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德体育注册

科科实录 2周前 (12-13) 阅读数 34 #推荐

垓下之战总指挥是刘邦还是韩信,首战韩信失利是计谋还是真的败了?

公元前202年的冬天,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垓下之战爆发了。

这场战役不仅决定了楚汉之争的最终胜负,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关于这场战役的指挥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认为总指挥是韩信,有人则认为是刘邦。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从《史记》的记载来看,刘邦是垓下之战的总指挥。

《史记·高祖本纪》中明确记载:“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这里提到的“高祖”就是刘邦。

而在《淮阴侯列传》中,关于垓下之战的描述却一个字也没有。

司马迁记事的习惯是:要么是当事人,要么是主要参与者,才会把与他有关的事记在他的传记中。

这意味着韩信在这场战役中的角色并不是总指挥。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史记》中关于还定三秦之战的记载。

在《淮阴侯列传》中,关于还定三秦之战,没有提韩信一个字,而《高祖本纪》中则记载:“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

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止战好畤,又复败,走废丘。

汉王遂定雍地。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还定三秦之战的总指挥是刘邦,韩信是高级参谋,刘邦采用了韩信的计谋,然后指挥了此次战役。

回到垓下之战,从阵型来看,刘邦是总指挥。

《史记·高祖本纪》中详细描述了汉军的阵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卻。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韩信率领30万军队独当正面,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刘邦在韩信后面,周勃、柴将军在刘邦的身后。

韩信显然是前锋(前军),孔将军是左军,费将军是右军,刘邦是中军,周勃和柴将军是后军。

如果韩信是总指挥,这个阵型显然不合理,总指挥不可能在前面冲锋。

再从军队组成来看,刘邦是总指挥。

垓下之战刘邦的总兵力是多少,一直有争议。

有人认为就是史记所说的韩信所率领的30万,也有人认为不止30万。

《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汉军是30万总兵力,《中国军事史》说汉军有50万总兵力,30万只是韩信的前军,史记也没有明确地说这30万到底是总兵力,还是韩信的前军。

《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羽本纪中记载汉军把项羽重重包围,项羽有10万人,这个人数是确定的。

汉军要包围10万楚军,然后还要分兵作战,30万人明显是不够的。

刘邦汇集了五路大军,包括刘邦本部、刘贾、英布、彭越、韩信五支军队。

从军队的组成来看,这五支军队就不是韩信能指挥的。

彭越和英布是独立的诸侯,除了刘邦,他们还会听谁的?

韩信虽然封了齐王,但与这两人也只是平等关系,韩信如果是总指挥,根本不可能指挥得动。

还有刘贾、孔将军、费将军、周勃、柴将军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

刘贾是刘邦的同族,垓下之战后就被封为荆王,孔将军、费将军、柴将军、周勃这些人从刘邦刚开始起兵就跟随,曾经随刘邦亡命芒砀山,是刘邦军队中资格最老的将领,韩信能不能指挥得动是个未知数。

《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二月,人有上变事告楚王信谋反,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

”当有人向刘邦告韩信谋反,刘邦问左右的人,身边的大臣都争着要攻打韩信。

这些大臣是谁?

不就是孔将军、费将军、周勃、柴将军这些人。

可见这些人对韩信封王都不服气,一有人告韩信谋反,就想落井下石,这些人能服韩信吗?

韩信能指挥得了这些人?

从逻辑上分析,刘邦是总指挥。

在垓下之战前,韩信要挟刘邦封齐王,刘邦迫不得已答应了,但作为君主来说,刘邦是不情愿的,但他很理智,知道要先除掉项羽,再设法对付韩信。

此时的刘邦已经对韩信起了猜忌之心,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兵力交给韩信统领。

刘邦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方面丝毫不会手软,垓下之战一结束,就夺了韩信的兵权,然后改封为楚王,不就是担心韩信在齐地久了会培养私人力量。

刘邦对于兵权的看重和掌控,不是韩信所能比的,刘邦在与项羽的战争中,曾数次被打得全军覆没,但是刘邦仍然可以自由进入韩信的军营和卧室,以韩信的治军水平,尚且无法防止。

刘邦能够控制韩信,除了分封和大义之外,对韩信的掌控也相当严格,韩信手下的主要将领清一色是刘邦的亲信,韩信不敢反,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再来说第二个问题,韩信在垓下之战中的记载是“不利,却”,这是真的被项羽打败了,还是诈败诱敌?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韩信应该是没有用计谋。

