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百年的中医药,有许多神奇灵验的组方、用量和治法,其中有一个板块长期受重视、研究和关注,它就是“引经药”。
引经药的含义是:导引药方直趋病位,增强疗效,相当于“向导”,即“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实际上,中医临床发现引经药有“3个功效、3个特点”。
三个功效是:
1、从机理看,是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辨证论治等理论的总结和延伸,指导临床实践,又反哺充实理论。
2、从作用看,有引入身体脏腑、经络等区分,如郁金入肝、青皮入胆、菖蒲入心、羌活入太阳、白芷入阳明、细辛入少阴等。
3、从方向上看,有上升、下降、入里、向外等重点,分为引药上行、下行、入病位,引邪、引血、引热下行、引邪外泄等方面。
三个特点是:
1、引经药自己首先是一个好药,可特异性影响某些部位或经络,如头部选川芎、鼻子选辛夷花、上焦选连翘、中焦选栀子,等等。
2、引经药发挥配伍作用,引导药物在某些病位发挥功效,如同现代医学的“靶向药”,典型的就是桔梗载药上浮。
3、引经药靠强悍的药性攻坚克难,能走能守,扶正祛邪,防伤阳滋腻,这个特点是所有引经药受重用的关键。
目前正值冬季,干燥和雨雪夹杂,寒冷和上火并存,邪祟容易袭击,影响健康。这里说3个较为典型、应时应季的引经药,它们是肉桂、干姜、柴胡,各自引药的功效是:
肉桂引火归元,干姜引寒出窍,柴胡引邪外越。
1、为什么肉桂能引火归元?
引火归元是中医著名的理论实践、重难点问题,也是独特治法。“火”是虚阳上浮之火、阴寒内盛之火、蒸耗阳气逼阳外越之火。“元”就是阳气所在之处,主要是先天之本——肾脏。肾是水脏,相当于人体“压舱石”,藏真阴真阳,命火之所在。
如果火不归元,一段时间后人体辨证会出现阳虚、阴虚、阴盛等问题,典型症状是上热下寒、口腔溃疡炎症、咽有异物感、神经性头痛、尿崩症、失眠等。
引火归元“第一药”,是肉桂。其辛温大热,入肾经,还入心、脾、肝经,百病可用,尤其是其火热之性能助阳气升发,对五脏补阳都有用处,特别是大利肾阳。
肉桂以树皮入药,药性可走可守,上通下蹿,既可正常助肾气向上升腾驱除阴寒,更主要是入血分,通中焦,把上浮的阳气收拢引导回本位,即真阳重归下焦,实现温里散寒、逐瘀除痛、活血通脉目的。
肉桂引火归元,常见药方有金匮肾气丸、镇阴煎、潜龙汤、交泰丸、引火汤、桂姜汤、八味地黄汤等。
2、为什么干姜能引寒出窍?
引寒出窍是中医针灸、敷贴疗法,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散开体内寒湿,妇科尤其常见。这个“窍”一般包含“神阙穴”,广为人知的用途是三伏天“冬病夏治”。
不过,中医通过拓展,在冬季寒气最盛最多的时候,一边扶阳守正驱寒,一边把入侵的寒气逐散,达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止痛目的,通常可用药方来温里散寒。
寒邪入侵是由表及里的,先是入侵筋脉和皮肤肌肉,有喷嚏流涕、疼痛拘束、屈伸不利等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就入三阴三阳,克六经,接着入里化热,对五脏六腑都有影响,有咳喘、呕吐、腹痛、胸悸等表现,有的伴有水肿、关节炎等问题。
解决办法是解表散寒、温经散寒、温阳散寒、温通利水等,有的中医开一大包中药,或好几个中成药联合使用,其实,以一个药材为主引,就能达到引寒出窍的效果。
这个药材是干姜。
干姜是生姜特殊培植和炮制晒干后的药材,外表结实,质地沉重,药效迅猛,其味辛性温,入脾、胃、心、肺、肾经,药力可窜行经络。
干姜味厚,可守;气厚,主散,所以药性能散能走能守,即可在某个病位打“攻坚战”,又能打“游击战”。
干姜这些特点,让它在通窍上有很好的用途,尤其是利用辛温之性,赶走心肺脾胃的寒气,从神阙以上至头顶,散掉寒气,身体就暖和起来,阳气回升。
干姜的散寒温阳主要配伍有附子、半夏、细辛、桃花石、甘草、乌梅等,药方有理中汤、小青龙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乌梅丸、白通汤等。
3、为什么柴胡能引邪外越?
“邪”是中医对所有引起疾病外因的总括,又叫“外邪”。外邪入侵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的过程,邪会生热生郁,郁热结合一体,轻则闭塞气机,重则伤阳伤正,百病渐生。
“郁”最喜欢留在肝脏,肝主升发、疏泄、藏血、情志,肝郁会引起全身多种问题,生理和心理都受影响,所以有“疏散外邪”的说法,疏肝第一药是“柴胡”。
柴胡味辛、苦,偏寒,走肝胆肺经,专治少阳半表半里病症,可走血、走里、走肝胆,是临床常见的解表药、气分药、胆经药。
柴胡入肝,既升清阳,治下陷,发挥引经药作用,又助肝郁外散,邪气外越,郁证可解,而且在疏肝过程中,顺带养肝、补肝。
柴胡主要配伍有栀子、当归、白芍、黄芩、桂枝等,经典药方是大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逍遥丸、血府逐瘀汤等。
总之,肉桂引火归元,干姜引寒出窍,柴胡引邪外越,是引经药在中医临床应用的生动实践,在辨证基础上准确用药,对祛病扶正有重要影响,但要遵医嘱用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