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太平军攻占了江苏南部大片土地,逼近上海。
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当时,如果李秀成一鼓作气,打下上海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那时的上海,已经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了!
上海是《南京条约》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在不平等条约建构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上海成了一个中西混合的城市,其地位十分特殊。
所以,要打上海,关键问题不是如何解决掉上海城内那些不堪一击的清军,而是会不会引发与英法的冲突。
当时,英法等西方列强,采取中立态度,与太平天国的关系虽然已经冷淡,但却还没有敌对。何况,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仍在进行中,英法与大清反倒仍处于战争状态。
然而,英法等列强在上海有着丰富的利益,他们反对战火烧到上海!
因此,攻打上海,很可能不必要地过早与英法陷入敌对状态,这对当时的太平天国来说是不利的!
然而,太平天国还是选择了攻打上海,而且,一打就打了两次!
这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天国对夺取上海问题最初的看法
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其重心一直在西面,即争夺长江上游中游,对长江下游的清军采取守势,而清军的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既围困了天京,也使太平军不敢东下。
因此,很长时间内,太平天国没有向苏州、上海等地进攻的意向。
上海小刀会起义期间,起义军主动臣服天王,但当时的洪秀全、杨秀清也反应冷淡,可见他们当时对上海并没有浓厚的兴趣。
其中原因,大约既是因为江南大营江北大营的存在,也是因为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对上海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了解。
而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稍有一些国际视野,对上海的兴趣也比较大。
1860年,太平军二破江北、江南大营,东线强敌被摧毁,太平军向东发展的阻力大大减轻了。
这种情况下,太平天国开始考虑夺取上海的问题了。
破江南大营后,诸将入朝庆贺,随即在朝堂上讨论下一步进军方向。
在这里,洪仁玕第一次提出了夺取上海的设想。
洪仁玕认为,夺取上海,有两个好处。
1、彻底解决东线的威胁。
洪仁玕认为,以天京为中心,无论是向北、西、南哪个方向发展,都有大几千里的距离,一时半会搞不定。
唯有向东,苏州、杭州、上海,距离天京都只有几百里的距离!
所以,迅速夺取苏州、杭州、上海,就可以彻底解除东面的威胁,然后无后顾之忧地与上游湘军决战!
2、夺取上海,可以与洋人通商,购买火轮船,从而建立强大的水面力量!
太平军与湘军沿着长江角逐,制江权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能在上海购买到火轮船,那就可以依靠近代化装备,建立水上优势,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上游战局,全取长江!“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
洪仁玕的意见,最后得以通过,由此,夺取上海,被确定为太平军下一步的战略任务之一。
那么,太平天国有没有想过,这么做,会引发与洋人的冲突呢?
当然想过!
太平军夺取上海的设想:与英法沟通后再展开行动
洪仁玕、李秀成,虽然确立了夺取上海的企图,但是,却并不打算武力解决。
他们认为:一来,洋人与太平天国同为信基督的兄弟,有得谈;二来,洋人所要的,不过就是通商而已;三来,当时的洋人,正在与大清开战呢!
所以,当时的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可以通过谈判,保障洋人在上海的通商利益,就可以和平解决上海问题。
因此,洪仁玕、李秀成,皆纷纷与传教士通信,企图传达善意,争取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和平解决的企图失败:第一次攻上海
太平军第一次进攻上海,正是在自以为争取到了英法中立,甚至以为“内有谨备恭迎我”的情况下展开的。
因此,李秀成这次不是骑马率军,而是乘着轿子率军去的。
而当李秀成率军由徐家汇进至上海西、南二门,遭遇英军炮火猛烈轰击时,李秀成以为是误会,下令不准还击。
结果,700余太平军将士牺牲,李秀成本人也被炮弹碎片击中面部,被迫撤军。
其后,李秀成更是写信给英法葡各国领事,责备他们背信弃义。
显然,直到仗打完了,李秀成还两眼一抹黑,以为自己是与洋人达成了一致而来的。
实际上,这是一个大乌龙。
洪仁玕、李秀成,由于经验不足,缺乏近代外交的常识,分不清列强官方代表与民间人士的区别。
因此,他们将国外民间人士的善意误以为是列强官方态度,以为列强愿意谈判,并同意了太平军占领上海。
而他们对列强的总体态度,也出现了严重误判。
他们以为,有同信基督的基础,又保障通商权益,就可以让列强同意太平军进入上海。
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洪仁玕、李秀成以为的“同拜上帝”,恰是列强与太平天国交往的重大障碍!
