京城后,舒尔哈齐眼界大开,与兄长努尔哈赤之间也开始逐渐有了隔阂。在眼界大开后,舒尔哈齐打算成为建州女真的最高统治者,加上后来明朝廷对舒尔哈齐的各种优待,使得他取代努尔哈赤的心越来越活跃。
舒尔哈齐明目张胆地树立个人的权威,逐渐构成了对努尔哈赤地位的挑战,两人的关系也日益紧张,在诸贝勒共同参加的会议上,两人常因意见相左而激烈争吵,努尔哈赤开始意图除去他这个潜在的对手。
舒尔哈齐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与贝勒褚英、代善等统兵接取东海瓦尔喀部斐悠城降众,途中击败乌拉部长布占泰阻击之兵于乌碣岩,但是此次作战舒尔哈齐并没有出力,功劳全是褚英和代善的。班师回朝后,努尔哈赤准备将他的下属常书、纳齐布以临阵脱逃的罪名处死,以剪除他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杀鸡儆猴。但是舒尔哈齐的反应十分强烈,说杀他们就是等于杀我,誓不低头,大有决以死战的阵势。最后努尔哈赤为了避免公开的冲突,便做出了让步。他只罚了常书一百两黄金,夺了纳齐布下属的人马,并且从此以后剥夺了舒尔哈齐指挥军队的权利,将他排挤出了最高军事领导层。
自此舒尔哈齐的地位一落千丈,于是,他与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扎萨克图商议,图谋另立门户,与兄长分庭抗礼。但是舒尔哈齐的这次分裂行为还是被努尔哈赤给平定下去了,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被努尔哈赤下令处死,舒尔哈齐本人也被努尔哈赤囚禁,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在狱中去世,终年48岁。
2、阿敏阿敏出生于明朝万历十四年(1586年),参加了努尔哈赤创业时代的多次大战,如与萨尔浒之战、灭乌拉部、灭叶赫部、克沈阳、辽阳等战役。后来统兵攻打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求和。
从后来的经历来看,阿敏早年的政治地位是不如大哥阿尔通阿的,在与努尔哈赤的决裂活动中阿敏也没有参与多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参与),否则不可能得到努尔哈赤的重用。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初创八旗制度时,阿敏被封为镶蓝旗旗主贝勒。次年,阿敏被封为和硕贝勒,与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并称为四大贝勒,按年龄排序称二贝勒。四大贝勒共同主政时期也是阿敏政治生涯最辉煌的时刻,此后他的地位开始下降。
阿敏影视形象皇太极上位后,阿敏先是因为放弃遵化、永平、迁安、滦州四城,皇太极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后来又廷议其罪状除了此次弃四城之外,还有心怀异志、当年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等,廷议阿敏死罪,皇太极改为幽禁,仅留庄六所、园二所、奴仆二十,其他的都给了他的六弟济尔哈朗。
崇德五年(1640年),阿敏在幽禁中去世,终年54岁。
3、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舒尔哈齐的第六个儿子,自小就生活在宫中,由努尔哈赤抚养,所以他与努尔哈赤诸子的关系比较好,尤其与皇太极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努尔哈赤时期他是四小贝勒之一。
皇太极时期,济尔哈朗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后封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是清朝最初的六大亲王之一。阿敏被圈禁后,济尔哈朗基本上继承了他所有的一切,而他本人也成为了镶蓝旗旗主。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与豪格争夺皇位,在双方的协商之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被推举为新皇帝,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济尔哈朗本身是偏向于豪格的,这种安排豪格也没什么话说。
起初济尔哈朗的地位是比多尔衮高的,可是后来随着多尔衮势力的强大,济尔哈朗便不敌多尔衮,为此他采取了韬光养晦的策略。
济尔哈朗影视形象多尔衮去世后,济尔哈朗站出来检举揭发多尔衮,清算多尔衮一派,是济尔哈朗一生最大的贡献。此举结束了自皇太极逝世以来、长达数年之久的皇室内斗,还大权于皇帝,使清朝在入关之初、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实现了政治稳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顺治九年二月,济尔哈朗进封为叔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1655年)病逝,享年57岁。对于他的去世,顺治帝非常悲痛,诏令休朝七天,仅济尔哈朗有此殊荣。
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乾隆帝追念郑亲王忠勋,下诏配享太庙,复现袭之简亲王封号为郑,并定其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成为大清十二家铁帽子王中唯一的一支非帝系的铁帽子王。
小结:
舒尔哈齐父子三人在努尔哈赤到顺治帝的几十年中,在清朝的政坛上有着很深的影响,甚至都左右了清朝的走向,不过自济尔哈朗之后,郑亲王世系就基本上没有太过有能力的人物了。直到咸丰帝时,济尔哈朗的七世孙肃顺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他在清王朝遭遇内忧外患之时,勇于治事,赞化军事,整顿吏治,严刻执法,提拔汉臣。虽独断专权,但为“同治中兴”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可惜在辛酉政变中站在慈禧太后的对立面,被慈禧太后给杀掉。要不然以肃顺的能力,晚清政坛可能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