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论芸轩
编辑|论芸轩
前言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位普通干部的名字悄然进入历史,他揭露了震惊全国的大案,让贪官们闻风丧胆。
他多次挺身而出,不畏强权,坚持正义,他廉洁奉公,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他的子女虽未享受特权,却都成为社会栋梁,他就是新中国反贪第一人--李克才。
那么,李克才究竟是如何成为领导干部的?又是如何反腐的呢?
从基层到反贪先锋
1951年深秋,保定城内热闹非凡,中共河北省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议,汇聚了八百多名干部,表面上是例行公事,实则暗藏玄机,为即将展开的“三反”运动做准备。
会议伊始,马国瑞副书记宣读了上级指示,谁料,李克才的代表突然站了起来,他的举动打破了会场的平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李克才开口便是惊天动地的检举,他指名道姓,揭露了刘青山和张子善的贪腐行径,这番言辞犀利的发言持续了整整六十分钟,听得在座各位目瞪口呆。
此时此刻,刘青山正在国外进行考察,不在现场,而张子善就坐在台下,作为天津代表团的领头人。
面对李克才的突然袭击,张子善完全措手不及,他坐立难安,脸上写满了尴尬和羞愧,显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丑事会在这样的场合被公之于众。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这个会议一下子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会议借宿之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甚至惊动了毛主席。
也正因为如此,一场震惊全国的贪腐案由此拉开序幕,在震惊之余,许多的人心中还充满着不少疑问。
李克才他是如何发现刘、张贪污的?又为何要走“会上检举”这步险棋?这一切,要从《人民日报》的一则文章说起。
根据资料显示,李克才出生于河北省行唐县,他的童年并不富裕,但他勤奋好学,立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20岁那年,李克才毅然加入革命队伍,开始了自己的从政之路,从基层干起,李克才踏实肯干,很快就得到了组织的认可。
当时年仅28岁的李克才,被提拔为县长,可想而知,这个年纪能当上县长,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成就。
但李克才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谨慎自律,他时刻提醒自己,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才被调任天津专署副专员,本以为能和革命老前辈们并肩工作,是件令人兴奋的事,可没想到,等待他的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反腐风暴。
刚到任不久,李克才就发现了一些蹊跷之处,他的两位上级,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专员张子善,生活作风突然变得奢靡起来。
例如,在他们身上看到的高档轿车、名贵手表、豪华别墅,这些与他们革命时期的朴素作风格格不入。
起初,李克才以为是自己多心了,毕竟刘、张二人都是有功之臣,或许是组织给予的特殊照顾,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疑点浮出水面。
最大的“贪污案”浮出水面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克才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报道,说天津有人冒充解放军与富商交易,违法贩运木材,虽然文章没有点名,但李克才从字里行间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他开始暗中调查,惊讶地发现刘、张二人竟然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他们不仅侵吞救灾款,还倒卖粮食、骗取贷款,短短几年就敛财数亿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天文数字!
1951年11月,中共河北省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保定召开,这是一次布置“三反”运动的重要会议,与会代表多达800多人。
李克才知道,这或许是他最后的机会了,在会议进行到一半时,他突然站了起来,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年男子身上,没人知道,一个足以震惊全国的大案即将在此揭开序幕。
会场内,李克才的声音掷地有声,声称自己要检举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刘青山,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
随后,李克才拿出一沓厚厚的材料,开始一一列举刘青山、张子善的罪行,从侵吞救灾款到倒卖军用物资,从骗取贷款到挪用公款,每一项指控都有确凿证据。
随着李克才的叙述,会场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很多人开始窃窃私语,有人甚至冷汗直流,这场检举发言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当李克才说完最后一个字时,全场鸦雀无声。
消息很快传到了北京,毛主席看完调查组的报告后,拍案而起:“严查!严惩!当大斗争处理!”一场震惊全国的反腐风暴就此拉开序幕。
11月29日,张子善在会议期间被依法逮捕,而刘青山从国外考察回来,刚下火车就被逮捕,与张子善不同,刘青山显得有些慌乱,或许他还抱着侥幸心理,希望能逃过这一劫。
1952年,保定市东关大校场,两声枪响划破长空,刘青山、张子善伏法,新中国第一起高级干部贪腐案就此画上句号。
这场轰动全国的大案,不仅严惩了腐败分子,更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明确信号:新中国绝不容忍贪污腐败,不论职位多高,功劳多大,触犯法律都要受到严惩。
1990年,李克才已经73岁的高龄,他戎马一生,只为国家,这才从河北省故委常委的位置上退下来,安心修养身体,但他仍未放弃反腐。
在退休之后,李克才的一封举报信,让时任河北省高级法院院长平义杰因贪图享乐而受到中央严惩。
可以说,李克才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是共产党员的典范,他为革命鞠躬尽瘁,却从未利用职权为子女谋私利,他离世时,家中子女中最高职位不过是个科长,可见其为人清廉。
当李克才在2001年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留给后人的不是富贵家产,而是一个清贫的家庭,这份“遗产”,恰恰体现了他一生的为人处世。
李克才性格耿直,不畏权贵,得罪过不少人,但就像恩格斯评价马克思那样,李克才得罪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因私人恩怨,他的“得罪”,都是为了公理和正义!
参考信源
1951年,李克才在824人的会议上,揭发刘、张贪污腐败,后来呢?---初中历史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刘青山、张子善案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