你确实拜上帝,但是,按照太平天国的教义,洪秀全乃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是“万国之主”!难道,你叫英法也认你洪秀全做宗教领袖吗?
洪仁玕、李秀成以为洋人只要通商,却忘记了:列强要的,是“从实力地位出发”的不平等关系!
其实,早在杨秀清时期,英法美等国确实与太平天国讨论过通商事宜,然而,太平天国虽然也主张通商,但认为“一切害人的东西都要禁止”,坚持禁鸦片,由此使列强认为太平天国并不是他们理想的贸易伙伴!
尽管此时列强与大清仍然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但是,一年多以前前,也就是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大清与列强已经确定了鸦片贸易合法!
所以,太平天国想要在不与英法交战的情况下就夺取上海,是纯粹的幻想!
谈不拢
虽然第一次攻上海时,太平军遭到了英法的攻击,但是,总体上,双方仍然有谈判的必要。
对英法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仍在进行中,他们也不愿意与太平军大打;对太平天国来说,毕竟主要对手是大清,更不愿与列强开战。
既然大家都想要谈,因此,很快,双方就进行了接触,并订立了一个协约。
双方约定:太平军在1861年不攻上海;英法列强也继续保持中立。
然而,双方的根本分歧不可能谈得拢。
1861年12月27日,在一年内不得进攻上海的协定即将到期时,英国海军提督何伯提出了新的要求。
1、赔偿去年英国人在太平军领域内被劫截的损失;2、悬挂英国旗帜的船只可以在太平军领域内自由航行;3、不得进攻上海、吴淞周围百里地带;4、汉口、九江周围百里之内,也不得进入,并不得扰镇江英领事署所在的银岛。
显然,这些要求,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这是洪秀全无论如何不可能答应的!
洪秀全震怒,照会英国侵略者,对四项要求严词驳斥,并直接表示:我天朝军队不能仅考虑到你们的商务而不进攻这两个地方(上海、吴淞)!
意思很明确:我知道攻上海会引起与你的战争,但是,我还是要打!
决心再攻上海之因
太平军要不要按照列强提出的“不得攻上海”的要求,是外交问题,而要不要真的进攻上海,则是战略问题。
不惜冒着与英法列强开战的风险也要攻上海,自然是太平天国有着自己的战略考量。
1、上海,已成为清军在东线威胁太平天国的最后据点。
当初,太平天国决心东征,也是认为东线战场比较小,容易彻底解决,获取稳固后方,然后专心与湘军在西线交战。
经过东征,苏州、杭州等地陆续被打下,太平天国的东线只剩下上海一地未得。
而且,此时的上海,也因此成为苏浙官僚、绅商聚集的巢穴,也是大清发起反攻的基地!
正如上海官员薛福成给李鸿章的信中所说:“由沪趋苏二百余里,辅以水师,则处处捷径,此之谓天然之势”,清军以上海为基地,对太平天国的后方威胁极大!
因此,夺取上海,对稳定太平天国苏福省这个大后方是极为重要的!
2、夺取上海,对改变双方经济实力有着巨大作用!
上海一县,人民千万,财货则万万,合东南数省不足比其富庶。——《曾国藩家书》
当时的上海,是清军“饷源重地”,进出口税收所在。
夺取上海,不但能切断清军的重要饷源,还能将进出口关税转归太平军军资,使双方的经济实力发生重大变化!
3、以当时的实力对比,迅速夺取上海,问题不大。
当时,只李秀成的兵力就达30余万,后来投入上海战役的兵力超过12万。
而当时的上海,大清与英法的军力都比较薄弱,李鸿章的淮军也是几个月后才到的。
所以,太平军有理由认为:迅速夺取上海是有把握的。
而如果夺取上海成为既成事实,太平天国仍然可能与列强展开新的谈判。
4、不打上海,同样要留下大量力量防备。
特别要强调的是:江苏南部,水网纵横,而太平军没有水师之利,所以,如果要防御,就只能将军队分散在各大小城市中,力量分散。
所以,如不打上海,就要长期留下大批兵力在苏福省,同样不能全力向西争夺上游!
