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和台当局勾连愈发严重了。拜登政府再次作出对台承诺,声称会继续向台湾地区提供国防用品和服务,台当局也愈发猖狂,前不久还举行了一场所谓“台湾人民自救运动”的研讨会,不断在岛内散播谣言,煽动两岸对立情绪。
(台当局领导人赖清德)
在这一背景下,大陆这边立刻展开反制。日前,财政部就宣布称,将取消对台湾地区34项农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日后岛内这些农产品在输入大陆时,将不再享有零关税的待遇,而是需要征收20%的关税,这将极大增加岛内出口商的成本,降低了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我们也都知道,现阶段岛内的支柱性产业一共就两个,一个是台积电,另一个就是农业。台积电推动了GDP的提升,农业则养活了大量的人口。所以大陆方面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是直接打到了岛内的经济痛点上。
在大陆政策宣布之后,岛内纷纷叫苦。
一位种植释迦的台湾果农就表示,原本在大陆惠台政策的影响下,其对大陆市场非常看好,于是在去年解禁之后,他就增加了耕种量,如今出口受阻后,将出现产量过剩的状况,再加上农产品保存不易,到时候只能降价处理,恐怕要面临惨赔的困境。
随后,台“农业部门”部长陈骏季也站出来表示,这一政策将对岛内的菠萝、释迦以及刚刚可以恢复输入大陆的柚子等产品带来严重冲击,预估下来,未来岛内输陆的成本将直接增加107.5万美元左右。
总之,岛内不满情绪愈发高涨。
(台“农业部门”部长陈骏季)
然而在此之际,一心只想“谋独”的台当局,却趁此机会煽动起了两岸对立。台“陆委会”随即发表声明,称大陆此举是拿经济措施来对台当局进行施压,无助于两岸发展。但对于台当局自身的“谋独”行径,却是闭口不提。
喊话归喊话,如今大陆政策已经发放,台当局必须想出一个解决办法来,尽可能减少岛内民众的损失。
于是,经过一周的思考,台当局终于在近日想了个“办法”出来,即另寻销路。
日前,台中飞洋水产执行长就表示,出口受阻对于台湾地区来说其实是一个“好现象”,这将有助于台湾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未来台湾地区的产品,可以陆续建立和其他国家类似的国际规范,如合格的进出口登记、食品安全检验和标准流程等。这样虽然过程繁琐了,但是有助于这一产业的持续发展。
他还表示,两岸贸易遇冷,恰好就给岛内带来了内销转外销的机会,至于可以卖到哪里,他则表示是东南亚地区,比如说越南、新加坡等国。
不得不说的是,这一办法着实是不靠谱。
首先,东南亚各国对进口农产品设置了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这些壁垒不仅包括配额限制,还涵盖一系列严格的卫生检疫标准和复杂繁琐的认证要求。比如说,有些国家要求特别的残留农药检测,或者针对特定病虫害的额外检查。
这种多层次的政策壁垒,必然会增加台湾农产品进入这些市场的难度和成本,同时也使得台湾企业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来满足这些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出口的复杂性和风险。
(东南亚本身就是农产品和水果生产大国)
其次,尽管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相对接近,但物流运输上仍存在挑战。运输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费用,如运费和冷链管理的成本,都可能大幅增加产品的最终售价。此外,运输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保鲜度,尤其是对于水果、蔬菜等需要高保鲜度的商品。
如果不能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些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显著减弱。物流方面的问题不仅影响成本,还对供货的稳定性和及时性产生了影响,这无疑增加了台湾农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立足的难度。
更为关键的是,东南亚国家本身就是农业大国,拥有丰富且多样化的本地农产品供应。无论是热带水果、稻米、咖啡等,这些国家都有自己成熟的农产品产业链。这些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上广受欢迎,也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较高的品牌声誉,并建立了广泛的消费基础。
而相较之下,台湾农产品在东南亚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普遍较低。这显然对提升台湾农产品在当地消费者中的购买意愿产生了负面影响。更为关键的是,东南亚国家的消费者对于饮食文化和口味有其独特的偏好,这就要求台湾的农产品在口感、包装和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适应性调整,这些调整常常需要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品牌建设投入,而这些努力通常在短期内难以奏效。
(台湾地区的农产品)
从经济利益和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大规模引进台湾农产品,还会使得东南亚国家本地的农产品产业受到冲击,甚至可能引发价格战,从而影响到本地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所以,依赖农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东南亚国家,很难在这件事情上点头。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