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出身名门的广州女子,从小便注定不凡。年轻时她抵抗命运的安排,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与理想。与鲁迅的相识让她从一名普通学生变成了中国文学的守望者。在鲁迅去世后她承担起保护鲁迅遗产的重担,还在抗日战斗中冒死前行。1941年日军逮捕她并摧残折磨,她依然未曾屈服。那么许广平的一生究竟是怎样与鲁迅的命运交织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许广平,1898年出生于广东番禺,出身于广州第一大家族——许拜庭。他的祖父许应骙与李鸿章等清朝名臣共事。她的亲戚中不乏广州抗英运动的英雄许祥光、辛亥革命的元老许崇灏和红军名将许卓。然而许广平的父亲许炳枟虽有开明思想,却因庶出身份在家族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他坚持让女儿像男孩一样接受教育,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难得。
但许广平的命运并未因此顺遂。许广平从小便表现出过人的聪明才智,尤其在学习上,常常令人惊艳。父亲对她的培养造就了她独立思考和勇敢追求理想的性格,家族的荣耀并没有完全消除许广平生活中的困扰。她的父亲为她定下了一个婚约,许配给一名姓马的士绅家庭。
马家在当地名声狼藉,马父是一个有权势但恶行累累的劣绅。对于这门婚事,许广平从小就深感厌恶,年纪渐长后更是坚决反对,马家不断施压,甚至不惜动用官府的力量逼婚,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最终许广平的三哥挺身而出,才勉强化解了这场困扰,这段未曾成行的婚约,成为了她生命中早期的痛苦记忆。
不久后许广平决心离开家乡,赴北方求学。她北上天津,寄居于姑母家,并考入了天津女子师范学校。这段时间,许广平逐渐接触到更加开放的思想,并结识了同样来自广东的青年李小辉。
李小辉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学业,两人因思想上的共鸣而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命运再次对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李小辉不幸早逝,这段纯真的恋情在短暂的相聚后便无疾而终。许广平失去了爱人,也因此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独立与自我追求。天津的时光,虽充满了不幸与失落,但也为许广平后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2年,许广平考入了北京女子师范,开始了她与知识的亲密接触。然而她的命运在一次与鲁迅的偶然邂逅中悄然改变。大二时许广平读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被鲁迅那犀利的笔触和激进思想深深吸引。从此她迷恋上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课堂上她总是坐在第一排,目不转睛地聆听鲁迅的每一个字。
1923年春节前,许广平因扁桃腺炎住院,李小辉多次探望她,并带来了青果为她治疗。然而病情恶化,直到医生诊断为猩红热,许广平才逐渐恢复。令她心碎的是,李小辉在她病重时突然去世。这个消息让她痛不欲生,久久未能走出阴影。
1923年12月,鲁迅开始在女师大讲课。许广平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时,鲁迅的形象令她失望:穿着破旧,颓废不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的文学才华渐渐吸引了她的注意。许广平决定写信给鲁迅,倾诉自己的困惑。鲁迅两天后回信,称她为“广平兄”,让她感到惊讶且困惑。
随着信件往来,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许广平在信中变得越来越亲昵,甚至自称“小鬼许广平”。1925年女师大爆发了反对校长的运动,许广平作为学生代表,决定向自己心中的偶像求助。
她鼓起勇气,写下了给鲁迅的信,信中充满了崇敬与请求。这封信投递的那一刻,许广平没奢望收到回应,却没想到鲁迅竟迅速回信,表示支持。信件成为他们关系的起点,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书信往来,讨论着学术、生活,甚至个人的情感。
不久后许广平便大胆向鲁迅表白:“先生,你真的不明白我的心吗?”鲁迅沉默片刻,轻声回应:“我不敢,我有许多缺点,害怕辜负你。”然而许广平并未放弃,理解鲁迅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后,她依旧坚持自己的爱意。
1925年许广平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没了住所,鲁迅主动邀请她搬到自己家中,二人开始同居。两人的关系愈加深厚,许广平怀孕了,鲁迅则全程陪伴,温柔关怀。1929年许广平住院待产,孩子的心跳不规律,医生紧张地询问是否保孩子或母亲,鲁迅毫不犹豫地答道:“保大人。”好在一切顺利,母子平安。鲁迅笑着说:“是男孩,怪不得这么有气魄。
当周海婴出生后,许广平的世界开始变了。曾经满怀理想的她,逐渐被家庭琐事吞噬。孩子的到来,家务的繁忙,经济压力的增加,让她从一个追求文学的女性,变成了一个无声奉献的家庭主妇。而鲁迅那个曾经带给她激情和梦想的男人,渐渐变得冷漠。
鲁迅的收入丰厚,足以维持家庭生活的稳定,但他大部分的钱都花在了书籍和学术上。许广平感到自己和鲁迅之间越来越远,她的付出与牺牲,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为了节省开支,她甚至把朋友送来的被面做成了旗袍,自己却再也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
鲁迅的冷漠,令许广平心灰意冷。尽管她依然为家庭辛劳,依然在他病重时悉心照料,但她清楚地知道,这段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在鲁迅的眼中,她已经不再是那个让他心动的女人,而只是他文学世界中的一部分。许广平开始藏起私房钱,试图从中找到一丝安全感,这一行为无疑揭示了她对这段婚姻的绝望。