正因为上海在军事、经济上的重大意义,太平军下定决心:即便与英法开战,也要拿下上海!
倍受争议的决策
一直以来,太平军攻上海的决策,受到了广泛批评,并认为是太平天国后期重大的战略失误。
其因有二。
1、过早与英法开战,使敌我力量进一步悬殊。
当时,湘军已经攻取了安庆,天京上游屏障以失,湘军已经可以对天京构成直接威胁!
因此,太平军在与湘军的交战中,已经陷入了严重不利态势。
这个情况下,大举进攻上海,与英法及其所支持的清军卷入大战,导致双方力量进一步悬殊,是自取灭亡!
2、搞错了重点,导致上游空虚!
当时,安庆虽失,但太平天国在上游仍然有一定的纵深,陈玉成仍然在庐州坚持。
夫长江者古号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徽有失,则蛇既中折,其尾虽生不久。——洪仁玕。
此时,太平军应集中力量,与湘军力争上游,才可能稳固全局!
另一方面,当时的上海,原本并无大敌,李鸿章也还没有去上海,英法也尚没有确定要帮助清军进攻太平军,所以,上海当时对太平天国并没有实质威胁。
这个情况下,将大部队投入上海,导致上游空虚,陈玉成孤立无援而败亡,湘军迅速突破沿江防线直扑天京,无疑加速了太平天国的败亡!
因此,史界多认为太平军第二次攻打上海战役使太平天国迅速陷入敌军的战略包围,这是太平天国严重的全局性战略失误,是整体战局恶化的重要战略原因!(上见《太平天国战争史》)
个人看法
最后,谈一点个人浅见。
1、怀着侥幸心理,认为不打上海,就不会引发列强的公开干涉,这是不应该的。
很多专家、朋友认为,你不去招惹洋人,洋人也不会来打你太平军,至少会晚一点来打你太平军!
这显然是侥幸心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列强干涉,已经是迫在眉睫,必然很快就会进行的了!
英国提出四点要求,实际上可以看成是最后通牒!
英法联军之所以不远万里来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来夺取利益的!
在《天津条约》中,他们已经获取了鸦片贸易合法、长江内河航行、多开口岸等特权!
如果船只不能通行于太平天国控制的江面,不能确保通商口岸的安全,不能确保鸦片贸易在所有地区都合法,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所抢劫的利益,就是一纸空文,无法实现!
洋人会甘心吗?当然不会!他们当然会来干涉!而且,是很快就会来干涉!
实际上,在太平军还在攻杭州时,巴夏礼就提出了“一线到底”的办法,即不仅攻取宁波,保护上海,还要进犯苏州、天京,与太平天国作战到底!
2、关键还是总体战略安排的失误。
上海当时确实是东线威胁苏福省的重大威胁,而列强很快来干涉也是大概率事件。
因此,太平天国高度重视上海是必须的,即便不去攻,也必然要留下大量兵力防备。
然而,从全局来看,胜负关键,仍然是上游,即湘军的威胁!
在安庆失守,陈玉成孤守庐州的情况下,太平天国不先尽力争夺上游,而将主要兵力用于上海的争夺,这毫无疑问是重大失策!
显然,攻上海是失误的。但这个失误,不是因为你不去打上海,列强就不来打你!
从当时的情况看,无论太平军打不打上海,中外联合绞杀太平军,都是很快就会到来的事情!这是因为:如果不尽快干涉,列强在侵略战争中所掠夺的利益就无法兑现!
除非太平天国接受侵略者提出的侵略要求,否则,他很快就要面临中外联合绞杀,这是毫无疑问的!
这个情况下,认为攻上海才引起中外联合干涉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太平天国的失误,在于在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的重要性判断上出现了问题,导致了全局的失败!
所以,总体来说,太平军攻打上海,确实是战略失误。
然而,太平天国毛病虽多,失误虽多,但他敢于拒绝不平等条约,即便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依然维护国家主权,这样的精神是值得赞许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