因为韩信在此之前的所有战役,司马迁都记载得清清楚楚的,比如背水一战,韩信的整个谋略过程记得清清楚楚,韩信主力在河边列阵,另派2000轻骑埋伏,河边的主力吸引敌军进攻,然后2000骑兵攻打敌军营寨,换上汉军的旗帜。

如果韩信在垓下之战是用计谋诱敌,那么司马迁会这么记载:“淮阴先合,详不利,卻。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加了“详”字,同“佯”,也就是假装的意思。

古人用字是很讲究的,同时也是惜字如金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如果韩信是用计,司马迁没有理由不记载得更清楚。

看看背水一战,司马迁是怎么记的?

“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

”有个详字,同“佯”,也就是假装的意思,记载得很清楚。

再看韩信与龙且的潍水一战是怎么记载的?

“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详不胜,还走。

”也有个详字,同“佯”,也是假装的意思。

如果韩信是用计谋,没理由司马迁不记,也不可能前面的战争司马迁弄得这么清楚,到了垓下之战就搞不清楚。

因此韩信不是假装战败后退,而是真的被项羽击退。

从韩信用谋略的对手来看,韩信如果假装用谋略后退诱敌深入,项羽没有理由看不出来。

很多人以为项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将领,认为项羽有勇无谋,这是完全把项羽看错了。

你看巨鹿之战,首先是破釜沉舟,这是有勇无谋的人干得出来的吗?

其次,项羽的谋略是攻击秦军运粮的甬道,切断秦军的粮食供应,他不是跟秦军拼命的。

当时秦军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王离的北方军团,包围了巨鹿城,另一个是章邯的囚徒军队,驻扎在巨鹿的西南面,两支军队互为犄角。

你打一支军队,另外一支会来支援,这不是单纯靠勇猛能打赢的。

项羽打的是王离军队的甬道,强力占领并切断了甬道,导致王离军队没有饭吃,军心开始崩溃,然后与诸侯联军一起吃掉了王离的军队,章邯就孤立无援了。

彭城之战更是一次经典的骑兵突袭+战略突破,项羽绕过了刘邦防守最严密的彭城北,先是一路向西,然后再南下,奔袭到彭城的西边,堵住了刘邦军队的退路,这对刘邦是震撼的。

然后再靠骑兵冲锋,一举打掉了刘邦的指挥系统,56万人自相践踏,被3万人屠杀。

项羽在军事思想上被誉为“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在战场上玩谋略,你能骗过项羽?

历史上水平相近的将领在战场上对抗,双方都能识别对方的谋略,也就毫无谋略可言,只能靠实力平推过去。

垓下之战韩信是先败后胜,比如司马懿与诸葛亮对抗,除了卤城之战外,司马懿几乎都能识别诸葛亮的谋略,打起来也就毫无谋略可用。

韩信与项羽对抗也是如此,韩信不可能用诱敌之计用到项羽身上,即使用,也会被识别,你看看韩信的那些对手,就知道为什么韩信的谋略能成功了,谋略是因人而宜的。

比如陈馀就是个愚蠢之人,李左车给他献了计谋他不用,中了韩信的计谋也就不奇怪了,再比如龙且,看不起韩信,有勇无谋,自然也就被韩信用谋略打败了,至于魏王豹、代国丞相夏说、齐王田广都是不入流的人物,根本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

要是韩信遇到张良、陈平这样的对手,他的谋略也使不出来的,这就要看对手的。

韩信在垓下之战面对的是项羽,他用谋略不可能让项羽中计,最好的就是依靠实力平推过去,所以韩信不可能是诱敌之计,而是首战真的被项羽打败,最后还是靠孔将军和费将军攻打项羽左右两应,才一起击败项羽的。

综上所述,垓下之战的总指挥是刘邦,韩信是前锋。

韩信在首战中确实被项羽击退,而不是用计谋诱敌。

这一结论不仅符合史书的记载,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刘邦作为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对兵权的掌控非常严格,不可能将如此重要的战役完全交给韩信指挥。

而韩信在面对项羽这样的对手时,也不可能用简单的计谋欺骗对方。

垓下之战最终的胜利,是刘邦和韩信以及其他将领共同努力的结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科科实录

科科实录

科科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