当鲁迅病重时,许广平依然默默守在床前,但鲁迅却将目光投向了另一张陌生女子的画像。那一刻许广平终于放下了所有幻想,意识到这段感情已经走到尽头。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最终未能抵挡住时间的冲击和生活的压力。她为爱付出了所有,但得到的却是冷漠和失望。
1936年,鲁迅在弥留之际,握住许广平的手,淡淡地说:“忘记我,过自己的生活。”这些话带着鲁迅对她深深的关怀,也透露出他对许广平未来的无奈与疼惜。鲁迅清楚地知道,自己即将离世,而许广平依然是那个年轻而充满理想的女人,承载着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他不想让她因自己而陷入困境或失去前行的动力,因此,他才会在临终时做出这样的叮嘱。
然而鲁迅的离世并没有让许广平放下他们共同的理想与追求。对于她来说,鲁迅是她此生唯一的爱人,更是她终生的信仰。即便是在鲁迅去世后,她依然坚持每月定期给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寄去生活费。
她没有停止整理鲁迅的手稿和遗作,并且将所有的鲁迅文字资料整理成《鲁迅全集》,将鲁迅的思想传承下去,保留给后人。正是许广平的坚守和辛勤付出,今天我们能看到的《鲁迅全集》有着700万字,其中绝大部分都出自她的双手。
1941年的一天许广平与儿子周海婴正准备休息,忽然屋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还未等她开门,日军宪兵便闯了进来,像暴徒般开始翻查房间。鲁迅的日记和未发表的作品被翻了出来。
临走前宪兵指示许广平跟他们走一趟。许广平知道,自己难逃一劫,心里唯一挂念的是年幼的儿子。她叮嘱周海婴按时吃药,并提醒他天亮后去某位阿姨家。随即,她被带走了。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许广平与四五十名囚犯被关押在一起,空气窒息,伤痕累累的同伴们让她心痛。
日军开始对她进行审讯,先是软硬兼施,企图从她口中套出上海地下党和爱国人士的名单。许广平坚定拒绝,沉默不语。日军渐露真面目,开始用暴力逼问。她忍受了严厉的体罚,耳光、踢打,身体满是淤青,痛苦无比。但她没有屈服。即便痛到几乎失去知觉,许广平依然坚持:“即便死,我也不能让他们得逞。
经过几次严刑拷打后,日军决定动用电刑。当电流通过她的身体时,许广平感到极度的痛苦,整个身体剧烈抽搐,但她咬紧牙关,不发一言。76天的折磨后,许广平终于被释放。社会各界和地下党通过鲁迅的朋友内山完造的努力,成功将她救出。虽然身体受创,但许广平没有透露任何秘密,也没有背叛任何一个同志。
她恢复健康后,依然继续为抗战奔波,积极为前线募集物资,号召民众抵抗日军。她保护了鲁迅的作品,还撰写了许多纪念丈夫的文章,永远继承了鲁迅的信念和勇气。许广平虽然身体弱不禁风,但她的坚韧与信仰,犹如鲁迅一般,在最黑暗的时刻展现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1947年6月,朱安在孤独中离世,许广平得知后,专门为她支付了丧葬费用,并安排了她的后事。一年后许广平在一篇散文中写到:“鲁迅原先有一位夫人朱氏,她名‘安’,她的母家长辈叫她‘安姑’。
随着解放后的到来,许广平决定将鲁迅的全部著作、手稿及遗物,毫不犹豫地捐赠给国家。她将鲁迅的出版权上交给了国家出版总署,为鲁迅的思想能够更广泛地传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坦言:“我活着,要为中国、人类做一些有益的事!”许广平的无私奉献和宏大胸襟,令人肃然起敬。
1949年后,鲁迅被推崇为文化偶像,而许广平也因此成为“鲁迅夫人”,享受着社会地位和荣耀的双重加持,迅速跻身上层社会。她一时间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不仅凭借鲁迅的名气,更凭借她自己逐渐积累的政治影响力。许广平的生活逐渐富足,权势也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周作人却陷入了困境。曾经的学者和教授,因为与日伪政权的关系,背负上了“汉奸”的污名。社会对他的态度转为冷漠,他失去了所有的职位和尊重,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没有。周作人不得不依赖翻译外国作品维生,尽管人民出版社给予了一些帮助,但他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光辉。
看到周作人的困境,许广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她不再是当年那位恭敬的学生,而是对曾经的“老师”充满了不满。尤其是当人民出版社给予周作人一些补偿时,许广平毫不客气地批评他们:“周作人又不是律师,为什么要给他谈话费?”她的批评,源于她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是当时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权力人物。
1963年,许广平在《北京晚报》上公开发文,猛烈抨击周作人为“汉奸”,并指责他试图通过出卖鲁迅的藏书来消除鲁迅的影响力。这篇文章让周作人彻底跌入舆论的深渊,也标志着她与周作人彻底断绝了关系。
周作人对此回应,认为许广平生气是因为她过度同情朱安,并且对自己的批评心生怨恨。毕竟他已有妻子朱安,许广平在情感上的不满显而易见。随着时间流逝,许广平和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对周作人的态度变得更加激烈。周海婴不仅在文章中直接称呼周作人,还毫不留情地斥责他为“汉奸”。
1968年70岁高龄的许广平在临终前留下了遗言:“不要将我葬于先生(鲁迅)墓旁,火化后的骨灰也无需保留。”她一生打破了一切世俗的虚礼和陈规,生死面前,许广平的态度依旧坚定如昔,不愿随波逐流,保持着对生活的独立见解。
鲁迅一生中或许只有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才会显露出他那一面柔情且顽皮的男人心态。他在信中写下的种种关怀和戏谑,透露出他对许广平的深深爱意和依赖。而许广平对于鲁迅的爱,贯穿了她的一生,她并未错付她的情感,她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鲁迅的后代哪去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